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偉:「明師」的修煉與成長——要做「明白」的教師,沒有信仰就不能成其為教育

2023-08-14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陳大偉:「明師」的修煉與成長——要做「明白」的教師,沒有信仰就不能成其為教育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教育是一首詩 音樂: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詩

「明師」的修煉與成長——陳大偉談教師認同和教師信念

作者|夏應霞

《教育導報》記者

來源|成都陳大偉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是1月18日,在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十年院慶暨第六屆論壇上,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長、成都大學教授陳大偉在題為《教師認同與信念——基於「明師」的修煉與成長》的報告中引用帕克·帕爾默《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的話。報告中,陳大偉特別就「教師認同」和「教師信念」兩個問題作了深入交流和分享。「要做『明白』的教師」「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能成其為教育」,不少觀點讓參加論壇的教師有強烈共鳴並深有感觸。

特稿|時代需要的不僅是教育名師,更是明師、良師和教育家

「新教師基金」明師班項目啟動啦!——我們尋找這樣的人,我們想做這些事......

做「明白」的教師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需要有支撐其有成效工作的素養。報告中,陳大偉列舉了四個方面的教師素養:教師的知識(學高為師)、教師的能力(能者為師)、教師的思維以及教師的認同帶來的教師情懷。

「思維是其中極為重要的因素。」陳大偉說,日本哲學家、企業家稻盛和夫得出成功方程式「人生·工作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能力」主要指遺傳基因以及後天學到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熱情」是指從事一件工作時所有的激情和渴望成功等因素;「思維方式」則指對待工作的取向、狀態,以及是否在積極和善於動腦子。一個人取得多大成就,就看三個因素的乘積。

就教師的知識、教師的能力、教師的思維、教師的認同,陳大偉說,這些素養對教師而言都是重要和必須的,需要全面關注;在職業的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個體會有關注側重;高階的發展需要把關注引向自身;關注教育的自身意義,關注自身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念,使自己的教育生活「腳下有根,心中有魂,眼中有光」。

「明師是什麼?就是明白的教師。作為結果,明師是心裡明白的教師,他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在幹什麼,知道自己生活的目的和意義,也知道自己的成長和進步;作為過程,明師在不斷研究自己……」陳大偉曾寫了一篇文章《做「明白」的教師》:「人啊,認識你自己。努力爭取認識和理解自己、改造和完善自己,在研究和改造自身中贏得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

比如,唐僧師徒到西天取經,唐僧說:「貧僧唐三藏,來自東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經。」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唐僧心中明明白白,這是成為引導者的條件。正如《道德經》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我認同表現為「我同意並接受、接納……」是一種自覺和積極的心理狀態和態度行為。對於教師來說,認同對象包括對教育意義和價值的認同、對教師勞動方式和規範認同、對自我的認同和對自我選擇、自我處境的認同。

陳大偉以電影《生命因你而動聽》為例,主角霍倫是一個音樂人,原本他為了有更多閒暇時間作曲而選擇做一名教師。然而幾個月下來,職業並不成功,他發泄、抱怨、生氣,後來女校長提醒他:教師不能夠僅僅傳授知識,還要為學生指引方向,以免知識被浪費。經過一步步地調整和適應,他認同和接受了自己當教師的人生選擇,他花更多的時間在課餘輔導上。同時,為了家庭、妻子、未出世的孩子,他要做一個好教師。退休告別會上,他的學生說:「因為你,我們都成了更好的人。我們是你的旋律,是你生命的樂章。」霍倫的自我認同贏得了學生的認同,贏得了教師人生幸福!。

那麼,認同作為一種自覺,是否可以培養?陳大偉認為,認同需要管理,也需要價值澄清,要理解教師職業的豐富內涵,在完整的意義上懂得工作的意義和享受工作的快樂,做一個配享幸福的新時代教師。其間,會有關鍵人物(榜樣,引路人)和關鍵事件的引領,同時,教師們還要通過閱讀、影視和更多的方式「跳出自己的『井』」。

陳大偉:為了師生幸福生活——幸福是一種能力

陳大偉:過一種成人成己的研修生活——研究自己,做明白的教師

教師要「相信」

「人無信而不立!」陳大偉說,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要有信念乃至信仰。第一個層次,要誠實不欺騙,要有人信任,贏得信任;第二層次,要可靠不懷疑,人要相信一些東西才能生活;第三層次,堅信不動搖,即從信念轉化為信仰,達到「我始終堅信……」的層次。

「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能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教育的目的在於讓自己清楚當下的教育本質和自己的意義。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

信念是行動的先導。教育學者馬瑩在《當代教師信念問題研究》一書中說:「學校教育能夠發揮怎樣的功能,則取決於一線教師具有怎樣的信念。學校教育實踐的理想目標與現實結果之間的差距,一方面來自於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不可避免的天然距離;另一方面也來自於教師信念的實然與應然之間的差距。」

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種需要信念的活動,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信念不但是教師行動的指南,更是克服職業倦怠的動力。其中包含著責任與使命、愛心與真情、堅持不懈與持之以恆。那麼,教師應該秉持怎樣的信念?

陳大偉分享了自己兩個教育信念:一是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一顆成為好人的心。」

「因為,信總比不信好。」陳大偉解釋道,「對於學生,我們只有堅信他想改變,想成為好人,想有出息,這樣『誨人不倦』才有動力和基礎,我們的工作才不至於失去希望和信心。如果在我們眼中,學生無可救藥,我們就很難全心全意去幫助他。誰會真正願意對一顆已經認定是毫無是處的頑石下功夫呢?」

第二個信念:相信教育是有作用,有價值的。《鄉村女教師》中的瓦爾瓦拉是引領一代老一輩教師走上教育之路的著名教師形象。她向男朋友告白:「我的理想是教孩子們。我這樣想,假如我們真心誠意、耐心地用教育來感化他們成為好人,即使是一個最壞的人也會變的。可是我們一定要出於真心誠意地去教。」

一個柔弱的女青年靠著「相信」二字,在一個動盪的時代——第一次俄國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時代無論如何變化,她一心一意專注教育事業,任何事情不能阻止她的腳步。在她退休之時,學生中有軍人、工程師、老師,都成為了國家的棟樑。回看瓦爾瓦拉的一生,一個有信念的教師一生是堅定和執著的,堅定和執著的力量是巨大的,這樣的人生也是非常值得和幸福的。

文章來源|《教育導報》 記者 夏應霞,2021年第12期(總第3540期) 三版。

教師成長「三部曲」——民師、名師、明師

張祖慶:從骨幹教師走向卓越教師的三個關鍵詞

閱讀參考與連結——

名師 明師 名士

原創|紀勇

來源|晚上八點

名師,為師行列中之佼佼者,他們以其高尚之師德、精湛之教藝而飲譽遐邇,名聲彰顯。他們在教育領域裡,乃至社會上都是倡導一代新風,引領時代走向的先鋒人物。他們因其著名,因而在社會上擁有較大的發言權,導航教育走向、創新教育教學的職能非他們莫屬。他們是國家之珍寶、教育之精英、吾輩之楷模。

名師,在正統觀點看來,似乎就是被某級政府授予榮譽稱號者。而目前似乎也只有部分市縣級政府才熱衷於「評選」「名師」,省級便不見有類似稱號,而國家則更沒有明確授予「名師」稱號。大家便一般地習慣於把「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等同於「名師」。近來,更有地市掀起培養「教育家」「學科教育家」的新潮,當然,這類的被培養者,名額少之又少,因而顯得彌足珍貴,似乎在管理者看來,能稱得起「名」的只能是極少數人。

而民間觀點,則與此略有區別。名者,當以自覺自為,有所作為,道德學問被民眾所承認,口耳相傳,影響漸遠,以致聲名自至者。名師的成長固然需要環境土壤,但靠「打造」,靠「包裝」,靠「誥封」,固然也「培養」出了在教師總數裡為數極少的真「名師」,但在百姓心中似乎總有點敬而遠之的情感隔膜。於漪、錢夢龍、寧鴻彬等一大批特級教師,那時,他們並沒有刻意而為去為評某個榮譽而過關斬將,他們更沒有笑看一批批同行在面前敗落陣前而喜滋滋地去領取桂冠,他們是靠幾十年對教育事業的孜孜追求,靠的是那一節節自己上出的真實好課,靠的是他們自己留存於世敢讓人們評說的文章,他們是實至名歸。

於是,我想,作為名師,當為「明師」。

明師,應明教育之本質。教育者,乃助人更成其為人的實踐,是幫助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活動。《說文解字》云:「教,上所行,下所效也」,「教」字的本義就是作為長者去督導孩童學習,引申為指導、培育、訓誨等義。《說文》又云:「育者,養子使作善也」。做母親的養育孩子,就是要使他行善事,做善人,也就是首先要做個好人。教育的本質中,就包含著施教者即教師必然的是行為主體。作為明教育之本質的教師,在一陣陣妖風面前,能不被颳倒,自覺擔當起育人之基本責任,自覺擔當起教學之主導責任,而不在「對話」潮起之時不知所措,不在「主體」偏失中迷失自我。明師,會以其廣闊的知識背景,知道「對話」理論的來龍去脈,而不做「歪嘴和尚」還要去影響更多的人;明白「多元解讀」作為西方之一種解讀理論的起源與使用背景,而不把它當作唯一正確的聖旨來不加理解地遵循。

明師,應明教學之精髓。任何學科,都有自己的一個學科體系。明師,當明自己的學科理論,更明了自己的學科知識體系。他們對自己學科的教學不僅僅只是從「術」的角度考慮,而更注重從育人的角度著眼。他們知道這個學科應該教什麼,什麼時候應該教什麼,面對不同的學生應該教什麼,更知道該怎麼把應該教的東西教好,或者說他們知道怎麼引導學生把應知的知識掌握好,把應得的本領鍛鍊好。

就如語文教師,面對別人說「語文課多上一節少上一節沒什麼關係」時,明師能夠能夠明白自己的教學上一節就有這一節的收穫,不上這一節就有不上這一節的損失。面對別人說的「語文課不可捉摸」時,明師就是明白不管是閱讀還是作文都是「有可捉摸的」,不以模糊搪塞自己和學生。他們對學生的指導,能點在要害上,讓學生一聽一琢磨,就能知其所以然。

明師對任何一課的教學,都會是自己的思考,當然不排除借鑑,但他們會以自身之通透加上藝術導引者的角色,引著學生在神秘王國里再走一遍,讓學生心領神會。明師,是不斷追求者。他們明白自己的學術建構是長期的不斷變動優化的過程。

明師,應明做人之真諦。明師不單單是教應試之技巧的名家,他們當然也會教學生如何在各種考試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但他們明白做健康的人、做好人永遠是最重要的。他們也明白自己作為老師,無論是在學生面前,還是在家長面前,還是在社會人面前,都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他明白教人正者自身先正的道理,他們真正稱得上是道德的楷模、學術的榜樣。

既然明白了為人之真諦,則必然是德藝雙馨,超越功利羈絆,達於超然境界,適意揮灑,隨心所欲不逾矩之人。他們無須誰來任命,也無需誰來約束。他知道自己擔負這個責任,就很自然地、快樂自然地旅行這份職責,真正在內心裡達於寧靜是境界,潛心育人,精心教書。他們必將是坦坦蕩蕩、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人,不艷羨大紫大紅,不企盼腰纏萬貫,不害怕默默無聞。

但他們有駕輕就熟的一節節好課,有充滿智慧的一篇篇妙文,有啟人心智的一本本好書,有那一臉的和氣,有那滿腹的經綸,有那盈懷的慈悲,有天下桃李……儘管他自己看得很淡,只認為那是自己的本質本色,但正如好雨潤物、沃土滋生,其名藏人心是不可阻遏的事情,即使他們並不曾獲得浩蕩皇恩誥封又有什麼妨礙,這大概就是現代之「名士」吧。

名士,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他封的,是一個人自身境界達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結果。

教育多點名士,世界會更加多彩!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實驗?

生命敘事集錦|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向上成長,向新而行,向世界開一朵屬於自己的花

營造書香校園|美文案例集錦——閱讀改變人生,沒有書香充溢的校園,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

教師生命成長與專業發展美文案例合集——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長!

特別推薦:新課標、新課改、新教法學習資料合集——仰望星空,守望田野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d9eaf80705175f83620e89bfa7c7c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