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高級工匠比數控工具機還精準嗎?

2019-10-28   模具小星

關於高級工匠比數控工具機還精準,這個說法,也對也不對。

從對的角度來說,其實所謂「匠人」的日本工業領域的角色就是如此,不僅在機械打磨、裝配方面,甚至還在電子領域,日本的部分軍用的晶片電路是人在顯微鏡下製造出來的。在開發領域過去也有很多這樣的匠人,比如說科研和測試開發用的很多電子電路由於只需要幾片十幾片,無法採用非常先進的設備製造,而普通製造方式故障率又高,所有有不少拿著手提箱的老專家,科研單位打電話請來之後在放大鏡下面默默地焊接電子電路,我看過這個質量真心贊。這個工作在十幾年前各大科研機構攻關自主開發柴油機/汽油機電控系統時候蠻多的,現在比較少了。我在技術評審一些很老的企業的時候,很多零部件需要考慮動平衡,然後就有完全參考動平衡機的動量偏置後純靠手感打孔平衡的老師傅。

但是反過來說,千分之三毫米,其實也就是3u,在汽車領域雖然算高,但也不算是什麼特別高的精度。高速旋轉的摩擦副表面如果採用了超精磨+拋光帶的話,圓度一般在4-8u左右。而下圖是目前我生產控制中最高的形位公差要求:

誰來手工挫一個我看看?(而且是PQC值哦,一年你要挫一百多萬個哦)

接下來我們說這個圖片:

我覺得這個照片應該是擺拍的。

為什麼3u的精度很難。在實際製造中,根據我的經驗,4-8u的製造精度主要是設備的穩定性,而4u以下的製造還必須加上溫度補償。3u不僅製造困難,測量也困難。所有我的供應商,走進測量室沒有溫濕度機的我扭頭就走,評審會議就是當著總經理的面說你們測量室根本不值一看。4u-8u要求有效溫控測量,一般為20+/-2度,4u以下要求恆溫室測量,要求20+/-1度。對於4-8u加工主要看設備,而4u以下的尺寸和形位公差要求,加小編微信Yuki7557獲取10G數控教程,必須具備加工時非接觸式的溫度測量以及自動式的加工餘量補償。那麼從製造困難角度來說,除了穩定性外,還有很大一部分的難度是定位和其他的加工補償。

但是如圖中,使用的是最簡易的台虎鉗,銼刀也是最粗糙的銼刀,師傅的額頭還有謎之反光(是熱的麼?),按照如圖挫出來的零部件,應該是不可能純靠手工加工達到所謂3u的精度的。無論師傅的手感多好,台虎鉗所裝夾的裝夾面很差,波動抖動都很厲害,而且現場根本就沒有溫控手段,表面質量也會很差,這種戰鬥機你造出來就是害人。

所以我大膽的假設一下,這個所謂的3u是否是機械加工到一定程度,然後師傅用銼刀和精拋帶做一些後續加工修正。比如說加工到30+0.01,然後手工順著這個平整面一點點往下拋,拋到30+0.003以下。其他的形位尺寸要求可能會寬一點之類的,然後通過測量手段來篩選合格品。加小編微信Yuki7557獲取10G數控教程,所以所謂手工能達到這個精度,我覺得本身也有一些宣傳的噱頭在裡面。我在國內走的機械製造類的工廠,從兵工相關國企、跨國企業、各地首富投的私企也不下五六十家了,目前還沒看到那家和我說他們的高級技師能夠手工加工到這個精度的。而是不停的在我的建議下採購幾千萬到上億投資額的生產線和樣品線。

其實大眾們也應該要了解,兵工行業和常規的製造行業還是有區別的,飛豹造的再多也不可能一年七八百萬的規模來製造,一年就小几百,購買我說的那種工具機國家沒有這個信心和投資能力,因為這可能只是一個非常小的零部件而已。能手工的就手工了,而且可以造幾百個根據尺寸測量結果最後篩選出一個就好了。不用考慮我們普通製造業所關心的內費、外費等等,所以就好比我一開始說的那樣,可能你是被迫必須要選擇手工製造,而不是說因為手工製造好所以不用數控工具機。

最後就是拋棄用途談精度是錯誤的,如果你確實用不到這個精度,那麼也就沒有必要上這麼高的手段了。

自動化製造是大方向,這個誰也改變不了。我覺得可以考慮的是將軍工製造的民間參與度進一步提升,國家資助國內的製造業企業提升高端製造,在民用提升的同時借用提升軍用製造能力。起到一分錢當2分甚至1毛錢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