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相繼轉讓股權、權益業績不佳 上銀基金10歲「生日」不好過
在經歷一波三折後,上銀基金10%股權轉讓事項終完成。7月25日,上銀基金髮布公告稱,公司股東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機集團」)將其持有的公司10%股權轉讓給上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銀行」),並已完成工商變更登記。至此,上海銀行實現全資控股上銀基金。回顧此前,上述股權在2022年掛牌後曾遭中止或終結。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銀行在受讓上述10%股權的同時,也擬轉讓所持上銀基金20%股權,但也經歷多次延期。在業內人士看來,無人接手上銀基金可能說明該機構在競爭中沒有突出的競爭優勢,需要通過重新評估產品的定位、投資策略等方面來提升其吸引力和競爭力。
股權變更現新進展
7月25日,上銀基金髮布關於公司股權變更的公告指出,經公司股東會審議通過,公司股東國機集團將其持有的公司10%股權轉讓給上海銀行。此次股權轉讓後,上海銀行持有上銀基金100%股權。同時,上銀基金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此次股權轉讓以及《公司章程》修訂事宜已按照規定完成工商變更登記。
至此,上述股權在經歷一波三折後終完成變更。回顧此前,國機集團將其持有的上銀基金10%股權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但在2022年6月11日-24日期間中止,並分別在9月7日、9月23日遭終結。直至2022年11月,上海銀行對國機集團公開掛牌轉讓的上銀基金10%股權行使優先購買權,最終以轉讓底價1.497億元「打折」成交。
不過,上海銀行此前也在2023年一季報中提及,早在2021年8月19日,擬對國機集團轉讓的上銀基金股權行使優先購買權,並同意在國機集團退出後轉讓上銀基金不超過20%的股權。但由於董事會審議通過時,上銀基金股權變動事宜尚存在不確定性。根據相關規定,上海銀行經審慎判斷,決定暫緩披露,並按相關規定辦理了暫緩披露的內部登記和審批程序。
官網信息顯示,上銀基金是由上海銀行、國機集團共同發起,分別持股90%、10%,於2013年8月30日成立,註冊資本3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股東受讓二股東所持股權的同時,也擬轉讓自身所持股權。上海銀行在2023年一季報中披露行使優先購買上述10%股權的同時,也擬在國機集團退出後轉讓上銀基金不超過20%的股權。2023年3月29日,上海銀行公開掛牌擬轉讓所持上銀基金20%股權,轉讓底價為3.388億元。
而上述股權自首次披露以來也經歷了3次延期。據悉,這筆轉讓信息最早在2023年3月30日-4月26日披露,後續分別延長至4月28日-5月29日、6月1日-6月14日、6月20日-7月4日,掛牌價格則未發生變化。上海銀行在2023年一季報中還提到,上述股權轉讓為優化股權結構,強化戰略協同。
針對此次股權變更對公司後續運作影響等,北京商報記者發文採訪上銀基金,其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一切以公告內容為準。
對於上銀基金股權頻遭股東轉讓的原因,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分析認為,股東可能出於自身流動性需求、投資組合與戰略布局調整需要轉讓股權。
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則表示,從上銀基金二股東幾次意向轉讓套現不難看出其投資目的,但或由於持股比例較低,二股東轉手變現屢次受挫。至於大股東在2023年擬轉讓所持20%股份,或是為了引入更有背景的股東做鋪墊,以便拓展業務規模和降低資金壓力。
權益基金業績受挫
隨著二季報在近日披露完畢,上銀基金的最新運作情況也得以揭曉。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上銀基金的全部管理規模為1492.43億元,環比增長16.97%。其中,上銀基金旗下非貨基管理規模為1053.43億元,環比增長20.9%,在全部基金管理人中排第39名。
但在規模持續增長的同時,上銀基金旗下產品業績則表現平平。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4日,在上銀基金旗下數據可取得的21隻主動權益類基金(含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靈活配置型基金,份額分開計算,下同)中,僅1隻產品的年內收益率為正,為上銀新興價值成長混合,收益率達1%。
同時,還有14隻基金跑輸同類平均收益率。其中,上銀新能源產業精選混合發起式A/C的年內收益率分別低至-27.61%、-27.85%,分別跑輸同類平均22.53個、22.78個百分點。同期,上銀科技驅動雙周定期可贖回混合A/C的年內收益率也跌超20%,分別為-23.12%、-23.38%。
從近一年來看,截至7月24日,上述21隻主動權益類基金僅2隻產品近一年收益率為正,為上銀鑫達靈活配置混合A/C,近一年收益率分別為1.05%、0.46%。同期,也有8隻產品的近一年收益率跌超20%,而上銀科技驅動雙周定期可贖回混合A/C、上銀新能源產業精選混合發起式A/C的近一年收益率則分別低至-44.79%、-45.11%、-46.16%、-46.49%,在3174隻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排名後1%。
上銀新能源產業精選混合季報內容顯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該產品的前十大重倉股包含鈞達股份、德業股份、晶澳科技、禾邁股份、寧德時代等。截至7月25日收盤,禾邁股份的年內跌幅已達46.47%,德業股份、晶澳科技的年內跌幅也均超20%。
上銀新能源產業精選混合基金經理施敏佳在二季報中提到,在二季度中,對於基本面好、景氣度較高的行業,如光伏和儲能等領域中的估值合理的優秀公司,仍堅定看好。展望2023年三季度,仍將堅持挖掘估值合理的長期景氣賽道中的優秀公司,重點關注光伏中的儲能、逆變器、一體化組件、電池片,新能源車中的電池及其上游產業鏈內優質成長股。
若拉長時間至近三年來看,截至7月24日,上銀基金旗下共有4隻主動權益類基金,有數據顯示,其中,上銀鑫達靈活配置混合A、上銀新興價值成長混合的近三年收益率分別為12.47%、8.06%,跑贏同類平均11.31個、6.9個百分點。而上銀未來生活靈活配置混合A、上銀鑫卓混合A的近三年業績則告負,為-5%、-10.51%,跑輸同類平均6.15個、3.39個百分點。
債基近三年收益率最高達12.89%
相對於主動權益類基金而言,債券型基金在上銀基金管理規模中占比較大。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上銀基金旗下債券型基金規模達1021.6億元,環比增長21.63%,在上銀基金非貨基管理規模中占比96.87%。
從業績表現來看,數據顯示,截至7月24日,在上銀基金當前數據可取得的30隻債基中,有26隻產品的年內收益率為正,其中表現最好的為上銀聚順益一年定開債券發起式,年內收益率為5.07%,跑贏同類平均2.61個百分點。
同期,上銀慧恆收益增強債券A/C、上銀可轉債精選債券A/C的年內收益率則為-1.58%、-1.75%、-2.79%、-2.95%,並跑輸同類平均。拉長時間至近一年來看,截至7月24日,在上銀基金其餘債基收益率均為正的同時,上述4隻產品的收益率仍告負,近一年收益率分別為-15.19%、-15.45%、-16.13%、-16.38%。
而近三年,在上銀基金旗下數據可取得的16隻債基中,有15隻產品收益率為正,其中9隻產品收益率超10%,最高達12.89%,為上銀慧添利債券;但同期也有上銀可轉債精選債券A的近三年收益率低至-22.13%,在同類63隻可轉債基金中排名末位。
柏文喜認為,在產品業績不佳的情況下,公司非貨基管理規模反而增長,可能是部分機構類業務規模在大幅增長,也可能是有具備市場號召力的基金經理加入所致。據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以來上銀基金旗下新增1位基金經理,為鉏國彬,目前在管產品1隻,截至二季度末的管理規模為2.39億元。
亟待提升競爭優勢
「上銀基金屬於銀行系公募,此類機構一般有流動性偏好和安全性訴求,而投資風格激進的銀行系公募則普遍風險較高,相較之下,未能形成鮮明的投資風格和未能取得較好的業績或是上銀基金近年來投資歷程的重要體現。」柏文喜評價道。
據上海銀行2022年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上銀基金總資產為16.33億元,凈資產為13.67億元,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1.51億元,公募管理費收入2.57億元,同比增長27.81%。
柏文喜提到,此次上海銀行全資控股上銀基金意味著上海銀行擁有了對該機構的絕對控制權,這將有助於上海銀行更好地發揮其在投資領域的優勢,提升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等服務能力,並實現更深入的戰略合作和協同發展。但股東多次出手未果則說明目前市場對上銀基金的興趣相對較低,可能是由於市場變化和競爭環境等因素導致該機構的競爭力較弱。這也提醒了資產管理機構要關注市場需求和投資者偏好的變化,並做出相應的策略調整和產品創新,以提高競爭力。
在持續發展的背景下,上銀基金也擬擴充旗下團隊。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目前上銀基金旗下共有15位基金經理,其中有12位基金經理於2020年後任職。據上銀基金官網顯示,該機構目前正在社招固收基金經理、固收投資經理、固收研究員、固收交易員、權益交易員等崗位。
「當前的公募基金競爭格局可能相對激烈,各機構在獲取資金、投資表現等方面都在競爭。但由於投資條件、風險收益、費用等方面的差異,不同基金公司的競爭能力和吸引力也不同。暫無人接手上銀基金部分股權可能說明該機構在競爭中缺乏突出的競爭優勢,需要通過重新評估產品的定位、投資策略等方面來提升其吸引力和競爭力。」柏文喜評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