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上講「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強調利小便對於祛除濕邪來說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那麼對於水濕濕邪在臨床上有什麼表現呢?
首先,對於體內濕邪較重的患者來說,會出現身體浮腫水腫,眼袋明顯水腫下垂的現象,大便不成形,甚至糖稀或者便秘。
照鏡子的時候你會發現舌苔厚膩,舌頭的邊緣就像鋸齒一般,每天感覺疲倦無力,無精打采,睏乏力想睡覺,有時候還會口乾口苦口臭,頭髮油膩甚至脫髮,再就是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
最後還有的人表現為臉上長斑長痘痘,滿臉油光,皮膚油膩,這都是身體內有濕邪的表現
那麼對比這些表現,你身體內有濕邪嗎?
濕邪是怎樣形成的呢?
首先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有關,比如飲食中過多的攝入肥甘厚味肥膩的食物,或者喝酒過多,或者吃冷飲涼食過多等都會造成體內濕邪的現象。
另外還與我們本身居住的環境有關,如果生活的環境太過於潮濕悶熱也會容易造成體內濕邪的形成。最後體內的濕邪與我們身體內的脾臟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
首先脾主運化,能夠分散體內的水濕,倘若脾虛的話,那麼對於水的運化作用就會降低,水濕內停成濕邪,水濕內停也會聚成痰飲。最後聚集在四肢面部也會出現四肢水腫面部浮腫的現象。
那麼對於濕邪,我們應該怎麼治療呢?
首先,在飲食上注意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拒絕肥甘厚膩的食物,多注意鍛鍊和休息,儘量不要熬夜,多出去走走曬曬太陽。
另外,健脾祛濕是對於脾虛造成的濕邪水腫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服用一些利水滲濕的藥物來祛濕,比如紅豆薏米芡實粥。
中醫上有艾灸的方法,艾灸屬於溫熱一類的療法,正好可以祛除體內濕邪,艾灸一些特定的部位,對於祛濕有很顯著的作用。
那麼接下來讓我介紹一下祛濕艾灸的部位吧
一,脾俞
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即為此穴。
脾虛首先當然要艾灸脾俞穴,不僅能夠健脾益氣,改善因為脾虛導致的水濕內停水腫和小腿脹滿不適的感覺,水分得到運化,那麼水濕內停的症狀就會得到緩解,濕邪就得以治療。
二,水分
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1寸即為此穴。
艾灸這個穴位,顧名思義,能夠促進水液的代謝,是治療水腫非常有效並且非常重要的穴位,在本次治療中,就是祛濕利水消腫的作用,改善小腿肌肉脹滿的感覺,還能改善面部水腫浮腫的現象哦。
三,水道
下腹部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即為此穴。
因為脾虛導致的體內痰濕,導致很多水液都無法流出人體,所以艾灸這個穴位能夠有效的化解體內的痰濕,使體內的水液流出體外,那麼痰濕的症狀就會得到緩解。(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可能有些詞不夠妥當)
四,足三里
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犢鼻穴下四橫指即為此穴。
足三里可謂是健脾胃的非常有效的穴位,能夠燥化脾胃濕氣,改善上述所說的水腫現象,還能強身健體,是人體保健非常重要的一個穴位。
五,水泉
在足內側,內踝後下方,太溪直下1橫指處,按壓有酸脹感即為此穴。
配合水分穴,水道穴,三個穴位和用,具有很好的通利小便,利水滲濕的效果。
艾灸方法是每次艾灸30分鐘左右,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艾灸次數。艾灸完不宜洗澡,可隔天洗澡。
艾灸幾次後,會有明顯感覺睡眠也改善了,精神狀態也會好很多。
最後,在飲食習慣上我們還要注意少吃一些油膩辛辣的食物,多注意加強身體鍛鍊,這樣才能既保持身材也能保障身體健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