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平樂縣概況

2019-04-22     旭東讀史

平樂縣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古稱昭州,位於廣西東北部,東臨鐘山縣,南接昭平縣,西鄰荔浦市,西北與陽朔縣接壤,東北與恭城瑤族自治縣交界,是「中國沙田柚之鄉」,是中原文化、湖湘文化和嶺南文化薈萃之地。

平樂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境內地貌為中低山、丘陵和岩溶一體,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1]縣域總面積1919平方公里,有漢、壯、瑤、苗等15個民族45萬人口,其中少數民族9.8萬,轄區有4鄉6鎮1個國有農場[2]。境內景點有榕津千年古榕、冷水石景苑、仙家溫泉、桂江風景區、灕江風景區等,平樂縣為灕江分界點,平樂以北稱灕江,以南稱桂江,是著名的大桂林旅遊區之一。

2018年6月5日,被全國普法辦評為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位置境域

平樂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北部,桂林地區東南部,在東經110°34′一111°02′,北緯24°16′一24°53′之間。縣境東臨鐘山縣,南接昭平縣,西靠荔浦縣,西北毗鄰陽朔縣,東北連恭城縣。陸路距桂林市118公里。 縣境南北縱長71公里,東西橫跨49公里, 面積1919.34平方公里。 縣城設於平樂鎮。荔江、灕江、茶江匯於縣城西面,稱桂江。桂江自西北向西南縱貫全境。桂林至梧州的公路自西北向東南穿越出境,梧州至柳州公路經縣城向西出境。[7]

地貌

平樂縣境內地貌為中低山、丘陵和岩溶一體。東、南及西南山脈環繞,屬南嶺之一的都龐嶺分支。東部山脈呈南北走向。主峰石榴界為境內最高點,海拔1372.1米。山脈下為一南北走向的平原,並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形成東南高,西北低的地貌形態。西南部山脈向南蜿蜒。

主峰龍河嶺,海拔1149.6米。北部和中部為峰叢,峰林谷地,窪地和溶蝕平原等岩溶區及丘陵區。蓮花山山脈自二塘鎮南部的謝家向西南延伸。蓮花山主峰海拔953.4米。大扒鄉黃龍的灘底村附近的河面為最底點,海拔72米。境內地貌按形態可分為丘陵、平原、台地、山地等類型。[8]

氣候

平樂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短夏長,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達310天以上。年均日照時間1414-2094小時之間,年平均氣溫19.9℃,年均降雨量1355-1865毫米之間。

氣候特點:日照時間長,氣溫高,熱量充足,雨量較充沛,乾濕明顯。春夏多雨,常造成山洪泛濫;秋冬降水量驟減,則又出現乾旱現象。全年無霜期長,具有短酷熱的桂南氣候兼冬寒微雪的桂北氣候。

境內太陽輻射強,光能資源豐富,全年太陽輻射為105718卡/㎝²。7~9月是太陽輻射量最多的季節,其中7月是全年最高值,達14015卡/㎝²。5~10月總輻射量68971卡/㎝²,占全年總量的65%。1958~1989年年平均日照1658.8小時,日照的年際變化大。

平樂縣1957~1989年年平均溫度19.9℃,最高年為20.45℃(出現在1963年),最低年為19.05℃(出現在1984年);歷年月平均最低溫度在1月(9.4℃),月平均最高溫度在7月(28.3℃)。極端最高氣溫39.4℃(出現在1971年7月22日),極端最低氣溫一4.1℃(出現在1963年1月15日)。因縣內地勢南部高,森林草地覆蓋面大,北部低平,森林覆蓋差,所以溫度的分布規律是自南向北逐漸升高,年平均氣溫,南部的源頭一帶為19.3℃,中部的同安至西部平樂鎮一帶為19.7~19.9℃,北部的沙子一帶為20.2℃。

土地資源

平樂縣境內土地按1990年全縣平均每人僅7.35畝,每人平均占有耕地0.89畝。全縣土地面積2879010畝,其中山地、丘陵為21351192畝,占總面積的74.16%;可利用土地為2542570畝,占總面積的88.31%,其中已利用面積,占總面積75.78%。據1990年統計,全縣耕地346808畝,占總面積的12.05%。在土地面積中,可作林業用地的1630500畝,占總面積的56.63%;可利用尚未利用的林業用地332728畝,占總面積的11.55%;可開墾而未開墾的荒地7964畝,為總面積的0.27%。這些荒地多處在人口稀少或水利條件較差的邊遠山區。城鄉、工礦、道路用地6594畝,占0.23%。1990年土地利用現狀:耕地346808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62080.38畝,交通用地18933.60畝,水域71212.12畝,未利用土地1108237.19畝。[10]

水資源

美麗的平樂橋亭六衝瀑布

平樂縣年平均降水量1357.5毫米,最高年1927.3毫米。灕江、茶江、荔江、榕津河、東江、西江和同安河等7條主要河流共長275.9公里(其中過境河流灕江、茶江、荔江共長123.5公里,流量117.1億立方米)。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0.48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0.02萬千瓦。至1980年,開發1.13萬千瓦,占可開發量的11.28%。到1990年止,開發2.08萬千瓦,占可開發量的20.76%。

平樂縣河流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主要過境河流有灕江、恭城河(又名茶江),荔浦河。灕江經陽朔由縣西北入境,恭城河、荔浦河分別由恭城、荔浦流來,經縣東北、西部入境,三江在縣城匯入桂江。

平樂縣主要內河為榕津河,分別由同安河、東江、西江3條支流匯合而成。主流東江河發源於源頭鎮的金井、木林的中低山區,由南向北流經陽安、青龍、張家、二塘至沙子匯入恭城河,在沙子地段因受地形地貌影響折轉由北向南流,經福興、附城於平樂鎮注入桂江。為平樂縣的主要水能基地。此外尚有小河26條,集雨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河有14條,總長533.33公里,河網密度0.28公里/平方公里。

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大扒、源頭、青龍、橋亭的交匯地帶的砂、頁岩中,其儲量為1.8273億立方米,孔隙水分布在河谷的沖積層中及其山前地帶的沖積層中(儲量不明)。岩溶水是縣境內儲量較大的地下水,以井泉、暗河、岩溶湖的方式排泄於地表。[10]

礦產資源

自1958~1987年,先後有地質勘探隊等20多個單位到平樂縣普查勘探,發現有礦藏30種,分別是:磁鐵礦、境鐵礦、赤鐵礦、錳、鈷、鎳、鈦鐵、鋯英石、銅、銻、汞、鎢、錫、鋁、金、稀土、鈮鉭、水晶、鉀長石、白雲石、石灰石、重疊石、高嶺土、磷、矽灰石、花崗岩、大理石、煤、泥炭、礦泉水等。[10]

植物資源

據1985年林業區劃資料統計,平樂縣境內常見的喬灌木樹種有50餘科,百餘種。喬木樹種以松科、殼斗科、樟科、木蘭科等為主。灌木多由雜竹、繼木、桃金娘、黃荊等組成。主要有木類25種、竹類13種、果類12種、茶類7種、藥類191種、花草類96種。花草類中的草本花類46種,木本花類28種、觀葉類22種。[10]

動物資源

平樂縣境內的獸類19種,鳥類30種。僅桂江河魚72種 (按有鱗魚和無鱗魚分,有鱗魚類48種、無鱗魚類24種)。

平樂縣歷史悠久,境內居住著不少民族,主要旅遊資源有平樂溫泉、冷水石景苑、榕津千年古榕群及千年古街、桂江風景區、灕江風景區、茶江風景區、印山亭、令公廟、金山迎仙洞、粉岩、朝天岩、青龍月亮山、源頭月亮山等。

金子嶺

平樂三江匯流區域的山水風景

金子嶺位於灕江、荔江、茶江匯合處,與平樂縣城相對高度約600米。金子嶺觀景閣建築風格為南派大翹角多角式樓閣建築,建設採用鋼筋混凝土現代建築材料,仿明清時代大木結構手法製作,主閣樓總高度44.83米,外觀結構為五層,內部結構為九層,總建築面積為2134.05平方米,其中底層建築面積為813.43平方米。[21]

華夏第一榕

榕津泰

榕津泰有「十榕八桂九井十三塘,一渡兩河三上岸」之美稱。榕津千年古椿群其主幹需十五人方能合抱,奇特之處在於粗壯的氣根形成了幾道能通小汽車的奇特拱門組合。

榕津千年古街建於宋代,古街長200米,寬3米,保留較為完整,古街內木樓飛檐,青磚素瓦,雕龍刻鳳之古蹟隨處可見。古街內有充分體現崇榕文化的媽祖廟,另外還有古戲台占戲院、三神宮、紫竹仙宮以及廣東會館等,榕津是中國四大劇種之一的桂劇發祥地,中國戲劇界一直流傳著"中國桂劇在桂林、桂林桂劇自平樂,平樂桂劇源榕津之說,至今,榕津桂劇團還保存著一面「廣西第一鑼」。因為該鑼質地優良,由高純度黃銅打制,響聲清脆悠揚,一擊其鑼聲長達數十秒鐘。[22]

月亮山

月亮山位於桂林市平樂縣源頭鎮境內,地處玄武村委西北部,因其形狀近似弧月而得名。月亮山風光古樸素雅,山頭上有一個天然的大石拱,兩面貫通,遠看酷似天上明月高掛。從不同的角度變換觀看,此洞形狀也不斷變化。[23]

溶洞

朝天岩:位於平樂縣二塘鎮樂塘村南面,距二塘鎮約4千米。岩洞在石山半山腰,距地面約60米,由於洞口寬敞朝天而得名。為廳堂式洞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eMJCmwBmyVoG_1ZpmH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