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鬆弛哥變二次元殺手:奧運熱梗背後的破圈「迷因」

2024-08-06     體育大生意

在這個流量為王的網際網路時代,體育迷因始終應該成為體育行業有所關注的一種文化現象。

文|劉成康

近日,來自土耳其的射擊運動員、此前已經連續參加過四屆奧運會的優素福·迪凱奇突然在巴黎奧運會的賽場上走紅。頭髮花白的迪凱奇大叔與女搭檔塔爾汗在巴黎奧運會混合團體 10 米氣手槍射擊比賽中摘得銀牌,實現土耳其奧運歷史性突破。而實現這一壯舉,迪凱奇只戴了一副普通眼鏡和耳塞,與一旁部分佩戴專業鏡片、專業耳罩的選手形成鮮明對比。而迪凱奇大叔著普通眼鏡,一手持槍,一手插兜,表情冷漠的隨性形象,也與奧運會的緊張氣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顛覆了許多人對專業運動員的第一印象。

迪凱奇單手插兜、瀟洒射擊的形象迅速被眾多網友進行二次創作,以梗圖的形式迅速傳播。有人把他的形象畫成動漫,也有網友把他改成經典二次元或影視人物。而另一位來自韓國的女子射擊運動員金藝智,也因反戴帽子、表情冰冷的酷拽形象被許多網友拿來與迪凱奇一起二創。

如今在各大社交媒體進行搜索,就能找到各式各樣關於迪凱奇和金藝智的二創梗圖。而其中更受關注的迪凱奇則憑藉這些梗圖的瘋狂傳播,成為巴黎奧運會上最破圈的運動員。

「冷酷殺手」迪凱奇夢幻聯動二次元、John·Wick

目前在網絡上流傳的迪凱奇相關梗圖裡,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第一是基於原圖進行全新創作,主要形式是將人物原型二次元化。部分網友基於迪凱奇的形象,將其創作成原創的動漫形象人物。這種形式的迷因圖,通常會與原圖在視覺上產生一定程度的偏差,例如有些網友將迪凱奇暴改成了動漫形象的女性角色。此外也可在原圖基礎上添加其他內容,例如有網友給迪凱奇嘴角配上香煙,使其「冷血殺手」的形象更加生動突出;還有網友將迪凱奇單手射擊形象置於其他不同的背景中,以強化其殺手形象。

第二是將迪凱奇形象與流行文化元素進行融合。例如有網友將迪凱奇與《星球大戰》元素結合,讓他穿上知名反派角色帝國衝鋒隊的盔甲,把一群試圖越獄的星戰主角打倒。這張改圖的笑點在於,《星球大戰》系列本身也有一個梗,就是帝國衝鋒隊總是打不中主角。可見這張改圖通過聯動經典星戰梗來稱讚迪凱奇的精準槍法,以達成多梗共融的效果。此外,也有網友將迪凱奇與漫畫《城市獵人》、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復仇者聯盟》、《疾速追殺》、《低俗小說》等經典影視內容里的經典角色或者鏡頭進行聯動創作。

第三則是與經典遊戲的聯動。例如有網友將迪凱奇的形象改造成《荒野大鏢客》、《殺手》、《GTA》等經典遊戲系列的封面人物或遊戲角色。上述遊戲有豐富的射擊內容,所以迪凱奇單手持槍的「冷酷殺手」形象與射擊遊戲的結合就毫無違和感,堪稱「渾然天成」。

網際網路時代 萬物皆迷因

上述梗圖由網友製作,經過網際網路的強大傳播能力而形成一種「全面玩梗迪凱奇」的風氣。所謂「全民玩梗」,其實有一個學術稱謂——「迷因」。林林總總的梗圖則是「迷因圖」,是迷因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

「迷因」一詞最早出現於牛津大學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中。道金斯將其視為文化傳播的單位,仿照「基因」(gene)一詞創造了一個新詞,即為「迷因」(meme),其含義約等於「文化的基因」。道金斯認為,生物進化基於基因的複製,而文化進化則建立在人類行為複製的基礎上。人們通過對特定文化中的典型行為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模仿(複製),來實現對文化的傳承與革新。

從道金斯對迷因的定義來說,迷因就是基本的文化單位,任何文化元素都可以是迷因,通過迷因內容及形式的複製、模仿和變異,文化內涵在傳播過程中發生變化。

在網際網路時代,迷因的存在形式可以是文字、音樂、圖片、視頻、話題等易於傳播的數字化內容。一定程度上而言,網絡空間裡的任何信息都可以作為網際網路迷因複製、模仿的原料,通過網絡用戶的二次創造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再藉由社交平台、搜尋引擎、社群網站等眾多網絡渠道大範圍傳播。例如我們熟悉的小狗Cheems、悲傷蛙Pepe the Frog、金館長魔性笑聲等經典形象和片段,都是迷因。它們被網友加工成各種不同的版本並在網絡上廣泛流傳,所表達的內涵也在版本更迭中不斷變化。

在體育層面,迷因圖是迷因最常見的存在形式。一方面是其易於在網絡上傳播,另一方面則是其易於進行二次創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承載足夠多的信息量。有不少經典鏡頭被眾多網友們發揮充分主觀能動性之後,成為了迷因圖,並在網絡中廣泛流傳。

在迪凱奇大叔之前,比較有代表性的體育迷因圖,有2020年東京奧運會日本體操運動員橋本大輝發揮失誤單腳出界、2016里約奧運會中國游泳運動員傅園慧在賽後表情誇張搞怪的「洪荒之力」採訪、2016里約奧運會博爾特百米決戰回頭邪魅微笑、2009年NBA季後賽賽後採訪姚明大笑、2009年喬丹名人堂演講流淚、尼克·楊黑人問號臉以及WWE選手德安傑洛魔性笑容等。這些「梗」至今仍受到眾多網友的喜愛,成為體育圈傳播度最廣的一批迷因圖,並且至今仍舊被廣泛使用且持續有新版本出現。

迷因幽默拆解傳統體育形象

海量用戶參與促進體育傳播

當體育場景成為「梗」後,將對體育文化的傳播產生雙重影響。

第一,體育迷因引導大家再思考體育的特點或價值。

體育圖片往往主要體現賽場的激烈狀況和運動員的比賽狀態,而那些成為迷因圖的「萬惡之源」,則往往都會呈現出新奇的特點。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些體育類迷因圖的原型,會發現其中共性:圖中的主人公在表情或者肢體語言上,往往會顯得與體育或運動員的形象有出入。經過網友二次創作成為迷因圖之後,就更加顛覆以往體育在大眾心中的形象,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構了人們對體育或體育人物的基本認知。運動員重新作為一個生動的「人」,拉近與普羅大眾的心理距離。

此外,一些專業性較強、觀賽門檻較高的的體育運動,在被迷因圖幽默解構之後,以大眾更加喜聞樂見的面貌重新呈現,幫助這些項目的推廣。就以迪凱奇為例,當網友狂歡玩梗選手的「鬆弛感」時,隨即有專業人士解釋射擊運動的特點,包括不同選手應對賽場挑戰的方式的豐富性。這樣,射這個相對冷門的項目的知識,就得到進一步普及。

第二,體育迷因促成了體育「破圈」。

體育場景被解構之後,與這些體育場景和人物產生聯繫的,將不再只有體育,還包括其他文化圈層和領域。這也意味著將有更多人跳出局限,參與到內容的創作和傳播當中。這時人們也能更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出一些有別於傳統體育場景的、有趣的迷因圖作品。這些作品進一步融進不同的文化圈層和領域,並在網際網路的作用下,增強破圈效應。

此外,迷因圖在創作和傳播過程中,由於創作主題的相通性,也有可能讓個體結識擁有共性的其他個體或群體,從而促進個體對群體的認同,鞏固其在網絡群體中的歸屬感。繼續以迪凱奇為例,網友在將其形象二次元化並傳播的過程中,就有可能吸引其他二次元愛好者或者二次元群體的關注。

作為網際網路迷因傳播的重要環節,海量的參與用戶是迷因形成的幕後推手。在網際網路時代,參與式文化大行其道,模仿式參與也得以成為潮流。體育迷因圖的形成、創作和傳播,也同樣需要大量的網絡用戶參與,其中就包括許多其他不同領域的用戶。在這個過程中,體育間接擴大了在網絡用戶群體中的傳播。

上述兩種體育迷因對體育文化傳播的影響,對體育行業來說能帶來一定的啟發。例如體育品牌可以研究如何利用迷因圖或其他迷因形式,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以促進商品營銷。對體育賽事、運動員等體育參與者而言也同樣如此,迷因具有的傳播速度和廣度,利用得當可以成為體育營銷利器。

但迷因也是把雙刃劍,畢竟參與的主體是廣大的網際網路用戶,可控性難以把握。再加上娛樂至上的網際網路時代特性,迷因是否會往極端方向發展,決定權只在廣大迷因參與者手中。

在當下,迷因作為一種網際網路文化複製因子,廣泛存在於全球大小網際網路空間,包括國內外的社交、短視頻等平台。在這個過程中,體育迷因也把追求專業性、商業性的體育解構重組,以娛樂化的方式,傳播到世界上更多角落。「破圈」本來是體育界夢寐以求的傳播效果,但是就體育迷因而言,它與生俱來的解構傾向以及其自髮式、「野蠻式」流行的特點,也有可能過於顛覆體育的經典形象。但無論如何,在這個流量為王的網際網路時代,體育迷因始終應該成為體育行業有所關注的一種文化現象。

註:本文所用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789f95c8160957d0dd790f34d3d8d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