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米國網紅郭傑瑞的一段視頻,講冠狀病毒和米國醫療保險的。給個結論就是醫保特別貴,好的大概要一年2萬美元,差一點的也要5000美元左右。並不是有了醫保就看病不用花錢了,還得承擔大概10%左右,好在每年有個封頂數目,超過這個數目都由醫保Cover。
郭傑瑞也提到了也有個例外,但沒細說,我大概知道他指的是什麼,應該就是米軍和部分政府雇員的醫保,那個真的好。我認識一個在米軍後勤當雇員的哥們,年薪大概不到5萬美元,在加州算是底薪。但優點是覆蓋所有家庭成員(老婆和兩個娃)的醫療保障,如果沒聽錯的話,是那種一分錢不用花可以看病的。按照郭傑瑞的說法,這樣一份保險肯定比2萬美元一年的更好,覆蓋四個人的話至少價值在5萬美元以上了,所以可以接受低薪。
米國目前人均GDP是6萬多美元,人均收入3.6萬美元,對普通人來說醫保的確是一份比較沉重的負擔。從60年代到現在,美國人用於醫保的支出在整體支出占比是遞增的。
從1972年到現在,美國人開支中有三項是上升的,分別是住房(Shelter)從12%上升到17%;保險(insurance)從7%上升到10%;醫療(Healthcare)從5%上升到7%。其他項目裡面,稅收和教育持平,交通(買汽車等)、視頻、娛樂、服裝下降。
開銷可以分為爽點和痛點之分。爽點就是錢花的越多越開心,如汽車、美食、衣服、娛樂,痛點就是錢花的越多越難受,保險和醫療就是典型,因為明顯只有你失業或者生病了才會花這些錢。
打個比方就是,你家小孩感冒,排隊兩小時、看病兩分鐘,最後開了幾百塊錢的藥打發走人,肯定感覺很痛苦。花同樣的錢去外面吃飯,排隊兩分鐘、吃飯兩小時,肯定覺得很快樂。
不難發現,美國人的收入裡面,用來讓自己爽的比例持續減少,讓自己不爽的比例卻持續增大,那肯定很難快樂起來。難怪桑德斯大爺的那個免費醫保計劃打動了那麼多人。
但這事兒也不能怪政府。從1988年到2018年米國政府在社會保障和醫療方面的支出占比從34%上升到了54%。所以政府肯定也覺得很冤,我TMD已經花了那麼多錢來保障你們了,你們還整天覺得不行。很多人說自從冷戰結束之後米國就對老百姓不好了,從這張圖來看並非如此。實際上是越來越好,只是跟不上大家要求的提高。
我大概算了下,如果真的按照桑德斯大爺的計劃,目前所有的醫保都由政府承擔的話,按照3億人口每人承擔5000美元計算,每年要多1.5萬億美元的開銷。加上原來的2.2萬億美元,差不多相當於米國政府要將90%以上的預算都花在福利和醫療方面。這就相當於有人年薪10萬,卻花9萬去買醫療保險。生病的確是沒有問題了,但剩下1萬塊錢過日子那也太難了。算下來也不太靠譜...而且桑大爺還說要搞免費教育呢。
總之醫保這個問題太難了。核心問題是現代人的壽命不斷提升,老年人一年花出去的醫療費用大機率比年輕時代十年都多。所以人類壽命越長,醫保的抗打擊能力就越弱。我猜最終阻礙人類壽命繼續提升的關鍵,並不是醫療技術的進步,而是醫保的厚實程度。
由於總預算是有限的,就產生了醫療不可能三角,分別是服務好、便宜、高效。米國選擇的是服務好和高效,但是不便宜;歐洲選擇的是服務好和便宜,但是排隊到死;我們選擇的是高效和便宜,服務職能馬馬虎虎。
又好、又便宜、又高效的醫療體系事實上是不可能存在的。作為個人還有辦法,一是多賺錢買份好的醫療保險,二是多鍛鍊提高身體素質(所以老外都很愛健身);但作為社會則幾乎是無解的。
一道最昂貴也是最殘酷的算術題。當然從理論上來講不可能三角是可以優化的,但優化到頭以後,矛盾本身依然存在。即便以後共產主義實現了,錢沒用了,但醫療資源也總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供給給所有人。
我看過兩部科幻小說。一部叫做《老人戰爭》,講未來社會會給老年人一個重新年輕的機會,代價是必須參軍去抗擊外星人的侵略,死亡率頗高。相當於拿命來換健康。另外一部叫做《海伯利安》,講人一生有一次機會來做一個返老還童的手術,但貴到普通的中產階級都承受不起。相當於拿錢來換健康。
雖然很殘酷,但這大概就是醫療健康服務的終極狀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