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進入元宇宙,「沉浸式直播」仍是新瓶裝舊酒?

2022-05-13     懂懂筆記

原標題:提前進入元宇宙,「沉浸式直播」仍是新瓶裝舊酒?

直播電商開始「卷」特效了?

「人數到3w摘墨鏡。」

「人數到8w保持微笑。」

「人數到10w才說話。」

......

今年三月,奧運冠軍孫楊打造的那場「沉浸式直播」曾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很多網友紛紛吐槽那只是「沉默式直播」,甚至是「綁架式直播」,評論中一片質疑。

與此同時,有直播領域的人士直呼,這種直播方式雖然賺足了眼球,但卻徹底毀了「沉浸式直播」這一新興直播概念和呈現形式,無疑會讓「沉浸式直播」模式飽受外界的曲解。

其實,行業人士心目中真正的「沉浸式直播」,指的是通過聲音、畫面甚至場景,為用戶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至於沉浸式場景,可以是真實的,例如景區、產地直播;也可以是虛擬的,如 AR、MR直播。

尤其在「元宇宙」的概念走紅之後,不同創意模式的「沉浸式直播」玩法不斷推陳出新,廣泛地應用在電商直播領域。可以說,在電商直播形式高度同質化的今天,直播創意之爭已經變得更加激烈。

實際上,直播圈探索「沉浸式直播」的背後,凸顯出的則是行業發展瓶頸。為了擺脫同質化,圈內人士在琢磨劇本、台詞、橋段之後又開始了技術層面的「卷」,而加入各種「特效」的電商直播行業,是否會在技術加持下進一步地「卷」下去?

「沉浸式直播」吸引眼球?

「直播形式再不做點改變,肯定要落後其他同行了。」

廣州天河一家MCN的運營負責人賀莉坦言,現在的直播形式已經嚴重同質化,她告訴懂懂筆記,前一陣子看到一些同行陸續玩起「沉浸式直播」,公司高層也坐不住了。

「現在公司要求運營團隊從預算、執行難度等幾個維度評估,儘快做出沉浸式直播的方案,務必推出新的直播模式吸引企業合作。」賀莉表示,目前行業主流的「沉浸式直播」模式共有三種,但無論何種模式、解決方案,目的只有一個——通過場景畫面,為用戶、消費者營造有代入感、感官上可量化、沉浸式的購物體驗。

其中,最簡單的一種方式就是到產品相關現場場景中,用實物實景進行直播。「例如到商品的原產地、生產車間,甚至是貿易展會上做直播。」賀莉表示,最近一年多來將直播間搬進商場專櫃、工廠車間和展會,已經十分常見,也讓消費者找到了「雲逛街」的感覺。

只不過,類似的直播模式儘管能給用戶營造真實的代入感,且製作成本低,實現也相對簡單,但創意壁壘並不高。「感覺就像是探店,所以公司高層更傾向另外兩種,打造門檻較高的數字化沉浸式直播模式。」

賀莉介紹,相對高門檻的「沉浸式直播」,都需要構建場景。其中實景「沉浸式直播」的背景,幾乎都是根據直播內容的主題,在大型、專業的影棚中搭建的。

類似方案,最早可追溯到2020年天貓超級發布會「不眠之夜」上,所呈現的「演唱會」直播。而目前應用較多的是區域特色產品直播,是根據產品產地的特色元素,搭建實體的直播背景。

「至於更科技感的方案,當屬虛擬背景,甚至是XR直播了。」賀莉告訴懂懂筆記,目前不少直播間的背景都可以隨著主播介紹的內容、產品,實時進行更換,營造科技氛圍感。

這種沉浸直播模式的實現手段,是利用電腦綠屏摳像的數字化方式,實時更改直播背景,至於顯示內容的豐富程度,可根據產品預先進行設計,「用虛擬的數字化顯示價格、海報、使用方法等,看著確實高大上。」

不過,無論是實體置景還是用綠屏摳像、打造虛擬直播背景,都是電視新聞、綜藝節目「玩剩下」的技術。對此賀莉並不否認,但同時她也強調,相比以往直播間較為刻板的模式,目前這種形式上的創新已經足夠吸引眼球,能讓合作的企業大開眼界了。

隨著科技感更加濃厚的「沉浸式直播」逐漸流行,為了追求更好的吸睛效果,各大MCN在創意、技術水平和呈現效果上,都陸續躁動了起來。有業內人士笑稱,這是要和好萊塢大片拼特效了!

這句話有一點值得注意:拼特效可是要燒錢的呀。

「沉浸式直播」太燒錢了

「做這種沉浸式直播,真不是中小團隊玩得轉的。」

聊及這個話題,古瑩長嘆了一口氣。作為杭州一家直播工作室的副總,她深知公司缺乏嘗試「沉浸式直播」的實力。即便一些熟悉的同行都在「嘗鮮」,古瑩也不敢輕舉妄動,尤其是虛擬數字化直播間這種燒錢的玩法。

她告訴懂懂筆記,早在兩年前工作室曾和杭州一家大型綜合體合作,在商城的美妝專櫃布置了一個大型直播間,算是試水了一次「沉浸式直播」。在她眼裡,類似較低成本的創意和呈現還是可以接受的。

「但這一年來,有些同行為了吸引客戶,創意和呈現效果上越玩越大了。」古瑩強調,杭州做直播的MCN有不少都在嘗試虛擬背景特效直播,都宣稱是科技感滿滿。

以前,在直播圈也有一些現成的「沉浸式直播」解決方案,比如MCN、直播團隊置辦一套用於呈現特效的綠屏,相關投入不算很高,「在淘寶上置辦整一套設備,大概也才幾百元、上千元。」

有了這種簡易的綠屏,主播便可實現最基本的可替換虛擬背景直播。然而,隨著做虛擬背景直播的機構漸多,部分 MCN 開始推出融合AR、MR等XR技術的直播形式,成本也一路上漲。

「這種方式完全是將電視台的節目製作搬進直播間,效果倒是爆棚了,但是太貴了。」

加入了XR技術的電商直播,通常都需要在專業攝影棚中完成。雖然影棚租金大約是每小時幾百元,感覺硬體成本不算太高,但古瑩透露,真正「燒錢」的是XR直播的虛擬場景和3D動畫製作,直播呈現的效果越酷炫,投入的成本就越高。

「一張2D的虛擬背景圖,設計費用通常在300~600元不等,每件推介商品對應一張圖片,其實已經算得上一筆不小的開銷了,但最可怕的是形式創意的疊代和三維製作。」

古瑩告訴懂懂筆記:大量同行都在做靜態虛擬背景直播了,為了提升競爭力,機構只能考慮上3D動畫背景,而製作費用至少y要 300元/秒,按一個循環動畫背景8秒來算,成本就超過2400元。

「如果以後大家都做三維動畫虛擬背景了,我們是不是只能上AR展示了?」古瑩略顯無奈地說道,如果採用的是3D動畫,場景和素材的製作費用將在 2D的基礎上,再翻上好幾番,「這樣卷下去,肯定有MCN玩不下去直接離場。」

實際上,要打造高端的特效直播模式,MCN還需要組建專業的特效技術團隊,薪資成本也不容小覷。至於呈現效果更好的XR虛擬背景直播,一場下來投入會在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不等。

「這麼算下來,做電商購物節的大機構還可以嘗試,但中小機構真的碰都別想碰。」至於那種網售幾百元、集成了大量虛擬背景的綠屏助手,她則完全嗤之以鼻,「那些背景都很假,效果太差了,更不要說沉浸式直播了。」

都想破解直播同質化困局

不難看出,科技感滿滿的「沉浸式直播」實際上相當燒錢。一場直播做下來,投入產出甚至不成正比。但是,令人疑惑的是為什麼電商直播行業都要琢磨這種特效和技術呈現,這種直播形式上的「卷」有何意義?

「之所以開始拼特效,是因為所有機構都『機關算盡』了。」

剛剛簽約深圳南山一家直播團隊的電商主播「萱萱」表示,從今年三月初開始,她和機構簽約的其它幾位主播就開始嘗試「沉浸式直播」——利用 AR技術立體呈現上架商品的形態。

在她看來,「機關算盡」一詞,可以說是對電商直播當前發展現狀最好的詮釋了。行業的頭部電商主播只有那麼幾位,至於金字塔中下層級的主播,能疊加的才藝、人設、玩法幾乎都用盡了,MCN也想盡了各種噱頭,所有人仍覺得無法脫穎而出。

與早期的秀場直播一樣,如今的電商直播形式呈現出高度同質化,一件商品到手,所有直播都是快速說賣點、放價格、公式化的話術,「從模式上講,已經搞不出來什麼新意了。」

除此之外萱萱還透露,電商直播高速發展的短短几年時間裡,行業亂象頻發,如流量造假、刷單退貨等行為,也讓不少合作企業領教了主播的「高分低能」,以及背後直播機構的套路。

企業對電商直播行業,尤其是MCN機構都漸漸失去了信任感,有不少企業都開始自建直播團隊,摒棄了「坑位式」合作直播,「MCN想要重建信任、得到企業的合作,就必須得整出大活兒。」

於是,不少中小 MCN、直播機構開始率先嘗試直播形式的技術創新。「沉浸式直播」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的產物,通過特效與傳統賣貨模式相結合,實現一種「1+1>2」的效果。

萱萱表示,當越來越多的直播團隊和MCN都開始用上「特效」時,形式創意的競爭也會變得更加激烈。創意形式不斷更新,大量的特效技術堆疊,只為了讓用戶眼前一亮,能多停留幾秒鐘。

在同等預算之下,誰家的直播呈現效果最佳,形式創意最為吸睛,誰才有可能獲得企業的青睞。

艾媒諮詢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MCN機構數量突破了3萬家,預計到2023年,將突破4.7萬家。在線直播開始以新技術作為驅動,對直播模式進行創新。

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2年國內在線直播用戶規模將達6.60億人,市場規模達15073億元。但是無論用戶規模還是市場規模,增速均較前兩年都有所放緩,行業發展已經觸及天花板。

因此,殘酷的流量競爭疊加創新技術上的快速發展,開始倒逼電商直播行業從傳統賣貨模式,向「沉浸式直播」發展,從依賴主播人設向依賴創新技術、特效呈現上轉變,玩特效的風潮也就愈演愈烈。

【結束語】

融入了 AR、MR 技術的「沉浸式」電商直播,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在視覺上給用戶帶來更好的觀感體驗。然而,機構發力比拼「特效」的方式,只能說是一種「飲鴆止渴」。

因為這種技術層面的「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電商直播千篇一律的問題,但卻將MCN、直播團隊帶到了「新瓶裝舊酒」的競技模式上,同時引發了更燒錢、更激烈的流量比拼。

直播機構如此熱衷於形式上的創新,似乎仍難以促成全行業的良性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867636a4b9aa74f3e5e96d17df831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