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只留有用之人。
歷時近兩個月的《長安十二時辰》,以一己之力,創造了口碑神話,也教會了國產劇創作者們,怎樣把24小時的故事拍出48集,卻沒有大量灌水的嫌疑。
緊湊,有文化,走心,有深度,有演技···
這些形容詞用來形容《長安十二時辰》不為過,從低調上畫,到口碑傳播,再到話題深入,本劇無疑是成功的。
這是在國產(古裝)劇一水的自然布光法,混搭置景法,穿越式台詞道具法,主角必須光鮮配角可以散漫的風格等奇景之外,難得的作品。
最美的是服化道,是特效下的盛世長安,街巷有了質感,是融入布景的燈光與群演,是每一幀堪稱攝影佳作的構圖,還有不再動不動抱拳作揖,也不再是用了幾千年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總之,《長安十二時辰》打了一大票國產劇的臉,拍不拍得出讓人信服的作品,除了技術問題,也有態度問題。
當然,本文不是為了吹爆《長安十二時辰》,不然,也不會挑著已經結局的時間點來踩雷。說這部劇是國劇良心不錯,但豆瓣上8.5分的評分,還是相對有點高。
而最大的扣分點,其實是劇情。
本劇最讓我們燃爆的,是前三分之一,張小敬全長安查狼衛案。
這一階段的人物性格是最穩定的,我們只需要跟隨著緊張的節奏,揭秘的懸疑感,通過張小敬的視角去了解這個危機四伏的長安。
張小敬的原則是,作為守長安的兵,必須保護好長安,保護好這裡的百姓。
李必的原則是,為太子安危,迅速查明真相。
然而,隨著狼衛案的逐漸水落石出,龍波一行人開始浮出水面,引出伏火雷案,這一環節開始進行人物洗牌,同時造成了人物性格的轉變。
包括崔器的幾次陣營轉變,姚汝能的多次臨陣倒戈。
崔器是一個功能性人物,他的作用是用來體現長安的基層士兵的狀態。與張小敬一樣,也曾在隴右當過兵。
成為旅賁軍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他哥崔六郎想要崔器有個好的歸宿,而從崔器來看,一方面是自身有缺陷,升遷困難,另一方面,他也想要進入更高的權力中心,實現自己守護長安黎民百姓的心愿。
天保三載上元燈節,大唐長安籠罩在一片繁華,萬邦來朝的盛世之下,而其實內部滿目瘡痍,吏治混亂,人才無法出頭。
所以,崔器這個人物,和程參一樣,是來自底層想要脫離平凡階層,為國效力建功立業的代表。
只是這樣的人,後來安排了轉投右驍衛,追殺張小敬,然後又返回靖安司,獨自抵擋龍波暴徒的屠殺,最終英勇捐軀。
如果不是崔器戰死,用死這樣高貴的獻祭儀式,完成角色的升華,其實他的內心世界很難撐起自己多次的性格轉變。
他最有信服力和最具感染力的,是與哥哥崔六郎之間的兄弟情。但哥哥最大的願望,是希望他有歸宿,活得好。而他資質一般,其貌不揚,升遷無望。
而像姚汝能這樣的角色,作為右相的暗樁,在前半段以「三女」的身份傳遞了多次準確情報,如果說這樣的人,是一個死心塌地的右相追隨者,有說服力。
但是,他的背景是前朝賢相姚崇後人,家道中落,後從小陪太子學習長大。結局的時候,同樣是暗樁的龐靈道出他聽命右相的初衷,原來是想藉助林九郎恢復家族往昔之榮耀。哪怕這個人曾經親自問斬了自己的父親。
這裡就很有矛盾,姚汝能所恢復的家族名聲,是賢相姚崇積累的。這樣的名聲需要靠林九郎這樣的奸臣來恢復,而且自己表達誠意的方式,就是在靖安司當暗樁,刺探李必與太子的情報。
以罪惡的手段,依靠邪惡的人,恢復家族往昔光榮的名聲。這樣的設定,如果說他是傻,那可以理解。但偏偏本片對姚汝能的塑造,是一個內心陽光向上的人。
雖然以三女的身份多次傳遞關鍵真實的情報,但是他卻多次幫助靖安司等人逃離險境,比如助檀琪闖靖安司救張小敬,破壞望樓系統同時鼓勵張小敬等人,救下檀琪險些喪命。
姚汝能是個矛盾體,但是如果他的矛盾體現在自己貪生怕死,卻又心懷善良,那這個可以說得過去。(參考他闖入右驍衛官署救張小敬情節)
但他卻很維護家族之前的榮耀,不允許別人說姚崇的壞話,最後城樓上徐斌念出姚崇當年的治國策略時,姚汝能怒而制止。
如果說,這十二個時辰所發生的事,讓姚汝能一次又一次懷疑自己的選擇,最終選擇站出來堅守正義,是他的成長。那回首過去半年,姚汝能這個人物作為堅定的暗樁存在,就極為尷尬。
這是前三分之二劇情中,兩個比較明顯的角色。
而之所以說本劇爛尾,其實是在最後三分之一,從花萼相輝樓燈宴開始,聖人登場,到長安之禍,聖人流落街頭,再到徐斌浮出水面,揭開幕後故事。
老實說,本劇的唐玄宗是一個敗筆,人物塑造上像一個格格不入的裝腔作勢的人,劇情上像一個有趣的白痴。
這裡一方面跟演員的演技有關,馮嘉怡憋著嗓子的台詞風格,可以看出他是想表達帝皇之氣,但是總是缺乏氣勢。
而流落街頭的唐玄宗,因為與百姓的交鋒,成了一個逗逼。這很大程度上是受劇情安排所累,包括偷豬梗,買官無賴暴擊等。
唐玄宗的情節安排,從廟堂之上的政治交鋒,到市井的熱情冷暖,可以看出是主創想要揭開真正的長安,讓唐玄宗看看此時繁華褪去之後,他治下的大唐。
但是,由於本劇基本都是歷史原型,人物都是真實存在。廟堂之上不可能因為太子和何監的怒懟,就動手殺人。估計,真要是架空戲,這場景已經死了好些人。
更何況,本劇把唐玄宗設定為一個高級洗腦講師,一番真情演講,讓憤怒的何監放下成見,相信一直以來針對太子,是為了孩子們好。同樣是一番掏心掏肺,讓我們誤以為他一直都很關心邊疆士兵,他也心痛啊。
而遭遇生死之後的唐玄宗,回到朝中,依然沒有任何表示,八團的軍旗被掛起來了,太子依然不受重視,右相不明不白,朝堂之上沒有任何變化。
天保年間,大唐盛世,在外邦使臣的見證下,帝國天子遭劫難,最終無聲平息。
這還不是最扯的,最扯的是徐斌的出現。
雖然在好幾集之前就已經有苗頭將最終boss轉向了徐斌,但是,他最後的亮相,確實是無法自圓其說的無奈之舉。
從半年前開始謀劃,整合資源,布局設陷,最後將矛頭直指皇帝,並成功將皇帝劫出來。
這等思維,在如今世界,少說也是一個頂尖世界五百強的頭目。
然而,最後他的目標,竟然是為了讓自己親自迎接皇上,讓皇上看到他的才華,為自己入主鳳閣做準備。
這就好比,一個少年製造了一個國家的暴亂,最後就是為了讓這個國家的負責人認可他做的炮仗。
如果真是如此,徐斌早已功成名就,而不至於穩坐八品戶部主事多年。
何監說,徐斌寫的詩文無任何亮點,都是一些牢騷。但他卻又寫出了讓人驚艷的稅法,為帝國造紙解決案牘困境。
這樣的人物也是矛盾重重,他最終以boss身份出現,顯得有點雞肋。
一方面,他所謂的算到了很多東西,其實都是很有bug,就比如龍波本要炸死聖人,卻變成了挾聖人出逃,這一段張小敬是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稍有不慎,聖人便歸西。
更不用說最後在密道出口迎接聖人,前面有那麼多不確定因素,能接到個全屍算是編劇保佑了。
除此之外,像安西金幣的出現依然是個謎,背後真正的大boss還未浮現,當然,這些都可以不在這一階段體現,無傷大雅。
總體來說,《長安十二時辰》亮點很明顯,但是也因為劇情架構很寬,都濃縮在了十二個時辰,其實很多人物單獨的線索和人物性格都沒有一個合理的說服力,所以造成一些支線的薄弱。
包括張小敬的刻畫,其實越到後面,越來越討厭這個角色的人很多。
十年隴右兵,九年不良帥。烽燧堡戰役的情節很豐富,但是導演只是用來刻畫其他角色的內心變化,對張小敬來說,影響並不深。
張小敬對於八團的記憶,只是用來幫助自己入獄,通過為聞隊報仇,為八團討回公道,然後殺了主官。這一段,他在泄憤。
然後,十二時辰里,他始終保持著莫名其妙的冷靜,一心為了長安百姓懟死自己的兄弟戰友朋友以及陌生人。
這樣看來,這個張小敬有點陌生,不像是八團出來的人,他所代表的價值觀,似乎也有點那麼不近人情。
其實,如果張小敬真的只是長安的一個不良帥,他犯過錯,坐過牢,但他不是八團的兵,或許這樣的矛盾衝突會更合理。
所以,本劇我個人給8分,扣掉的分是一些不合理的劇情和人設,還有那些爛尾和bug。
最後,我想盤點下本劇的演技排行榜。
1、右相林九郎
是他,在一間桑拿房演了大半個劇集,足不出戶,長安大小事瞭然於心。
是他,胸有成足,政治上專注打壓敵人,毫無愧疚之意。
是他,暢想大唐政治未來,動情之處,雙目有神。
是他,得知愛婿被抓,痛哭流涕,抓緊布局撇清關係。
他貪生怕死,但他也成熟穩重,他掌握著大唐盛世,也推動著大唐由盛轉衰。
2、萌萌噠趙參軍
是他,口無遮攔,想什麼說什麼。
是他,心懷大愛,只要敢威脅他,就是他的大哥。
他熱情好客,與熟人相會總是寒暄片刻。
他識大體,大難當頭,總是用嘴炮消磨時間,減少雙方壓力。
他總是打瞌睡,但是一直堅守工作崗位,他是勞動代表,他是就業模範。
他是大唐脫口秀之星。
3、兩面派元載
是他,探索大唐戀愛新模式新路徑,用最短的套路,迎接最長情的苟且。
是他,是非面前一碗水端平,關門張賊,開門張公。
是他,志向遠大,卻又難掩人性弱點,貪生,是對愛的眷戀,怕死,是對才華難伸的遺憾。
他滿腹經綸,詩書成殺人妙計,他妙語連珠,惹得眾人側目。
1、浮誇風龍波
他英俊瀟洒皮膚白皙,人送外號小白臉。
他嗓門大,有魄力,能扛大旗,能救美人。
他的肚腩裝滿歲月的風霜,他的鼻孔欲戳穿這大唐的虛假繁華。
他帶領精兵悍將,以一己之力,最終英勇捐軀。
他喜歡搔首弄姿,正如喜歡懷裡的薄荷葉子,刺激。
2、飄忽風何監
他的眼神有戲,他的眉宇間儘是大唐與聖人。
他的白須是歲月的痕跡,也是人性的遮掩。
他本可以憑實力當壞人,卻要憑長相當好人。
他是詩人,也是辯論家。
他的詩被聖人續寫,他的辯論被聖人看穿安撫。
1、女兒奴曹破延
他是一個漢子,卻天生被女兒牽絆。
他愛天上的星星,他更愛女兒的呼喚。
他不苟言笑的臉,寫滿了鬍鬚,也寫滿了歸家的渴望。
他是善良的,也是衷心的。
他的死去,讓全劇愛的力量,變得薄弱。
2、科學家與實踐家徐斌
他是人才,也是鬼才,他做人偏愛八品小吏,做鬼渴望相位。
他單純向上,不靠仕途,靠險途。
他有洞察力,有行動力,他總是先人一步,連死也要搶。
他執著於與人辯論,為的是求一個真理,別人道是太瘋癲。
3、餓死鬼丁老三
烽燧堡上鬼餓死,長安城中餓死鬼。
不鳴則已,一命嗚呼。
他用惡狠狠的話語,說出最令人心疼的往事。
他以誠待人,為此英勇獻身。
好啦,以上全當開玩笑!
還沒看《長安十二時辰》的可以去看,國劇,就是在大家互相支持和鼓勵之下,漸漸完善,我們總有一些作品帶了好頭,那就朝著這個方向走下去。
加油!
-END-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你有什麼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