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30個培養孩子的細節

2022-08-11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人民日報:30個培養孩子的細節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人民日報:30個培養孩子的細節

來源|教育的世界

【守望君語】當孩子們感覺到自己被認可、信任,他們也會樂於維護自己的「名譽」,更加自覺地關注自己的言行,以求收穫更多的認可與表揚,慢慢的習慣成自然,這便是良性循環。

今天與大家分享人民日報公布的30個培養孩子的細節,希望對年輕的老師、父母們有所幫助。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期盼社會對自己尊重,是一個人天性的需要。」

不要因為孩子小,就忽視了他的自尊心。當孩子們感覺到自己被認可、信任,他們也會樂於維護自己的「名譽」,更加自覺地關注自己的言行,以求收穫更多的認可與表揚,慢慢的習慣成自然,這便是良性循環。

被譽為「中國現代兒童教育之父」的陳鶴琴先生,在「活教育」的教學原則中提出了兩個「凡是」: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去想。他認為,孩子們生來好動,這是天性,而且與他能力的發展有著密切關係。我們要給孩子機會用自己的手和腦去做去想,做事的能力就是越做越強的,就如蒙台梭利所說的:「我看到了,我就忘記了;我聽到了,我就記住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作為大人,有「有你等你這個空,十遍我都幹完了」的想法很正常,但請耐下心,多給孩子們一些時間。

綜藝節目《老師請回答》里,曾經有一期是探討青春期孩子迷戀手機的話題,過程中老師發現很多沉迷網絡的孩子本身並不是被遊戲所吸引,而是來自家庭的壓力太大,讓他們想逃離。是當家庭一旦出現問題,手機里的世界,都成了孩子的「避難所」。我們總想方設法地去改變這樣的孩子,其實最需要改變的是家長自己。

改變我們和孩子溝通的態度,改變我們陪伴孩子的方式,改變家庭的不和諧的氛圍,用愛填滿孩子內心的空虛。愛和陪伴給足了,孩子就會有你想像不到的變化。

「被需要」感,能夠幫助孩子們發現自己的存在價值,在分擔家務的同時,也更能明白責任的意義,在幫助大人的同時,體驗到「被需要」,從收穫價值感與自信心,培養孩子堅毅的性格。而且在共同勞動的過程中,也有利於培養孩子們的同理心。

電影《春潮》海報上有句話:「你和你父母的關係,決定你和世界的關係。小孩都不會抱怨自己的父母,哪怕是最糟糕的父母,他們只會接受被給予的一切而長大。」

過度保護與過分嚴厲,對於孩子們來說都是「不適宜的愛」。有人說,孩子的一生都在追尋價值感和歸屬感,而這份追尋的前提是獲得「尊重」和「自由」。對於家長來說,請努力做成長型父母,不斷提高表達力——表達愛的能力,提高共情力——不帶著自以為是,解讀孩子的行為和背後的動機,請用足夠的耐心以及無條件的愛理解孩子。飽含著愛的話語,效力是永遠的。

在我看來,3-6歲年齡段的孩子們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便是培養良好的習慣,相對於掌握什麼技能,優秀的意志品質、優良的習慣養成才是更關鍵的。所以父母和孩子們在一起,也要關注良好的公共守則的遵守,家庭規則的制定和管理等等。

白岩松曾說:「中國教育現狀最大的問題不是學校和社會,而是家長的再提升。」可惜的是,家長們的驕傲往往渾然天成,認為孩子一旦有問題,就是孩子的問題,自己不會有問題。今天跟大家分享這30個細節,希望我們共勉,願我們的孩子無論何時何地,想起父母時,都能發自肺腑地微笑,都能感受被愛,學會付出愛。

哈佛大學研究:傑出與平庸的差距緣何產生?——戰略式教養中父母的8種角色

教育行動研究的三個特徵:參與、改進、系統而公開

肖川:深度學習讓教師走向優秀

因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因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讓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71be6d72146317a5423008ee1615e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