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緣深長 絲綢之路上的景德鎮外銷瓷

2023-12-08     江南都市報

原標題:瓷緣深長 絲綢之路上的景德鎮外銷瓷

瓷緣深長 絲綢之路上的景德鎮外銷瓷

2023-12-08 23:17·江南都市報

文/圖 皮婉婷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章娜

10月中下旬,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考古調查發布階段性成果。其中,水下考古工作者發現,一號沉船遺址的船貨以景德鎮瓷器為主,並提取出水陶器、青花、青釉等器物540餘件(套)。這次深海考古調查重大發現,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景德鎮瓷器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是中西重要的文化載體。這條絲綢之路上到底見證著「世界瓷都」景德鎮外銷瓷何等的輝煌,又講述著怎樣的文化交流故事?

興起  A 母親河昌江為景瓷外銷提供舟楫之便

駝鈴聲聲,海風陣陣。據了解,中國古代陶瓷對外輸出的路線,一條是沿著「陸上絲綢之路」,經新疆、中亞西亞到達波斯等地,另一條則是走海路,自廣州繞馬來半島,經印度洋出波斯灣,到達地中海沿岸各國,即「海上絲綢之路」,有的學者也稱之為「陶瓷之路」。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窯。」景德鎮,似乎就是一塊為瓷而生的土地,自古便「水土宜陶」,豐富的制瓷資源和繁忙的昌江舟帆鑄造了其作為瓷都的千年輝煌。

「一面水」里的「水」指的便是昌江。「昌江是景德鎮的母親河,它的下游是鄱陽湖。船隻可以從昌江進入鄱陽湖,再由鄱陽湖進入長江,然後出東海、通向大洋,直達世界各地。」景德鎮學院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院長王安維介紹,「景德鎮四周群山林立,陶瓷產品通過陸上通道銷外各地的道路十分狹窄,水運因此成為其產品外銷的主要方式。」昌江穿城而過,與南河、小南河、西河等形成四通八達的水運體系,為景德鎮歷代陶瓷的輸出和生產、生活物資的輸入提供了舟楫之便。

輝煌

B景德鎮外銷瓷在明清外銷數量最多

瓷器好似自產生起就注入了「外向」的基因。王安維介紹,我國古代瓷器對外傳播的方式主要有作為國禮贈送外國使節,通過宗教紐帶傳播到各國,以及外銷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行於九域、施及外洋」等等。

「《浮梁縣誌》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但那時陶瓷『自身粗,體甚厚,釉色淡而糙』,不曾遠銷。」他表示,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發展於唐、宋、元、明。唐代以前,運輸的貨物以絲綢為主,那時陶瓷還沒有興起;宋元時期,景德鎮的制瓷技術有了創新性突破,產量增加,精美的瓷器便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進入到沿線各國,瓷器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貨物。

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南宋時期,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大量能工巧匠從北方雲集至南方;明清兩代御窯廠的設置也加速了優秀工匠與陶瓷客商往景德鎮集聚……」王安維表示,商賈和匠人的雲聚和制瓷技術的進一步成熟等,推動了景德鎮瓷器的發展和外銷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鼎盛。

據了解,在歐洲,景德鎮瓷器成為了皇宮的珍品和成為上流社會珍愛的奇物,成為不少貴族身份的象徵。17-18世紀,也就是我國明清時期,在英國社會,從上到下都捲入中國瓷器熱:貴族在家裡建造瓷屋,皇室在宮廷建造瓷宮。在明代,為迎合歐洲市場,景德鎮匠人還專門根據歐洲人的趣味燒制了一種外貿瓷,即「克拉克瓷」。

「當時,景德鎮生產了不少來樣訂單的定製瓷。」王安維介紹,清代,會有歐洲家族或組織來景德鎮定製印有其徽號圖案的瓷器;在廣州,甚至有西方商人培養了一批畫西洋風格的瓷畫藝人,從景德鎮購買瓷器,到廣州繪畫,製作廣彩瓷。

C 景瓷是第一件全球化的商品

「千年窯火,生生不息。從形成開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從來都沒有間斷過,一直到今天,景德鎮瓷器都在通過這些線路銷往世界各地,其外銷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出口創匯的主要來源之一。」王安維表示,景德鎮瓷器大量外銷讓各地區經濟得到發展。景德鎮精美的瓷器一度成為世界各地區的貴重商品和奢侈品,海上絲綢之路也促進了中國成為當時的世界經濟強國。

據了解,在16世紀之前,以我國為主導的海上陶瓷之路,打通了太平洋——印度洋航線,建立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南亞和東北亞貿易區。16世紀以後,以歐洲列強為主導的海上陶瓷之路,則打通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全球航線,建立了完整的世界貿易圈,景德鎮瓷器因此成為人類貿易史上第一件全球化商品,銷往世界各地。

明清時期,隨著造船、航海技術的日臻進步成熟、全球航路的開闢以及早期全球化貿易體系的逐漸形成,景德鎮產青花瓷、五彩瓷等大量行銷歐美市場。「瓷器進入歐洲之後,受到歐洲各國追崇,這種對瓷器的熱情在西方經典油畫中時常可見。例如,義大利畫家喬凡尼·貝利尼在1514年創作的油畫《諸神之宴》,畫中諸神手上或拿著或端著的便是青花瓷盤,體現了當時中國瓷器在歐洲主流社會中的尊貴地位。」王安維介紹。

資料顯示,好望角是明清時期景德鎮陶瓷大量銷往歐洲的海上交通中轉站。那片海域出水了如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年間)的花卉紋渣斗、四季花卉紋四方瓶及歐洲貴族在景德鎮定燒的青花奶壺等大量瓷器。此外,在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約有3億件中國瓷器在歐洲登岸,輸出的瓷器以景德鎮民窯的青花瓷、彩瓷為主。

傳播

D 景德鎮瓷器具有文化交流屬性

「貿易雖然是一個經濟行為,但更多的是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交融。」王安維稱,在歷史長河中,景德鎮外銷瓷通過絲綢之路成為全球化商品,卻不僅僅只有商品屬性,而是具有豐富的文化交流意義。

「元代青花瓷的創燒就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結出的碩果。」王安維介紹,青花瓷所用的材料「蘇麻離青」並不是源自景德鎮本土,而是在經濟貿易中,人們在古波斯地區的礦床中發現的。「當時人們將其攪碎後用在陶瓷上作為繪畫顏料,燒出來發現是寶石藍色。這種材料進入中國後,與景德鎮瓷器結合就『碰撞』出了令人驚艷的青花瓷。」

景德鎮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簇集108條千年老城裡弄,坐擁400餘年明清窯,它既是景德鎮瓷業的中心,也是景瓷外銷海上陶瓷之路零公里起點。在該街區的窯業堆積遺址中就出土有不少帶有西方元素,「中西合璧」的瓷器。以1994年出土的明代永樂年間的青花海浪刻白龍紋扁壺為例,永樂青花以進口蘇麻離青為料,扁壺為西亞金屬器造型,海水龍紋則是典型中國紋飾,三者在瓷器上的結合生成了璀璨的藝術結晶。

「很多文明的文化元素都曾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譬如現今景德鎮還保留的瓷器圖案——纏枝紋,便源自伊斯蘭文化。」王安維說。

他還表示,中國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陶瓷(彩陶)文明是中國在悠久的人類歷史長河中區別其他任何文明的獨特標誌,具有唯一性和先進性。而正是這些特質以及景德鎮自身的開放包容性,促使景德鎮瓷器在海外市場保持優勢,受到熱捧,並不斷開拓海外市場。

E 景德鎮是世界瓷器生產技術的輸出地

精美的景德鎮外銷瓷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景德鎮陶瓷文化,不僅在歐洲掀起了將瓷器用作食器的「飲食革命」,改變了世界許多地方的生活方式、衛生習慣和文化禮儀,也吸引了海外一些商人和手工藝人等漂洋過海來景德鎮學習制瓷技藝。

17~19世紀,景德鎮成為了全世界用瓷的最主要供應地和瓷器生產技術的輸出地,「天下瓷都」世人讚譽。資料記載,1650年,法國人沙爾定正是在遊歷波斯時看到那裡盛行中國式地上釉描花瓷器和仿效景德鎮繪有龍鳳、麒麟圖樣的青花瓷後,受到啟發,回國便在法國里昂辦廠,開始燒瓷。里昂至今仍是法國著名的產瓷區之一。

王安維介紹,除商人、手工藝人外,傳教士是景德鎮打開海外市場、制瓷技術傳向海外的重要角色。其中,以法國傳教士昂特雷柯萊(漢名殷弘緒)最為「知名」——清代康熙年間,他一邊在景德鎮傳教,一邊則深入作坊、窯場了解當地制瓷工藝和陶瓷原料的配方情況。

「之後,他兩次寫信,將自己在景德鎮的陶瓷見聞,包括制瓷工藝甚至是高嶺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都寄往了法國教會。」王安維稱,正是昂特雷柯萊寫的兩封上萬字的信件,讓景德鎮制瓷技藝傳到了歐洲。據了解,這次技術的傳播對歐美硬質瓷的生產起了重要作用。

當然,技藝的傳播並不只是單箭頭的。以明清時期達到歷史最高峰的釉上彩裝飾為例,據了解,其中的「金粉」技藝,在清代,匠人會用筆把金粉描繪在瓷釉上,在特定高溫下烘烤後,還需用瑪瑙棒或稻穀來摩擦,使之發亮。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隨著液態金從國外傳入,景德鎮開始用金水描繪瓷器,製作出來的瓷器使用更方便、耗金量低,外觀也富麗堂皇。

聚集

F 景德鎮是全球陶瓷愛好者的精神家園

景德鎮瓷器不僅行銷全國,還曾隨著尼羅河桅檣如林的船舶銷往西亞、中非等廣大地區,鄭和龐大的艦隊、東印度公司巨大的商船也滿載著這些瓷器,叩開歐亞大陸市場大門,「瓷都」之名享譽世界,成為中國的世界名片。

陶瓷青年學者章晨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景德鎮的國際知名度,是在2018年一次國外的古董會所上。「當時是在布魯塞爾。有服務員問我來自哪裡,我很不自信,以為他們應該不知道中國景德鎮。可當我說出是景德鎮時,那人便說『啊,那是陶瓷的故鄉,我們這裡所有人都知道!』那一刻給我帶來很大震撼。」章晨說,正是通過這件事,令他深深地明白了景德鎮不僅僅是一座城市,在某種程度上,它還是中國以及陶瓷文化的代表。也正因如此,景德鎮也得以成為貫通中西文化的重要載體。

2015年,章晨成立了景德鎮市新青年湖田瓷社。經過多年發展,湖田瓷社已成為我省知名的陶瓷文化國際傳播交流平台,吸引了大量「景漂」和「洋景漂」集聚。在章晨看來,瓷器就是連接眾多陶瓷愛好者之間的橋樑紐帶,大家因瓷結緣。

2016年2月,他與來自德國奧芬巴赫設計學院克勞斯·海瑟教授因青花藝術結識。之後,克勞斯·海瑟教授便多次邀請他前往德國,向德國和歐洲的青年學生們講述中國陶瓷的故事。此前沒有陶瓷工坊的德國奧芬巴赫設計學院,特意拿出了一大筆經費建立了陶瓷工坊。來自澳大利亞的油畫藝術家雷大衛每年花8個月時間在景德鎮,研究油畫、中國國畫與景德鎮瓷器如何跨界創作。

他表示,他接觸到的大部分景漂都是基於對陶瓷的好奇、嚮往和熱愛來到景德鎮,之後被景德鎮不快不慢的生活節奏和濃郁的文化藝術氛圍打動,有的來景德鎮時間較久的洋景漂早就租了自己的工作室,將景德鎮當成自己的創業實現地甚至已經紮根,告別景漂的狀態。據官方數據,景德鎮2022年常住人口有大約162萬人,現在,「景漂」有6萬餘人,「洋景漂」5千餘人。

「對不遠萬里來到景德鎮工作、生活的景漂和洋景漂而言,景德鎮陶瓷是根植在他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和精神寄託。瓷器不僅是生存之道,也是很多人的夢想所在。」章晨表示。他還認為,陶瓷作為最早的全球化商品,承載著中西方的文明互鑒與文化共融,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連接每一個人心靈的橋樑,把陶瓷的故事說好就是在講好中國故事。

值班編輯:嚴佳成

值班審核:郭寧

值班編委:黃廉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746f096688426f5b3d65c0b02707f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