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頻踩雷美元債,海通國際要退市

2023-10-19     市界

原標題:頻頻踩雷美元債,海通國際要退市

一度風光無限,被稱為港股IPO之王的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通國際,HK0665),而今繁華落盡,面臨退市的局面。

海通國際曾經服務過郵儲銀行、渤海銀行等大客戶,巔峰時期一年之內幫助過48家公司實現港股IPO,其員工的平均薪酬也遠超騰訊等網際網路大廠,成為無數大學金融專業畢業生嚮往的公司。

它何以敗落如此?這既有這一兩年來港股市場疲軟的原因,也跟其投資策略失誤有關。

重倉地產美元債

10月9日,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同意全資子公司海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海通國際控股),以協議安排方式對海通國際控股的附屬公司海通國際進行私有化。這個結局幾乎沒有懸念,伏筆其實早就埋下了。

今年以來,港股市場前所未有的低迷,海通國際的股價持續疲軟,並一度跌至0.56港元的最低位。

對於退市的原因,海通國際方面稱,一是當前業績承壓,維持上市不是必要選項。此言非虛。自2021年開始,海通國際業績開始下滑,尤其在2022年發生大幅虧損,金額高達65億港元。二是若完成收購合併,海通國際將成為海通國際控股的全資附屬公司,而後者母公司是海通證券。如此一來,海通國際將能夠受益控股股東穩健的財務表現和信譽,從而有助降低融資成本。

作為IPO中介機構,海通國際曾經表現出色。它深耕香港資本市場,早在2016年,彭博排行榜就顯示,企業融資業務IPO,無論從項目數量來看,還是以承銷金額去計算,海通國際均位列香港投行首位。海通國際還在香港所有股權融資項目承銷排名第二。也因此,海通國際被外界稱之為「香港公開發售之王」。海通國際服務的客戶很多來頭不小,有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渤海銀行、萬國數據、泰格醫藥等等。

然而,因連續踩雷高風險投資業務,海通國際業績出現巨額虧損。如2021年,海通國際計提減值的8億港元中,就有5.6億港元源自踩雷2020年的一筆瑞幸咖啡銀團貸款。

海通國際踩的最大的雷,是中資地產美元債。公開數據顯示,海通國際管理的海通亞洲高收益債券基金中,房地產公司的債券持倉曾高達81.55%。這些年,全球貨幣緊縮疊加地緣政治等因素,中國房地產行業整體處於低迷狀態。在外界看來,海通國際在這個時候,還不斷在房地產領域下重注,這是非常不理性的。

等海通國際醒悟過來時,已經遲了。直到2021年12月,海通亞洲高收益債券基金才發生大幅調倉,房地產持倉占凈值比重大幅調低至48.36%。此後每個月,這隻基金雖然都在調低,直到2022年8月房地產持倉只有15.46%,但房地產行業依然位於第一大倉位。據《稜鏡》報道稱,該基金持倉中,包括禹洲集團、正榮地產、佳兆業集團、中國恆大、華夏幸福、花樣年等地產公司。這些房企均在2021年-2022年出現違約及展期。

「踩雷地產公司債券,這暴露出海通國際在風險控制方面存在問題。」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告訴「市界」。

人均年薪曾高達百萬

海通國際也曾有過風光無限的時刻。

海通國際的收入可細分為財富管理、企業融資、資產管理、環球市場及投資。企業融資分部主要是投行業務,即為企業提供股權融資承銷項目,包括IPO項目。

2019年,海通國際的投行業務表現出色,不到150人的團隊,創造出7.82億港元的收入,人均創收超過500萬港元。在香港市場,海通國際分別完成了44個IPO項目,以及48個股權融資項目,同比增長19%和17%。這兩項業務均位列香港全體投行第一。在美國市場,海通國際全年完成了5個美股IPO項目,以及3個美股再融資項目。

2020年,從營收口徑來看,海通國際以83.3億港元的收入,位列中資券商第一,大幅領先排名第二、第三的華泰國際和中信國際。行情一片大好的海通國際,於2019年年末至2020年9月,招攬了七位大將。包括前德銀亞太區高管李克非出任投行聯席主席,前大和資本市場董事總經理孫明春出任首席經濟學家,前中金公司TMT明星分析師陳昊飛出任股票研究主管董事總經理等等,其中多位有過在瑞銀集團或瑞銀香港的從業經歷。

(孫明春)

與招賢納士、業績向好成正比的,是海通國際令人艷羨的高工資。據新浪財經報道,2018年,海通國際有1126名員工,薪酬為11.55億港元,平均員工年薪為102.5萬港元。2019年中期財報數據顯示,海通國際當時的薪酬支出為13.48億港元,按1119名雇員計算,人均薪酬為120萬港元,摺合110萬元人民幣,遠超中金的89萬元、騰訊的84萬元、中信的77萬元,更超過了母公司海通證券的69萬元。

這主要歸功于海通國際多元化的銷售渠道。海通國際構建了涵蓋香港、新加坡、紐約、倫敦、東京、孟買及雪梨等全球主要資本市場的金融服務網絡。「通過全面的業務板塊,海通國際覆蓋機構客戶、企業客戶、高凈值客戶以及零售客戶,在全球主要資本市場均設有分支機構。」海通國際副主席、行政總裁林涌曾在公開場合提到。另外,母公司海通證券的整體實力和品牌規模,也為海通國際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海通國際為員工也安排了全面的培養和發展計劃。比如「風帆計劃」,這個計劃培養出眾卓越的中層管理人員,並提供不同的合規培訓課程,同時開展了國際管理培訓生髮展計劃以培養和儲備人才。「內部設有績效管理制度,每年為所有於7月前入職的全職員工進行績效評估,以評估員工的工作表現及職業培訓的需求度。」一名海通國際的員工告訴「市界」。

這名員工表示,公司內部還制定和實施了培訓資助政策,通過資助培訓的方式,鼓勵員工考取專業資格或修讀外部培訓,確保員工符合證監會持牌人士進行持續專業培訓的相關規定。或許正因為如此,海通國際保證了員工的服務質量。而服務質量,也是IPO企業願意與海通國際合作的重要原因。

今年3月,在投資者互動交流平台上,海通國際表示,公司持續調降風險資產,優化了資產結構,當前權益投資和固定收益敞口已大幅下降,海通國際主要業務正常開展。目前,母公司(海通證券)不持有中資地產美元債。

不過,元氣大傷的海通國際已經難回昔日盛況,今年上半年港股IPO市場寒氣襲人,海通國際也難以獨善其身。

財報顯示,海通國際企業融資分部,今年上半年總收入同比大幅下降34%至1.9億港元,分部除稅前溢利則同比降36%至3567.3萬港元。同期海通國際僅完成7個股權融資承銷項目(包括IPO、二級市場配售及供股),較上年同期的11個項目有所下滑。其中,香港IPO保薦項目僅有2個。發債項目方面,上年同期海通國際完成97筆債券發行項目,今年上半年僅完成48筆,已遭腰斬。

如此情況下,海通國際的員工成本也大幅下降。2022年末、 2023年6月末,海通國際員工數分別為996 名和 880名,員工成本下降至11.56億港元及4億港元。員工人均年薪下降顯著,從 2020 年的人均115萬港元降至當前的91萬港元。

「對於中資券商來說,應重視風險控制,避免類似的問題再次發生;在二級市場估值大跌,以及交投活躍度受影響的情況下,應考慮如何應對融資功能和形象維護功能受損的問題;應注意同業競爭,配合母公司整合內部資源,以便實現更好的發展。」柏文喜告訴「市界」。

但對海通國際來說,虧損困境還未解除之時,大股東想通過私有化,扭轉內憂外患困境這條路,並沒有那麼好走。

作者 | 陶 婷

編輯 | 孫春芳

運營 | 劉 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e6ae6ae30829a6bf56ce943719c7b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