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南寧市馬山縣居紅水河中段南岸、大明山北麓,地貌以山區丘陵為主,東西部為大石山區,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2015年,馬山緊緊把握「創特」機遇,以旅遊業為突破口,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新動能。幾年來,當地通過呵護生態築底色、緊扣文化創特色、引入體育添亮色,以令人矚目的「馬山速度」,闖出一條經濟社會發展新路子。2018年12月,馬山縣被自治區授予「廣西特色旅遊名縣」稱號。據統計,馬山接待旅遊總人數由2015年的187.9萬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502.65萬人次,年均增長55.84%;旅遊總消費由2015年的13.3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4.05億元,年均增長53.98%。以旅遊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9.1%,旅遊業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奮進似馬,堅韌如山。
如今的馬山,
處處綠水青山,
村村歡歌笑語……
1
呵護生態築底色
深冬時節,從馬山縣城出發,驅車前往古零鎮弄拉屯,一路青山蒼蒼,綠水迢迢。到達弄拉屯,只見群山環抱,峰巒疊嶂,猶如進入了「天然大氧吧」。
「以前弄拉屯到處光禿禿的。」馬山縣古零鎮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弄拉屯曾是廣西石漠化重災區,生態環境曾遭嚴重破壞。在政府引導和能人帶動下,村民扔掉斧頭,扛起鋤頭,打響生態保衛戰,通過持久的植樹造林,山變綠了,水變清了。如今的弄拉屯,林果面積超過2000畝,僅中藥材就有200多種,是自治區生態自然保護區和自治區藥材自然保護區。
在生態持續好轉的情況下,弄拉屯投資開發生態旅遊項目,組織農戶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成立了廣西第一個由農民自發組織的「農戶+公司」旅遊專業合作社——弄拉旅遊專業合作社,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成為全國石漠化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典型。
依託石漠化治理帶來的生態資源優勢,馬山加快綠色產業發展,構建了以弄拉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為核心,整合東部及中部6個鄉鎮旅遊資源的環弄拉生態旅遊區,打響「生態之旅」品牌。
在「美麗南寧」鄉村建設活動中,馬山全域推進環境整治工作,改善居住環境,開展房屋外立面改造,引導農戶打造房前屋後「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庭院」,實施村屯綠化、飲水凈化、道路硬化、照明亮化,形成獨具馬山特色的鄉村生態風景線。
小都百綜合示範村。
經過努力,馬山成功打造了近150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景點,獲評2019年度廣西最美縣域提名獎,古零鎮小都百屯入圍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喬老村獲評2019年度廣西最美鄉村提名獎,全縣初步形成了村村有景區、處處是景點、人人搞旅遊的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
美麗的小都百風光。
2
緊扣文化創特色
「2019年的文化旅遊美食節,我們全家都參加了,開幕式的表演令人震撼,2020年我們還會再去。」回憶起馬山第十三屆文化旅遊美食節,南寧遊客陳女士讚不絕口。
2019年10月舉行的馬山第十三屆文化旅遊美食節開幕式,當地以全新的服裝、道具、舞美,從內容、形式及表現手法重新編排馬山「文化四寶」和「中國農耕大舞」,既保留了原生態表演,又融入了攀岩、自行車、馬拉松、籃球、跳繩等體育新元素,為遊客提供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大餐,獲贊無數。
馬山第十三屆文化旅遊美食節開幕式。
馬山民間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單是民歌、民間舞蹈、民間戲劇就有十幾種。備受世人關注和盛讚的是馬山「文化四寶」:壯族三聲部民歌如天籟之音,令人陶醉;壯族會鼓氣勢磅礴,振奮人心;壯族打扁擔歡慶豐年,扣人心弦;壯族傳揚歌娓娓道來,述說民族道德之華章。
馬山著重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讓「文化四寶」發揚光大。其中,有民歌「活化石」之美譽的壯族三聲部民歌,先後被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逐步走向全國和世界舞台,曾參加第四屆中國蒲公英維也納夏季音樂會展演,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向世界展示了古樸的藝術魅力。
節慶活動綻放異彩。在「創特」過程中,馬山打造了一批「文化四寶」商演節目,推進「三賽一節」及月月生態體育(文化)旅遊節等特色節慶活動,彰顯了馬山旅遊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大大提升了馬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2018中國黑山羊之鄉·馬山月月生態體育旅遊活動暨白山第二屆鼓祖文化節開幕式。
3
引入體育添亮色
2019年10月21日,中國山地馬拉松系列賽之一的2019中國-東協山地馬拉松賽(馬山站)在風景秀麗的馬山三甲攀岩小鎮舉行,吸引了印度、義大利、衣索比亞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名運動員參賽。
「馬山可以搞山馬!」幾年前,自治區旅遊部門和體育部門的領導、專家聚集一起,為馬山的發展出謀劃策,創造性提出在馬山舉行山地馬拉松賽,以「體育+旅遊」為槓桿,撬動產業融合大「蛋糕」。
經過高標準規劃和建設,馬山打造了集生態、民俗、美食為一體的「中國山馬賽最美賽道」,中國-東協山地馬拉松賽(馬山站)也發展成為一年一度的國際馬拉松賽盛事。沿途如畫的青山綠水、迷人的民族風情以及獨特的地域飲食,向中外運動員及廣大遊客講述新時代的「馬山故事」,讓賽事變得更加賞心悅目。
「環廣西」自行車賽。
山地馬拉松系列賽。
攀岩大師賽。
近年來,馬山還根據喀斯特地貌特點,「無中生有」謀劃打造攀岩小鎮。以古零鎮羊山村三甲屯約3.6平方公里區域為核心,劃分攀岩運動區、運動休閒區、運動康養區、動感農耕區和一條運動環線、多個山地運動組團,形成「四區、一環、多點」的規劃布局。
經過幾年建設,攀岩小鎮已開發完成22面岩壁、553條攀岩線路、6條登山棧道、9個攀岩平台,完成露營大草坪、營地主舞台、旅遊廁所、汽車營地、民宿、餐廳等系列配套設施建設,建設了大眾化體驗項目——2條飛拉達線路。
「在數百米的懸崖峭壁上體驗一把『飛檐走壁』,特別新奇和刺激!」雲南遊客王先生興奮地說。
遊客在體驗飛拉達。
2017年8月,馬山縣攀岩特色體育小鎮獲批全國首個攀岩特色體育小鎮。2018年12月,攀岩小鎮被自治區體育局命名為「廣西體育產業示範基地」,攀岩小鎮營地被命名為「廣西五星級山地戶外運動營地」。
4
群眾獲益皆喜色
「貧瘠石山變金山」,是馬山縣古零鎮羊山村變化的真實寫照。隨著國家首個攀岩特色體育小鎮落地發展,這個曾經貧困落後的村子,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忙碌起來。
「這兩年,遊客越來越多,我把房子租給企業發展民宿,有了穩定的收入,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羊山村貧困戶徐蘭艷喜笑顏開。
自攀岩小鎮落戶以來,小鎮核心區三甲屯及周邊村屯群眾通過流轉土地、提供服務、出租房屋、建設民宿和銷售農產品等方式直接獲益。2018年,三甲屯周邊及各項賽事活動主辦地沿線的羊山、安善、喬老、里民4個貧困村,全部實現整村脫貧。
經過多年探索,馬山縣形成了「弄拉模式」「小都百模式」「古朗模式」等旅遊扶貧模式,通過直接帶動、間接帶動、股權帶動等途徑,讓貧困戶在鄉村旅遊發展中嘗到了甜頭。
小都白景區。
弄拉景區的25戶居民以土地山林入股成立專業合作社,由經濟能人李榮光負責投資開發旅遊,合作社將每年收益的60%安排給村民分紅,40%歸經濟能人所有。2019年,合作社全體農戶分紅總額達160萬元。喬老村小都百屯通過發展鄉村旅遊,輻射帶動喬老村全體村民脫貧增收,2019年農戶獲得50萬元分紅。
水錦·順莊、西山莊園等重點景區通過擴大建設,提供500多個工作崗位,解決了500多人的就業問題,貧困戶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有了穩定的增收渠道。
水錦·順莊景區。
在「旅遊+」的帶動下,馬山節日賽事搞起來,外地遊客湧進來,當地消費旺起來,全縣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給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大動力。據了解,近3年來馬山共有38個貧困村摘帽,70495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初的20.22%下降至2019年初的5.91%。2019年,馬山縣通過旅遊實現脫貧3000人以上,全年全縣有35個貧困村摘帽,2.33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5.91%再降到1%以下。
「我們將進一步鞏固『創特』成果,樹立大景區、大旅遊的概念,全面整合旅遊資源,推動『全行業+旅遊』融合,加快馬山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譜寫新時代富民興縣新篇章。」馬山縣委書記唐咸興表示。
來源:廣西日報
記者:記者 吳麗萍
通訊員:李志雄 曹凱強
圖片:馬山縣攝影家協會
編輯:蔣譚鮮
審核:韋紹群
監製:王宏璇
馬山縣融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