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證了一個新時代的崛起:一個屬於普通人的時代」|三宅一生逝世

2022-08-09     Lens

原標題:「我見證了一個新時代的崛起:一個屬於普通人的時代」|三宅一生逝世

根據日媒報道,8月5日,著名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因癌症在家中去世,享年84歲。

1970年,三宅一生成立「三宅一生工作室」。他的時裝打破了各種傳統束縛,以為普通人和「活在現實世界中的人做衣服」為理念,追尋服裝最功能和最自然的設計風格。

他設計的產品也深受名人喜愛。喬布斯生前最愛穿的黑色高領上衣便出自三宅一生之手。在喬布斯看來,那件衣服方便極了,且易於傳達個人風格。

「我請三宅一生為我做一些他那黑色高領套頭衫,他便給我送來了100多件。」喬布斯曾回憶說,「我只穿這個,它們夠我穿上一輩子了。」

三宅一生不僅以時裝設計出名,在香水行業也推出過經典之作——「一生之水」。此外,在建築設計上也獨具風格,2007年,他與建築師安藤忠雄(Tadao Ando)一起創建了21_21 Design Sight設計博物館。

他與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一起被視為日本時裝設計的「三傑」。

「我追求的是服裝本身。

三宅一生 26 歲那年,日本開始實施海外自由旅行,第二年,他帶著幾千美元(當時允許攜帶的額度是 500 美元)去往巴黎。他在法國高定時裝協會接受製衣訓練,而後成為了紀梵希和紀·拉羅什的學徒。

1965年,在法國高定時裝協會學習時,三宅一生繪製的手稿

三宅一生為 Toyo Rayon 1963 日曆設計的服裝

但是三宅一生卻沒有繼承這傳統又優雅的巴黎風格。

他說:「 我的設計從複雜轉向隨意,那與時髦無關,我追求的是服裝本身。」他希望為更多的普通人設計衣服。

1970 年,三宅一生 32 歲。他返回東京,創辦了屬於自己的工作室。

但他無法接受日本人對舶來品的盲目崇拜,想要自己去創造一塊布,利用不同的手工藝、織物和技術去探索更多可能性,做出適合所有人的衣服。

1975 年,三宅一生的手稿

「當我開始在日本工作時,我不得不去應對日本人對舶來品的盲目崇拜,去挑戰人們對衣服的刻板印象。」

他不斷探求著衣物與身體之間的關係,希望能夠改變當時的服裝設計理念,應該讓衣物去適應身體,而不是讓身體去適應衣物。

三宅一生與當時的布料設計師藤原大一起,探訪了許多日本傳統的布藝製作,以衣服的原料「線」為源頭,尋求服裝設計的突破。

每一個新季度,巴黎的設計師們會從布料商那兒挑選材料。

而三宅一生想要顛覆這個習慣,自己去創造一塊布,然後用這塊簡單的布料做出適合所有人的衣服。 「基於這個最簡單的元素(一塊布),我想利用不同的手工藝、織物和技術去探索更多可能性。」

對於穿衣者來說,「一塊布」就是一塊筒狀的布料,上面有設計好的縫線,只要沿著這些縫線剪裁,就可以得到一件完整的衣服。

儘管「一塊布」就是一件衣服,但每個人對服裝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一塊布「的穿衣者同時也是設計師,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與喜好,通過剪裁,改變衣服的設計。

衣袖的長短,領口的形狀,下擺的設計,甚至是將連衣裙變成比基尼,都是穿衣者可以進行設計的部分。

於是,他與其他藝術家合作,最終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 A-POC(A Piece-of-Cloth)

就如他說自己想製作他人從未想像過的衣服,A-POC 便讓人大開眼界。它是一體成形的筒狀單品,利用了天然材質與先進的計算機精算程序來編織,布料邊緣絕不脫線。

Issey Miyake SS 1999

這意味著,穿著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裁剪。

這種將穿著者融入設計過程的服裝,超越了西方與東方界限,吸引了人們的眼球。2006 年,紐約 MoMA 將 A-POC 收為永久館藏。

1986年,三宅一生的設計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

「穿衣服的人開心,

自己也開心。」

提起三宅一生,繞不開他標誌性的褶皺設計。這也正是他顛覆性的創作。

從前,人們利用已經做好褶皺的面料縫製衣服,三宅一生顛倒了這個順序。

他先將大塊的布料裁縫成理想的形狀,再將它夾入兩張和紙中,利用熱壓機熨燙出褶皺。這些褶皺是有記憶的,再也不會走形。

1993年,這種技術最終成了三宅一生最著名的副線品牌 PLEATS PLEASE ISSEY MIYAKE(三宅之褶)。

他希望自己設計的褶皺既能像人體皮膚一般自由舒適,又可以適應人體與運動之間的形態變化,褶皺材質的衣服輕輕包裹身體,卻又留足了自由的空氣。這種不刻意體現曲線,追求自然而然的狀態,一直是他秉持的設計理念。

所謂「自然」即它本來便是如此,不會受到外物的接觸而改變。在他看來, 「是布料與身體之間的空間,造就了一件服裝」。

他曾經說, 「我一直感興趣的,是為活在現實世界中的人們做衣服。」三宅褶皺就是如此,它體積小而輕盈,優雅卻不嬌氣,適合各種身材,可以被隨意清洗、摺疊,對於經常旅行的現代女性來說再適合不過了。

三宅一生說: 「讓衣服的壽命持久一些是非常重要的,它們不能只維持一季,我們也不能總是扔東西。」

兼顧設計感與消費者的體驗,三宅一生與西方傳統時尚世界背道而行,卻在藝術與商業之間找到了平衡。

1995 年,褶皺燈籠裙

在日語裡,「衣服」(fuku)與「福」(fuku)讀音相同,也正因為此,三宅一生常常說,他做衣服是為了開心。

「穿衣服的人開心,自己也開心。」

FW 1993秀場,和模特們在一起謝幕的三宅一生

「美就像日落一樣,

當你試圖捕捉它時,它便消失了。」

與三宅一生合作了 13 年的攝影師歐文·佩恩(Irving Penn),曾用一句話就完美概括了三宅一生的設計: 「他的設計並不時髦,卻能讓有品位的女士穿上之後變得更動人。」

三宅一生自己則說: 「美就像日落一樣,當你試圖捕捉它時,它便消失了。」

歐文·佩恩拍攝的三宅一生作品

2016年,三宅一生在東京國立新美術館舉辦了一場大型回顧展《三宅一生展:三宅一生的工作》。那裡呈現了三宅一生接近半個世紀的設計生涯,從關注人的身體,到面料的革新,再到未來感強烈又舒適的衣物。

展廳內還布置了製作布料、衣服的器械,幫助人們理解三宅一生的設計過程。

關於那場展覽,他沒有接受媒體採訪。

我們可以得知的是,年老的他仍然喜歡與年輕人一起工作,希望自己能夠激發他們的創作潛能。年輕人進入他的團隊後被派予項目,至於如何達成目標,就全靠他們自己了。

三宅一生和 Reality Lab 成員

除了服裝,三宅一生還活躍在設計的其他領域。他會告訴你:「我從不把自己當成時尚設計師。」在他看來, 時尚是一陣風,而他想做一些更持久的事。

15年前,他出資贊助,與建築師安藤忠雄、產品設計師深澤直人以及視覺設計師佐藤卓共同建起了設計博物館 21_21 Design Sight,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到好設計。

21_21 Design Sight

76 歲的時候,三宅一生說: 「我從未真正思考過我到底在做什麼,或者如何讓我在做的事被人們接受。不過,我總在嘗試向前,磨練自己的心智,從未間斷研究與開發新事物。」

他說自己喜歡睡覺,需要很多休息,可一旦有了能量,他便會重新開始工作。

「退休?不可能!我們太忙了!」在紀錄片中,三宅一生這樣說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7bb552ce767b48d601be5c5b45e4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