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和皮娃子,不是一種物種!前者作大亂,後者成大器

2020-09-15     馮欣源自然養育之家

原標題:熊孩子和皮娃子,不是一種物種!前者作大亂,後者成大器

作者 | Bing

來源 | 英華蘭DrBing(ID:HiDrBing)

欣源有話說

DrBing的文章,一直很喜歡!非常感恩再次分享哦!

熊和皮的界限在哪兒?其實很多家長很困惑的。咱們想保護孩子的創造力和天性,讓他勇敢自信,不希望他被束手束腳;又不希望他成為一個令人生厭的熊孩子。

另外,大人們對熊和皮的標準定得不一致,有些人「尺度」寬鬆,覺得只是調皮可愛,大了自然會好;有些人已經眉頭緊皺,覺得孩子熊得這輩子沒救了。如果一家人意見不一致,你來管教他來拆台,或你寬鬆他把規矩定得死死的,孩子困惑得不得了,甚至鑽空子,大人卻在那兒總掐架,那更是讓人抓狂。

其實這事兒簡單,咱們給孩子定個行為疆界

1. 不傷害自己;

2. 不傷害他人;

3. 不損害公共秩序。

其他事兒,都可以做哦。

比如,玩沙、玩水就沒什麼不好(自我探索行為,並且影響可控,換衣服或穿罩衣就行哦),玩刀子玩火就有危險(傷害自己);上躥下跳、你追我趕可以,推搡、打人不可以(傷害他人);廣場上尖叫瘋跑可以,超市裡大喊,滿地打滾,撕掉貨品包裝不可以(損害公共秩序)……

拒絕孩子的事,大人自己首先要充分想明白疆界在哪裡,再介紹給孩子,並儘量做到 可視化理解,提醒他 換位思考。孩子一意孤行,需要讓他自己嘗到 行為後果。他自然會慢慢調整。

哈!是不是很簡單?

延伸閱讀:3歲以前沒做到這些,以後你說什麼娃都聽不進了!

另外,對孩子暫時的熊,咱們做大人的的確可以寬容些。沒有人生來就很完美。也是在不斷摸爬滾打的過程中,慢慢與世界磨合。

我們允許孩子偶爾犯錯,甚至允許大人偶爾犯錯。 誰不犯錯兒呢?走彎路,多些切實深刻的體悟,未必不是捷徑。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咱們當他的領路人就好。改變,需要時間,我們大可耐心一點。

怕的就是這根正苗紅的領路人缺了位。

因此,大伙兒受不了熊孩子,其實是受不了他背後的這位熊大人,並且會擔憂孩子日後的成長。

之前寫了篇《家裡有個皮孩子,真的要靠「打」嗎?》 提到娃皮一點是好事,就有讀者留言反對,告訴我皮的危害,但舉的例都是熊孩子。

結果這個答案還高贊。

看來很多人還是分不清什麼是熊,什麼是皮。

我想了一下,的確是有點容易混淆。畢竟兩者共同點都是賊膽包天。

那麼怎麼培養皮而不熊的孩子呢?

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下。

我們先來定義一下,啥叫熊孩子。

前陣子看了個新聞, 上海玻璃博物館出了一則消息說:自家博物館展出的一座玻璃城堡,被兩個熊孩子翻越圍欄撞壞了。

這座城堡是西班牙一對藝術家兄弟耗時500小時才燒制好的,工藝非常難得,它不是用一整塊玻璃吹出來的,而是用玻璃線圈一圈一圈弄上去的,很費功夫。

整座城堡重60公斤,含3萬個部件,玻璃上還鑲了24K黃金。總價超過45萬。

據看過這件展品的網友說,用美若天仙來形容也絕不為過。

然而,被熊孩子撞壞以後,現在變成了醬:

多少網友看了心都要碎了。

這城堡本來是放在玻璃罩子裡保護起來的,還能撞成這樣,所以就能推測出熊孩子在現場是有多大的動靜。

而家長居然放縱孩子在這麼精貴的玻璃展品前胡鬧,這顯然是家長失職。

印象中這種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2016年的時候,國內首位玻璃藝術博士薛呂為自己剛出生的女兒創作了一對玻璃翅膀,並為這幅作品起了個美好的名字——《天使在等待》。

原作長這個樣子:

結果這個翅膀硬生生被倆熊孩子給掰斷了。

最不能讓人理解的是這倆熊孩子的媽。看見娃犯熊也不管教阻止,居然站在旁邊興致勃勃地拍小視頻!這是準備得意的發個朋友圈嗎?

但更讓人吐血的是,這件展品損壞,據說沒給博物館賠一分錢,孩子和家長都沒收到應有的懲罰。

於是博物館也是狠,直接在這個損毀的作品上簡單修復了一下,然後重新起個名字——《折》,還在旁邊循環播放熊孩子的作案現場,也算出了口氣。

之前還看過一個帖子,說一個熊孩子在地鐵站,被一個阿姨正在吃的東西吸引,在媽媽的支持下去問阿姨要,結果阿姨沒給。

沒有滿足全天下都要配合我的心愿,這個熊孩子居然在列車快要進站的時候狠狠地推了阿姨一把。

幸虧有人眼疾手快,將這個阿姨從生死線上拽了回來。

更神奇的是,熊孩子媽媽居然沒有任何歉意,還小聲嘀咕:這麼大個人了,都不知道讓讓孩子。

還有一則去年的新聞,一對兄妹坐電梯,哥哥突發「奇想」,嘗試在電梯里做「伸展運動」,他一邊用手臂撐住牆,一邊用腳抵住電梯門。

果然,伴隨著一股白煙,電梯主控板彈出牆壁,電梯內側的安全門「飛」了出去,兩個娃被嚇壞了,幸好沒發生意外。

隨後小區物業找到他們父母,商談維修費用問題的時候,孩子母親在業主群里的回答亮了:

「明明是電梯質量不行,跟『紙片』似得,還怪我們家孩子。如果不是我們家小孩檢驗了電梯的質量,將來要是老人坐電梯的時候遇上點什麼事,那可咋辦?」

於是得出一個結果:「非但維修電梯的錢我們不會出,物業還要感謝我們!」

真是讓人吐血。。。

所以大家發現沒有:

熊,就是侵犯了他人權利的皮。而且沒有建設性,只有災難性。

皮,就是不侵犯他人權利的熊。而且達到了探索世界,擴大認知,挑戰了陳規等有建設性的目的。

決定性的,就在於家長怎麼管教,有沒有規則和底線,有沒有傷害別人的利益。

那麼如何培養出皮而不熊的娃呢?

首先、給娃創造一個安全、合適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之下就可以盡情的皮。

我經常見到一些很皮的娃,精力旺盛,喜歡摸這個碰那個,家長看到就是一頓打罵恐嚇,嚇得娃一頓哭,沒多少效果不說,還傷害了娃寶貴的好奇心。

但說實話,亂摸亂動是娃的天性,你不讓他們動是不可能的,這不符合常理。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帶他們到一個安全的場所,或者給他們創造一個安全的場所。

比如給家裡的尖銳稜角安裝上防撞條,給不能打開的柜子、抽屜安裝上安全扣,給門安裝上防夾手、防反鎖裝置,把易碎品和一些危險物品都放在他們不可能拿到的地方。

在他們可以活動的範圍內,就可以隨便造了。

再比如出門的時候,帶他們去一些可以充分釋放精力,但同時又儘量不會傷害到自己和他人的場所(比如早教館、體育館、遊樂場等),或者直接安排符合他們年齡的體育運動項目(攀岩、球類、騎行等)。

儘量避免那種空間狹小,人群擁擠,活動受限,容易產生摩擦和碰撞的地方。

另外父母也要幫娃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很多時候娃更需要和同齡人一起玩,而不是和家長玩。

簡單說,就是娃在需要發展鬧騰能力的時候,要有個合適他鬧騰的地方,和一起鬧騰的人,這樣他們就不會「禍害」別人了。

其次,讓娃在多嘗試的同時,也要樹立規則意識。

娃都是很雞賊的,他們的每個行為都是在試探大人底線。

當他們每次在家裡白牆上亂畫,打爛你的工藝品,搞亂你的廚房,甚至不小心把你電腦里文件刪掉的時候,你的反饋就很重要了。

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其實都可以諒解,但諒解的下一步,就是教會娃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反覆的建立「教養」的界限,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大多數皮娃其實是不知道自己做事會產生的後果,父母要做的不是給娃貼個「熊孩子」標籤,而是要及時的干預,告訴他們這樣做的後果是啥,以及怎麼承擔後果。

三,不做熊父母。

為什麼有的皮孩子會成為熊孩子?那一定是父母允許的。

如果不想自己的娃成為熊孩子,首先自己不能成為熊家長。

對娃有所包容,也要有所限制,更要有所擔當,一旦損害了別人的利益,一定要及時阻止並道歉,讓娃知道嚴重性。

同樣是電梯里犯熊,再給大家看一個家長管教的正面案例。

今年6月,陝西咸陽一小區,一小男娃在居民樓里的電梯里小便,導致電梯里充斥著一股尿騷味。

小男娃被逮到後,父母的態度和反應就跟上面那個甩鍋物業的家長截然相反。

他們沒有做出任何辯解,而是迅速做出了兩件事:

第一,媽媽在第一時間道歉,並在業主群發布了娃自己親筆寫的道歉信。

第二,在爸爸的監督下,兒子每天打掃電梯1個月,以示懲戒。

相信他認識到了自己行為產生的後果,以後應該就不會再犯渾了。

所以,熊孩子和皮孩子之間,差的就是一個規則,是家長管教上的差距。

皮是可以的,前提是不能侵犯他人的利益。

但又不至於把娃管得死死的,變成個規規矩矩的木偶人。

昨天提到street smart很多家長都關心這一點。那就不得不說,皮是street smart 的一大前提。一個從小畏手畏腳的人,不可能有street smart。

掌握這個度,就是成功了。

娃先是「熊」中帶「皮」,「皮」中帶「熊」,通過家長不斷的促進「皮」,制止「熊」,最後在娃慢慢懂事的過程中,轉變成只「皮」不「熊」。

我Bing當年也是一個熊孩子。

我爸媽是怎麼讓我熊轉皮的呢?

很簡單,三番五令告知:你熊可以,但是出事兒了千萬不要找我哦!我不幫你扛。

等我發現真的捅了婁子沒人擦屁股的時候,自然就不熊了。皮依舊繼續。

Bing娃也是熊。之前也說了,因為比較霸氣,至少有兩年時間都是我每天提著禮物,上別的小朋友家賠禮道歉。

其實嘛,街區里對這種娃之間(不涉及欺負,而是力量對等孩子之間)的角力看得比較開,娃子其實也需要這樣的社會性練習來理解衝突,立場,協商等抽象概念。

但為了避免Bing娃從變成一個用拳頭說話的人,我於是和娃展開了一段對話。

我:你皮可以,但你不能影響其他人!你看那個小X哭得多厲害?

娃:沒有的事兒!他是我跟班,明天又跟著我屁股晃了。小孩子之間打打鬧鬧是很正常的,你也說過這是我們成長必須的經歷,我就是不小心重手了而已,你不用大驚小怪。

我:。。。。。。。。。。。(覺得很快會說不過她了。)

我:好,小X我不說,但你也影響你爸媽了吧?!你看你爸每天回家都是半條命,我也那麼忙!你這樣隔三差五地,害我上門給你擦屁股我很累啊!

娃:你才不忙,每天光在那兒做面膜。而且你沒必要上門的,本來就是你多此一舉。

我:。。。。。。。。。。。(發現已經說不過她了。)

我:我跟你說,我小時候,調皮的第一原則,是不打擾別人。以前爬樹打架把自己搞傷了,都是自己去校醫室。。。

娃:你麻煩了校醫室的醫生。

我:。。。。。

我:我給你氣死了!反正以後你上房揭瓦都行,不准跟我添亂!不然有你好瞧的。

雖然對話以很中國式並且很不友好的方式結束了,不過後來娃的確慢慢收斂了。

好吧大概就這樣,我趕緊溜了。(尷尬)

作者 | Bing

來源 | 英華蘭DrBing(ID:HiDrBing)DrBing,知性逗比德國兒童教育學者,精通英法德三語,遊走生活於多個國家和文化,通過對無數孩子和不同階層家庭背景孩子和成人生命軌跡的思考,呈現給你一副兒童教育最總體的畫面,告訴你早期養育和孩子一生命運的邏輯關係。

聲明 | 本文為轉載文章,已獲授權,如您希望轉載,請聯繫原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本人無意侵權,如您覺得有侵權行為,請速與我聯絡刪除。

頭像 | 唐小鴨,雁楓樺,擎石設計,版權為本公眾號所有,翻版必究。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論+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實踐+解答疑問

第三本:母乳闢謠+特殊寶寶

第四本:哺乳媽媽生病和用藥

第五本:母嬰安睡

第六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上)

第七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下)

第八本:育兒謠言-濫喂食水篇

第九本: 不一樣的快樂音樂早教

第十本:嬰幼兒怪現象-屎尿屁嗝脹氣篇

第十一本:史上最輕鬆愉悅高效的減肥法

紙質書、電子書

都已經上架開售哦!

非常感謝大家支持!

部分內容可在公眾號查閱

關鍵詞目錄在後台左下方

系列叢書已經寫好數百萬字

主要內容:

母乳喂養及母嬰睡眠

嬰幼兒護理(屎尿屁嗝、嬰兒怪現象、家庭護理操作)

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濫喂食水篇、礦物質篇)

輔食營養(輔食添加誤區、簡單易上手案例)

早教(嬰幼兒發育,反自閉症過度診治)

輕鬆帶二胎等諸多內容

涵蓋: 養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請期待!

不僅如此

欣源仍會像勤勞的小螞蟻

不斷學習、實踐

數年如一日為您製作

專業、精緻、全面、實用的育兒內容

爭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歲哦~^_^

鳴謝

夢朦(momo)繪製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實在太感動了

號外

抖音、快手、知乎、小紅書、視頻號

同時開通了哦!

搜索「馮欣源」可關注^_^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Ak3kXQBd8y1i3sJws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