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閆佳佳 石丹
ID:BMR2004
2022年5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發布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指出,「多家國有銀行、股份行和地方法人機構於4月下旬下調了其1年期以上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利率。」大多數2年期、3年期定期存款以及大額存貸利率普遍下降了10個基點,存款利率下調儲戶存款收益也會隨之減少,銀行存款利息未來走向引起人們關注。
眾所周知,銀行主要業務是存貸款,其主要利潤來源為利息差,通過較低的利率吸收存款,再以較高的利率放出貸款賺差價。銀行降低存款利率,進而降低負債成本。
銀行下調存款利率會為銀行、市場、客戶等帶來哪些影響?市場融資環境是否會有改善?未來大額存單利率是否仍延續下行趨勢?《商學院》記者就上述問題致函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降准、降息
央行官網4月15日晚間消息,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央行決定於2022年4月2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為加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的支持力度,對沒有跨省經營的城商行和存款準備金率高於5%的農商行,在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的基礎上,再額外多降0.25個百分點。本次下調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為8.1%。此次降准共計釋放長期資金約5300億元。
央行有關負責人就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答記者問時表示,此次降準的目的,一是優化金融機構資金結構,增加金融機構長期穩定資金來源,增強金融機構資金配置能力,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二是引導金融機構積極運用降准資金支持受疫情嚴重影響行業和中小微企業;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每年約65億元,通過金融機構傳導可促進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
降准消息發出後,接連而來的是降息。
央行發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由於存款市場競爭激烈,實際執行中,很多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利率接近自律上限。這在一定程度阻礙了市場利率有效傳導,存款利率難以跟隨市場利率變化。
4月,央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自律機製成員銀行參考以10 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代表的債券市場利率和以1年期LPR為代表的貸款市場利率,合理調整存款利率水平。這一機制的建立,可促進銀行跟蹤市場利率變化,提升存款利率市場化定價能力,維護存款市場良性競爭秩序。
4月15日,市場傳聞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召開會議,鼓勵中小銀行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下調10個基點(BP)左右。
從實際情況看,工農中建交郵儲等國有銀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銀行均已於4月下旬下調了其1年期以上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利率,部分地方法人機構也相應作出下調。
圖源 :《商學院》記者整理
當前國有銀行定期存款利率最高均未超過3%,其中郵儲銀行2年期和3年期存款利率高於其他國有銀行,為2.35%、3%,分別高出0.1個百分點和0.25個百分點。
此外,大額存單也是銀行存款產品的一種,在資產管理新規實施以後,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銀行存款產品大額存單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而且相對定期存款利率高,所以大額存單變得越來越受歡迎。但是銀行大額存單利率也出現下調,4月25日,興業銀行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由3.55%下調至3.45%。目前,招商銀行3年期大額存單利率也由3.35%降至2.9%,降低了45個BP。浦發銀行100萬元起存三年存期的大額存單利率下降了0.1%,目前為3.45%。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研究員陳佳向《商學院》記者表示,「商業銀行根據行業自律協會指導調整利率是市場行為,所以出現大型銀行與中小銀行調降力度與範圍不一的情況。其次,這種調降本身是源自央行官方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在其基礎上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官方調研數據顯示,4月最後一周(4月25日-5月1日),全國金融機構新發生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2.37%,較前一周下降10個基點。」
國泰君安宏觀研究團隊此前預計,未來存款利率調降的路徑,一是大額存單、部分創新性定存產品以及長期限存款調整更為明顯;二是存款利率調降的降幅會比較緩和,這種上限調降最終的效果可能是多次、小幅的調降。
下調原因及影響
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為利息差,銀行降低存款利率,進而降低負債成本。有觀點認為,如果中小銀行的存款利率下調10個基點,靜態測算相當於凈利潤能上升大約10%。
聯合資信評估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對銀行的信用評級報告中指出,隨著LPR改革潛力持續釋放,引導實際貸款利率穩中有降,金融機構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降至4.93%,創有統計以來新低;同時負債成本甚至保持穩定,導致商業銀行凈息差仍呈收窄態勢。
2021年6月21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優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確定方式,有利於促進銀行負債成本的降低,凈息差收窄壓力或將得到一定緩解。
《商學院》記者查看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和興業銀行2021年年報數據發現,4家銀行去年凈利息收益率均有所下降。去年,工商銀行凈利息差和凈利息收益率分別為 1.92%和2.11%,分別比2020年下降5個基點和4個基點。建設銀行凈利差為1.94%,同比下降10個基點;凈利息收益率為2.13%,同比下降6個基點。招商銀行凈利息收益率2.48%,同比下降1個基點;凈利息收益率2.53%,同比下降3個基點。興業銀行凈息差2.29%,同比下降7個基點。
上述銀行均在年報中表示,「凈利息收益率下降受持續讓利實體經濟,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影響。」建設銀行稱,「貸款收益率下降,債券收益率因市場利率下行低於上年,存款成本受市場競爭持續加劇影響高於上年,凈利息收益率下降。」招商銀行表示,「堅持對負債成本的精細化管理,客戶存款、同業活期存款、同業存單等成本率均同比下降。資產負債結構的持續優化及負債成本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貸款收益率下降帶來的影響。」興業銀行也提到在負債端持續鞏固高成本負債管控成果,進一步主動壓降高成本結構性存款;同時,抓住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的有利環境,以成本為導向,持續優化負債結構,降低負債成本。
浙商證券4月16日發布研報指出,此次通過鼓勵部分中小銀行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下調10BP,並掛鉤MPA考核,有助於改善存款競爭壓力,引導存款成本行業性下行,支撐息差。
MPA(即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是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簡單的可理解為,央行在季末考核藉助在MPA評價體系對廣義信貸類資產進行考察,通過設定一定的閾值範圍評價並規範銀行行為)一季度一評,通過持續評估對信貸投放形成事前引導,貨幣信貸部門應對金融機構行為加強事中監測,發現苗頭及時預警,引導金融機構加強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必要時進行窗口指導。MPA評估對象分為全國性系統重要性機構、區域性系統重要性機構、普通機構由全國性自律機制秘書處初步測算,全國性宏觀審慎評估委員會(由人民銀行總行、全國性自律機制秘書處銀行 學界等相關人員組成)進行覆核,結果報備人民銀行總行。
陳佳表示,「雖然市場加權利率有所下降,但必須闡明的是,在目前中國的宏觀環境下央行還沒有調整基準利率,包括存貸款基準利率。其產生背景相對複雜,包括全球主要市場利率走向、主要央行包括聯儲的加息頻次和力度、中國自身的宏觀經濟環境尤其是流動性情況、疫情演變防控需求和產業政策以及反洗錢政策等。」
公開資料顯示,存款基準利率是央行公布的商業銀行存款的指導性利率。2015年5月11日,央行調整存款基準利率,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25%。2015年6月28日,央行調整存款基準利率,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
有觀點認為,「存款利率下調意味著投資者存入銀行的錢所帶來的收益減少,用戶會減少銀行的存款,同時,貸款利率也會跟著存款利率下調而下調,用戶從銀行貸款的成本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銀行的資金流出。」
對此,陳佳表示,「利率是一連串事件。簡單認為存款基準利率下調就能實現市場整體存款利率下調,甚至拉低市場貸款利率的想法是缺乏理論和實證支持的,這更多的是反映了某種市場預期。市場機構在經濟下行期有期望貨幣當局降低基準利率的預期,但貨幣當局並不是依據市場機構預期來執行貨幣政策的,央行有一套比較完備的貨幣政策執行體制機制,市場波動和情緒只是其中一個考量部分。」
他還補充道,「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總體形勢下的宏觀經濟對流動性的需求是複雜的,調整基準利率釋放流動性的預期能否真正促進宏觀經濟穩定增長並保障就業和提振全要素勞動生產率,這個問題是需要審慎應對的!尤其考慮到以貨幣當局視角: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體系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總體定位,以及近期跨境市場波動存在潛在的資本出逃和反洗錢壓力,再結合境外金融市場利率走勢與聯儲及各大央行的貨幣政策,央行對基準利率採取審慎態度是很正確的。」
就相關政策而言,2021年6月人民銀行優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確定方式,限制存款利率上限,約束個別銀行的高息攬存行為、加強對異地存款的管理等,以引導降低銀行負債端成本,為向實體經濟讓利創造空間。
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2022年一季度例會時也提出,加強存款利率監管,著力穩定銀行負債成本,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效能,推動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
一系列政策推動銀行下調存款利率,未來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利率是否會延續下行趨勢?陳佳認為,「對消費者和普通投資者來說,未來的利率走向是比較複雜的。因為境外整體利率處在長期上行期;而境內存貸款利率都有較大下行壓力,無論是對理財產品、貸款產品來說,都各有利弊。就大額存單而言,作為理財產品是有一定優勢的;但大額存單利率調降並非簡單的流動性供給,也有防控政策套利的考量,因為這個產品的購方並非僅僅是出於居民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