孩子大哭大鬧、心情不好怎麼辦?爸媽:不著急解決,也不著急安撫

2019-07-30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紙飛機被踩壞了,小兒子哇地一聲哭出來;

氣球飛走了,小女兒尖叫著發起了脾氣!

儘管我們不停跟孩子保證:

媽媽再給你折一隻紙飛機;

爸爸再給你買個氣球……

全都不好使!

孩子依然扭來扭去、大哭大鬧、強烈不滿、大聲抗議……

有時候父母自己身心俱疲,卻還正好趕上孩子哼哼唧唧,為一點兒小事兒哭鬧半天……簡直都巴不得這世界上有消除孩子壞情緒的靈丹妙藥!

然而現實是骨感的——並沒有!

我們很希望通過抱一抱、哄一哄、就能趕緊讓孩子安靜下來。而且孩子的成長過程,確實也很需要和爸爸媽媽安全相處。

當他們感到不安的時候,爸爸媽媽的撫摸、安慰的言語,任何安慰的方式,都有助於給予孩子莫大的安全感。

可是,為什麼有時安撫不管用?為什麼勸了好久,孩子還在哭?

爸媽們都熟悉孩子的表現。你很容易發現,有時候即便你已經擁抱了寶寶,已經勸慰了寶寶很多久,還試圖轉移他的注意力,但寶寶仍舊不高興,仍舊有很長一段時間處於情緒低落的狀態。

那個飛走的氣球還在他的腦中徘徊;

那隻被踩壞的紙飛機仍是他眼前飛舞的一抹帶著黑腳印的白;

為了讓寶寶慢慢準備好獨立睡覺,每天都陪寶寶躺一會兒,但半年過去了,寶寶還是不敢自己睡,「勇敢」這件事兒好像永遠不會來?

這是因為,孩子所經歷的這些小挫折、困難時刻,很容易打破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聯繫感。

如果孩子曾經經歷過一些的不好的感受,比如生弟弟的氣、跟妹妹搶過玩具、最心愛的玩具被砸壞了……

雖然都不是啥大事兒,但因為當時沒有機會好好表達、發泄,情緒都積壓起來很難管理,那此時這些小小的困難事件,很容易就能激怒孩子,引發孩子以前的不好的感受。

於是,單純的撫慰、勸解,就顯得不那麼有用了,這無法解決孩子所存儲的感受

當我們跟孩子說:

媽媽再給你折一隻新的飛機嘛!

爸爸再給你買一隻新的氣球嘛!

別哭了,又不是什麼大事兒!

不哭不哭,我們去吃冰淇淋!

男孩子要勇敢,不能動不動就哭!

這種時候,我們其實在傳達這樣的潛台詞:

「我認為孩子肯定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我得趕緊幫他扭轉局面」

「我覺得現在的氣氛、狀況非常糟糕,我不希望我的孩子經歷這些。」

快速停止孩子的哭泣、發脾氣,會抑制一個自然的癒合過程。

孩子沒法完整地體驗憤怒、憤怒+悲傷、憤怒感降低、想要媽媽的安慰、慢慢釋懷、繼續前行的過程。

如果沒有這個完整的過程,孩子只能體會到前期的憤怒、悲傷,這種消極的情緒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影響她,讓她持續地感受自己的脆弱。

讓孩子覺得:壞情緒很可怕,我從來都沒法處理它。

這時,孩子需要的是「聽」,而不是「噓」!

孩子的情緒需要發泄,感受也需要表達。

他需要爸媽幫助他從逆境里恢復過來,而不是幫助他逃避逆境。

當然,情緒激動的孩子可能無法表達,而且會拒絕爸媽的關心,甚至媽媽稍微靠近一點兒,他還哭鬧得更厲害!他會背過身、推開你、無情地拒絕你!

不過沒關係,我們只需要默默地陪在孩子身邊,等他的憤怒漸漸平息。我們可以告訴她:媽媽會每隔幾分鐘再來關心你一次。

如果爸爸媽媽能不慌亂、不著急地持續關注,寶寶一定會漸漸向你展示她的情緒,慢慢解構逆境的感覺,直到她不再這麼難受為止。

當孩子完成這個過程後,她會更有能力、更自信,準備繼續前進,毫不畏懼。

對於爸媽來說,不需要解決問題,也不需要急於安慰

當孩子對著爸媽哭的時候,我們不要先忙著解決問題。

沒錯,媽媽當然能在一分鐘內快速折出另一架紙飛機,但孩子現在的核心問題是「感受」,是有情緒要恢復,是要知道如何面對並克服逆境。

而不是逃避、不是推卸。

於是孩子會哭,發脾氣,顫抖,出汗、哀嚎……但不需要太擔心,他們總會從困境中走出來的。

一架新的紙飛機也許快速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快速止了哭,但也快速地壓制了孩子的負面情緒。

下一次遇到類似的小困難時,孩子會再次情緒崩潰、失望的。因為她的情緒沒結束,她還沒真正完成哭泣。

相反,善意的注意力是強大的治療力量

「東東踩到你的飛機了。」

「媽媽可以把小飛機撿起來,咱們好好看看嗎?」

「你哭得好傷心,一定很難過吧」。

幫助孩子注意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他現在的感受是什麼。

這種善意的注意力,是強大的治療力量。爸爸媽媽的愛與傾聽,孩子是一定能感受到的。

我們只需要全神貫注地、心無旁騖地聽就好了。

放下你的計劃、你的期待、你的擔憂。

在孩子感到不舒服的時候,盡力去了解這一刻對孩子來說有多艱難,這種傾聽帶來的支持和關懷,能讓孩子充滿自信,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

在爸爸媽媽的保護、支持下,孩子才有勇氣自己將自己心底里的負面情緒掃除乾淨——只要孩子打心眼兒里願意,他就能成為擺脫困境的專家。

你的聆聽可以扭轉孩子的負面情緒,可以恢復他的安全感,可以使你成為孩子在受到傷害時,第一個想到的、最信任的、最穩定的夥伴,然後和你一起前進。

孩子需要聽眾,爸媽也需要聽眾

爸爸媽媽都希望孩子的生活過得完美一些。所以當孩子感到不安,我們也會感到強烈的不滿。

孩子不高興了,也許是爸爸媽媽遇到的最困難事件之一。

所以,爸爸媽媽也需要被傾聽。

最好能和自己的愛人傾訴,或者有其他的家長朋友可以一起吐槽。這樣你就可以通過不良事件來處理自己的感受,重新獲得養育子女的快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SeQmwB8g2yegND6Rh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