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什麼會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2020-03-17     史海觀復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魯迅先生這段關於生活的雜感前段時間忽然「」了,魯迅語錄歷經百年依然是璀璨,依舊觸動了無數人心底在繁華背後的孤寂。

如今社會繁榮,國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嚮往的康莊大道上奔跑,似乎病態社會離我們越來越遠。但魯迅對人性的冷峻剖析卻沒有隨著社會變化而過時,現代社會反而對魯迅語錄更是推崇備至:網友抖機靈地給一句話後綴加個——魯迅。

似乎就可以使表達的立場處於不敗之地;每個影響重大的社會新聞必然有人會引用魯迅先生髮人深省的金句來映照當下;還有有心人專門做了個「魯迅語錄查詢網站」,供你查驗你所用一代思想家的金句是否盜版。

魯迅先生除了描繪「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的精神病苦」,給人們精神一面鏡子審視自我;寫作之餘,他亦希望給人們一個實際工具藉以改變病態社會,在社會工作中也十分積極地進行「文藝大眾化」「新白話文」「大眾語」的推廣,希望藉此普及大眾文化,敦促社會進步,救贖社會底層壓迫之下產生精神疾病而不自知的人們。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一言就是魯迅先生在當時情況之下喊出的振聾發聵之聲。當然,此時也許有人冷笑,現在漢字沒滅,中國偉大復興之路依然欣欣向榮,這句話明顯錯得離譜。但,以上帝視角回望歷史,脫離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討論這句話的正誤,事後諸葛亮馬後炮的聰明言論似乎更錯的離譜。

「文藝大眾化」

時代背景

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從戰爭中失利逐漸淪為發達先進技術國家的魚肉,中國的有識之士就意識到,中國的生產力低下導致落後挨打局面,紛紛致力於推動工業化發展。但工業化進程結果如何,學過近代史的人都有目共睹。

工業化道路坎坷波折的原因眾多,政府自大無知軟弱,時局動盪,固守既得利益者固步自封,社會思想陳舊迂腐都是原因之一。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時社會自身頑疾:大眾文化普及率低。

而工業生產需要一大批有知識的工人、技術人員、工程師等等,這就需要科技普及,就需要教育普及,提高人民素質; 工業產品需要在市場有效流通,就需要一個有共同語言的市場和社會,就需要語文的標準化和統一。

「大眾語」的討論之聲

1868 年黃遵憲先生首提出「我手寫我口」,1898 年裘廷梁提出「崇白話廢文言」,「大眾語「改革先由民間討論,一步一步走向政治舞台中央。1911 年清朝學部中央教育會議頒布《統一國語辦法案》

辛亥革命後,1913年到1928年北洋政府召開全國的「語音統一會」,公布注音字母,通令「各省改國文為語體文」,頒布標準《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和《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

193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甚至明令公布《第一批簡化字表》。在工業化需求迫切的情況下,各朝政府方面都積極想要進行語文口語化、大眾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可惜,由於主政者多保守頑固,對改革多不情願,政府無能,一道道政令標準都是一番廢紙,但功績不能算無,這些努力為多年後新中國文字改革奠定了基礎。

吶喊:「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和「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1930 年到 1932 年的「文藝大眾化」討論中,有識之士在民間不斷地開展討論會議探索「大眾語」的樣貌、可行性。漢語方言眾多,文言白話脫節,改革之複雜工程之繁雜讓人心急,大眾不開化加上頑固派的阻擾更是讓人心焦。

甚至直接宣稱「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希望直接用羅馬拼音直接代替漢語,希望帶來一場徹底的改革,急切地想要推進改革。會議上魯迅先生熱切附議支持。

但,從魯迅並不認為直接廢棄漢語是可行的,」即使用別字代出,也只為一處地方人所懂,閱讀的範圍反而收小了「,」若是大規模的設施,就必須政治之力的幫助,一條腿是走不成路的,許多動聽的話,不過文人的聊以自慰罷了」。

魯迅從頭到尾都是堅定的白話文支持者,他清醒地知道,在中國土壤將漢字連根拔起且全盤西化是一個漂浮於實際且複雜難以實現的想法。但他更冷峻地知道,撇除文改革若沒有「政治之力」的幫助,否則「不過文人的聊以自慰」。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面對頑固不化的保守派的阻擾,魯迅先生在會議上發出了極端吶喊「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漢字和大眾是勢不兩立的」, 「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結核」,極端擁護羅馬拼音取代漢字的思想,意圖和眾人一起掀開屋頂,給白話文開一扇窗,他希望「白話乘了這一個機會,居然減去了許多敵人,反而沒有阻礙,能夠流行了。」

魯迅生前筆耕不輟,用白話文寫了許多警醒世人之振聾發聵的文章,在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推廣下,白話文逐漸在文化階層流行,啟發了一代一代知識青年奮勇拼搏。但這個窗也「老先生們總在機想把它塞起來」,白話文依然沒有如他所願,成為大眾語,普及大眾,惠及民生,並沒有按照他的希望,救贖他眼中生病的底層人民。

新中國的「整理和簡化漢字」

新中國建立後,中央政府立即啟動「整理和簡化漢字」工作。1949 年 10 月 10 日即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由吳玉章先生領銜承擔此項工作。淘汰沒有實用意義的異體字、正式公布簡化字、統一字形、 廢除了一些雙音節漢字等等工作有序展開,漢字標準化使浩瀚紛繁的漢字「定量、定形、定音、定序」,成為有序集合。

64 年來的社會實踐證明,漢字簡化以後,大大降低了識認難度,提高了書寫速度。幾乎所有簡化字都古已有之,具有悠久廣泛的群眾基礎,發布以後,知識人士認可,在掃除文盲、普及教育、提高學習工作效率和促進中文信息化方面,成績卓著,功在當代,澤被千秋。

在文盲率從初建國84%到現如今3.6%,國民明智已開,社會進步腳步堅定有力。泱泱中華,不再挨打落後為他人板上刀俎。先驅們的夙願得以實現,這盛世一如你們所願,中華兒孫亦在你們的引領之下不斷在錯誤中修正,在挫折中前行。

反對之聲

在我們文化欣欣向榮的今天,卻有許多荒謬言論此起披伏,試圖開歷史的倒車,推翻前人功績。除了有「愛無心,親不見」的民間網紅斥責,居然還有個別人大代表提出「廢除簡化字、恢復繁體字」的荒唐建議、提案。所持理由十分具有迷惑性:

1.惋惜文化傳承派,簡化字割斷了歷史。

文字不等同文化,這一觀點錯誤地將文字、文化兩種概念混淆。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本來都是用繁體字寫的,「孔孟老莊」和「詩經楚辭」當初都是用先秦古文字寫的,後來又經歷過小篆、隸書、楷書的變革,這些經典都流傳至今。

不懂英語、法語、俄語的人照樣可以從翻譯的文字讀懂狄更斯、司湯達和普希金。文字是文化的載體,但文字不等於文化。

2. 台灣文化派為首的無腦諷刺派,以「愛無心,親不見」聞名

值得注意的是當年孫中山和蔣先生手書的簡體「愛」字,就無心,這批痛心疾首簡體字愛無心人士卻選擇性眼盲看不見了。蔣先生早在1935年就想簡化漢字而1956年在台灣小島還在愁苦無法實現:「為大眾寫的文字而不能大眾化,那如何望其有效?

我們須知文字是大眾達情表意取得知識和爭取生活的工具……所以簡體字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時代的需要。」愛無心」這種言論只是為了爭執而爭執,為了抬高自我的荒謬言論,事實上,我們只是做成了其政府一直想做而礙於黨內混亂軟弱而從未辦成的事情。

3.偽書法家派:簡化字筆畫太少,寫出來不好看」。

按照此種說法,那麼筆畫寫得最多的人就是大書法家了,那書法大賽何不直接舉辦個筆畫大賽呢?

4.時代局限:漢字在信息時代給中國拉後腿了。

早期漢字在印刷、打字、通訊方面的複雜,使得漢字在信息化中不占優勢。但王選先生的雷射照排技術等一系列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早就解決了這一問題,

加上智能翻譯的進步,漢字在信息時代早就和英語一樣是信息化文字,這一擔憂在某個時期似乎還有些許道理,但隨著我國科技進步創新卓越,早就不是問題。

不忘初心

人人都是公知的時代,嘲諷現有功績似乎成為一件挑戰權威的榮耀。撇除繁雜之聲,聆聽字改革初心和本質,是要其有利於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和推動社會發展。新中國文字改革無疑是成功的,既消除漢語方言混亂和漢字本身「難讀、難寫、難記、難用」又兼顧傳承,中華文化獨特之美與時代進步相互映照源遠流長。

感謝魯迅先生吶喊「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為中國文字改革開了一扇窗,透進一絲光,照耀著後人前行,讓後人跟隨先驅的思想和腳步,終於在新中國讓「漢字不滅,中國輝煌」。

文/史海觀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lAa7HABrZ4kL1ViYnq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