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式微,中國喪失了一張最好的文化名片!

2022-05-21     第一製片人

原標題:武俠式微,中國喪失了一張最好的文化名片!

2022年5月21日刊總第2750

前不久,一款以「中國功夫」為主體的遊戲《師父》在海外引發了極大的關注。它不僅在IGN和GameSpot都獲得了9分的高分數,上線4天全球銷量便已破50萬份。可以說,在遊戲玩家群體中,這款遊戲已經做到了人盡皆知。

喜訊傳到國內,不少網友正在為中國文化走出去而歡欣鼓舞時,我們才發現,這款遊戲的 出品方並不是中國,而是來自一家 法國的獨立遊戲工作室 Sloclap。

在國內,中國武俠日漸式微,關於「武俠已死」的論調甚囂塵上,但在法國人手裡卻煥發新生,這著實令人唏噓。

無獨有偶,國外資本對中國文化的國際兼容並非從《師父》開始的。多年前的風靡全球的《功夫熊貓》背後的締造者是好萊塢,近幾年大火的遊戲《真三國無雙》《三國志》《全面戰爭:三國》,前兩者的開發商為日本光榮株式會社,而後者開發商則是英國的The Creative Assembly。

一方面,不得不反思,我們在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 使命感並不強,反而是國外資本精耕中國文化,挖掘並滿足了目標市場需求。而另一方面,我們同樣也要看到,中國文化對國外依然具備 吸引力,中國元素是「跨文化傳播」不可缺少的「基因」。

「文化出海」依然需要武俠

回溯以往, 武俠片無疑是中國 文化出海最成功的代表。

中國武俠歷史深厚,長久以來無數創作者都在前赴後繼地填補 中國武俠體系,例如奇經八脈、內力丹田等元素逐漸充實了武俠概念,發展到某個階段終於完成了自洽,使得這套帶著傳統文化烙印的中國武俠體系能讓許多人 信以為真

中國武俠片也繼承了這個思路,因此形成了與好萊塢特效電影截然不同的特徵。比如《復仇者聯盟》,創建了一個嶄新的世界觀,而武俠片卻是在 現實社會框架內創建一些 亦真亦幻的想像。

有節制的想像才會更迷人,這就是中國武俠片的魅力。不少外國友人至今都會發出這樣一個疑問:中國人是不是都會功夫?

由此可見,藉助中國武俠片,中國文化已經成功進行過文化輸出。

而從市場方面講,中國電影迄今為止也沒有找到比武俠片更得人心的文化出海「替代品」。根據中影影視國際版權交易平台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出海」的53部國產影片, 海外票房的最大組成依然是中國香港地區。

以 5754.49萬元奪得海外票房冠軍的 《梅艷芳》,中國香港地區票房為 5087.41萬元,占到88%以上。排名第二的動畫片《拯救甜甜圈:時空大營救》,雖然票房來自於中國領土以外的10個海外國家,但最終票房也僅僅是4436.56萬元。

而在國內賺的盆滿缽滿的新主流電影,在國外影響力反而很小。《長津湖》海外總票房為 2000.86萬元,《你好,李煥英》為 671.4萬元,《唐人街探案3》為 759.62萬元,《懸崖之上》海外票房 660.67萬元,《1921》為 300.72萬元,《我和我的父輩》為 192.67萬元,《八佰》僅為 53.11萬元。

可見,有著意識形態壁壘的新主流電影揚帆出海並不簡單。中國電影走出去,還要找到中國文化與海外文化的最大公約數。而這個最大公約數,其實我們多年前已經找到了,並在無數電影人的努力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只可惜,如今的我們似乎主動放棄了這張文化名片

武俠片的「土壤」還在嗎?

武俠片為何不再受追捧?筆者認為,除了專業的武打演員越來越少,製作團隊對特效的依賴越來越深之外,最關鍵的因素在於,武俠片已經失去了孕育它的土壤。

眾所周知,俠客通常是帶著叛逆精神和政治對抗遊歷於江湖、行俠於社會,因此武俠片頗有針砭時弊、借古諷今的特點。反過來說,只要政治清明,武俠片的情感基調就不能繼續有「與當權者對峙」的底色。

這一點跟港片的困境類似。在以往,「警匪關係」是香港電影中最常見的主題,從《無間道》帶《寒戰》再到《怒火·重案》總能講到警匪關係、警匪衝突。那問題就來了,如果警察系統內部政治清明,沒有不公正待遇,警匪關係是不是就沒有了存在的基礎?

正如武俠片,如果現今政治清明,大俠們是否已經失去「替天行道」的意義了呢?而我們在創作中又該如何塑造這種「正邪對峙」呢?

談及於此,我們就不得不談「新武俠」概念,以及如何讓武俠與時俱進、煥發新生。

如何重塑「新武俠」?

任何一種題材都在隨著時代的發展,浩蕩前行。武俠片也不例外,2014年,路陽的《繡春刀》導演大膽抽離了武俠世界普遍遵循的江湖邏輯,而是「現實」為背景,打造了這個刀光劍影的故事。對明朝官場腐敗的批判,對盧劍星、沈練、靳一川三個「基層公務員」的寫實刻畫,兄弟情、父子情、男女情、家國情等各種情感交錯其中,讓電影在「俠義」之外,散發著有了更加接地氣的共鳴感。

電影人對武俠片的探索不止於此,筆者從最近的兩部電影中也窺見了新武俠在平衡武俠文化與當下觀眾心理的前提下,努力尋在最契合市場的創新表達。

一部是 甄子丹監製並主演的電影 《天龍八部之喬峰傳》,日前已在坎城驚艷亮相。在此之前,中國武俠人物始終沒有統一的英雄體系,針對於此,該片將金庸武俠進行了全新升級,以喬峰為起點,建立 中國武俠宇宙

作為《天龍八部》中最富正義感的大俠,喬峰相當於漫威宇宙中的「美國隊長」,是精神領袖一般的象徵與存在。通過對喬峰命運與身世的刻畫,人物身上無畏的俠義精神必定詮釋得淋漓盡致,而這也將是一次最富國際化的全新演繹。

另一部則是將在5月28日上映的《劌心劍》。該片由何自強、付浩平聯合執導,楊明、薛飛任製片人,李琦、趙文琪主演,以洪武年間大案為背景,講述了宏大歷史背景下兩個小人物沉浮掙扎的命運。與《繡春刀》一樣,影片也是以歷史沉浮中無法左右命運的悲情小人物為切入口,但不同的是,《劌心劍》融入了懸疑元素,又著力刻畫了愛情與兄弟情,展現了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努力拚出幸福的不屈與執著。劇作複雜跌宕,卻又真摯動人。

由此可見,如今的新武俠作品已經開始在當下時代語境中尋找詮釋新武俠精神的方法。它們找到了用西方的敘事視角和文化思維來講述東方倫理規範和俠義精神的通路,重新審視了傳統武俠作品中復仇、替天行道的舊元素,而是放大了那些激盪在英雄心中,傲然於天地間的自信、勇氣、智慧與拼搏。

這種立於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恰恰是我們國人日漸淡忘的。在崇尚自由、彰顯個性的今天,敢做敢當的錚錚鐵骨越來越少,明哲保身、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越來越多。他們有種種理由為自己說辭,將「圓滑世故」包裹成「情商」,將墮落不進取的原因歸咎於「人間不值得」。或許有人會說,這樣的人理智、成熟,但是我偏偏不喜歡。

沒有了「替天行道」,依然可以「鐵肩擔道義」,沒有了飛檐走壁,但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武俠精神任時光斑駁,流年划過,仍然在世上熠熠生輝。

而放眼未來,中國文化要想走出去,提升引領時代發展和世界潮流的話語權,武俠片不能被輕易拋棄。文化出海,道阻且長。所幸,有一部分中國電影人已經意識到,重新摸索出新路固然重要,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一毫米也是功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a74a3db45b9297999dc32eee7f934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