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消失的1200億

2023-12-11     市界

原標題:李寧,消失的1200億

手握190億,投資者擔心什麼?

「國潮一哥」李寧,又一次跌上熱搜。

12月11日,位於港股的李寧再度大跌,截至收盤報18.3港元/股,跌14.29%,總市值在一日蒸發80億港元,不僅再度刷新了年內新低,還創下2020年3月以來的低位。

其實對於李寧而言,股價的下跌,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今年以來,李寧的股價就一路下滑,從年初的65.222港元/股算起,至今已跌去72%,市值損失1200億港元。就在今年10月底,李寧也因為一則第三季度運營簡報的發布,在次日大跌20.7%,失去165億港元。

(李寧近三年股價走勢。來源/同花順)

相比於其他位於港股紡織服裝板塊頭部成員相對穩定的股價表現,李寧這一次的暴跌,被認為與22億「接盤」李兆基家族旗下位於香港的一處樓宇有關。

12月10日晚間,李寧發布公告稱,將通過間接全資附屬公司High Match Limited,計劃以22.08億港元的價格,收購同樣位於港股的恆基地產旗下一家主要從事物業投資的公司。而後者就是與李嘉誠齊名,被稱為「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李兆基家族旗下企業。

至於這家價值22億港元的公司,主要資產就是一棟包含22層商業/辦公空間及兩層零售區域的樓宇。而李寧購買這棟樓的目的,則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從投資屬性來看,該資產2021年與2022年分別虧損0.17億與0.8億港元,再加上今年下半年以來,香港樓市不斷走低,因此有人質疑,即便想抄底香港房地產,不排除抄在半山腰的可能性。至於李寧自身,只是在公告提到,其中一部分將用作集團位於香港的總部,卻沒有給出具體比例。

李寧回應「市界」稱,這次是設立香港總部。據了解,李寧在內地已實行「三總部,兩基地」戰略,包括北京+上海+深圳三個功能定位鮮明的業務總部和湖北、廣西兩個特色基地。

「李寧在香港設立總部的決策,是公司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早前,李寧已在香港尖沙咀設立首個旗艦店,這次在香港設立總部,更是李寧品牌走向國際化的有力舉措。」

實際上,李寧的現金流確實比較充足,截至2023年年中,李寧帳面貨幣資金和短期銀行存款為89.49億元,長期銀行存款102.76億元,兩者合計190億元,占總資產的56%,而公司有息負債更是長年為零。此次花費22億港元買樓,約占資金的11%。

不過,對於李寧的投資者而言,買樓這樣的操作難免令其視為利空。

某私募分析師對「市界」表示,「李寧買樓,可以看作一次保守型,甚至是享受型的投資事件,但前者明顯偏離李寧目前的主營業務,而後者又只能令少部分李寧內部人士受益,和投資者的距離太過遙遠,因此無論哪種情況,都難以與投資者產生共鳴,而在如今消費環境承壓的情況下,李寧的操作同樣會令投資者產生牴觸情緒」。

「此外,在當前港股的大環境下,資金要更加保守,或者處於一種撤退的形態,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李寧此次事件,所體現在其股價上的影響。」該分析師補充道。

當「國潮」褪去後

國內某知名問答平台上,有這樣一個問題,「李寧是如何一步步毀掉路人緣的」。

在這個問題下方,有來自各界的回答,有消費者、有商家,也不乏投資者,並且言語中透露出對李寧的不滿。其中有不少人提到,在「軍綠套裝」事件後,李寧電商總經理馮曄「教育」消費者的那句話,「我們的消費者,對於中國文化的沉澱,教育知識的傳承還是少了」。

有人說,「財大氣粗的李寧,開始變得傲慢了」。

實際上,這個問題的本質,是李寧在藉助「國潮」強勢崛起後,雖然快速收穫了一批粉絲,但鞋服市場競爭激烈,最終在潮水退去的同時受到影響。

最近5年,李寧的業績先後出現過兩波高潮,首先是2018年,其憑藉旗下中國李寧這一高端子品牌,在紐約時裝周的高調亮相,瞬間引發國內關注。在消費者普遍跟風下,李寧不僅相關產品一度售罄,也就此樹立起「國潮一哥」的形象。

不過,這一陣風並沒有刮太久,2019年李寧的營收暴漲32%,並坐穩百億營收大關,達到138.7億元,但隨著相關概念的退潮,李寧2020年的營收增速也瞬間降至4.23%,股價同樣迎來近一年的瓶頸期。

可是,就在大家逐漸遺忘這位「國潮一哥」之時,在阿迪達斯與耐克等同行「犯錯」時,李寧迎來業績增長第二春。2021年,堪稱李寧最硬氣的一年,當年實現營收225.72億元,同比增長56.1%,凈利潤也在暴漲136.1%後,達到破天荒的40.11億元。

可2022年開始,李寧的業績增速再度下滑,今年更是凈利潤下降。而李寧在今年10月底發布的業績運營報表中,將銷售額從二季度10%-20%的中段增長,下降成中單位數增長,並且相比於2021年同期出現大幅下滑,這也讓外界對於李寧今年及後續的業績走勢,產生了一定的恐慌。

而李寧的毛利率,也只在2022年這一年突破50%大關,達到53%,但在2022年又回落至48.38%,同樣有走下坡路的趨勢。

其實,通過觀察不難發現,李寧兩次業績的暴漲,借了外界因素的勢,依靠「國潮一哥」形象影響與打動消費者,而李寧也藉此賺取到了巨大的利潤。

僅2019年起的近4年半,李寧的合計凈利潤就高達133億元,正好可以貢獻出百億存款與此次購買大樓的費用。但國潮的故事不可能一直講下去,當潮退之後,投資者將目光重新回歸公司本身,李寧面臨的挑戰,就會變得更加明顯。並且,前段時間的高歌猛進,也成為李寧如今的負擔。

2022年,李寧曾有過一波擴產,其非流動資產中物業、機器及設備這一類目的資產金額,從16.25億元增至32.3億元,而使用權資產也從13.3億元增至20.2億元。可同樣在這一年,李寧的存貨為24.28億元,相較上一次短暫去庫存時2020年的13.46億元,幾乎翻倍。

而在今年上半年,李寧雖然冒著損壞高端品牌影響力的情況,在經過一輪輪「打折促銷」後,將存貨減至21.2億元,但相比於「友商」安踏展現出的強大庫存清理能力,就有些小巫見大巫了。在同一時期,安踏的存貨從85億元減至64.8億元,降幅高達23.7%,是李寧的兩倍。

李寧的產品線相對簡單,其只在年報中簡單分為鞋類與服裝兩大業務板塊,且沒有進一步的細化,且各占營收比例的約一半左右。對於護城河較淺的李寧而言,當消費轉向時,就會面臨非常大的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李寧在此次耗資22億買樓的同時還提到,公司在香港的業務具有龐大發展潛力,正如其所回應的,「這是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並預計2024年會啟動海外業務的拓展,希望在海外通過品牌運營等方式,為未來更廣闊的海外市場拓展打下基礎,使之成為集團的成長引擎之一」。

對於李寧而言,將目前占總營收比例不足2%的國際業務逐漸壯大,也可能將成為李寧再次蛻變的開始。

作者 | 馮晨晨

編輯 | 劉肖迎

運營 | 劉 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ef0622d64ab52889ce4ec083cdda2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