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耽美文學感興趣怎麼辦?試試這樣去做

2023-11-17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孩子對耽美文學感興趣怎麼辦?試試這樣去做

對未成年的孩子而言,耽美文學是一個新鮮刺激的領域。男男之愛與傳統的男婚女嫁有著本質性的差別,加上社會對男同的非主流認定,會讓他們感覺這樣很「酷」。

早期,耽美文學只在小眾圈子裡傳播,隨著出圈作品越來越多,受眾市場不可避免地下沉,現在已經來到了未成年的孩子們身邊。很多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有耽美文學相關瀏覽記錄,或是購買了耽美文學相關的書籍,難免感到忐忑,仿佛天都塌了。但他們的激烈反應往往在孩子那裡得到了反效果,孩子們寧願叛逆到底,也不願意聽從他們的指揮,遠離這些「毒草」。

其實,很多時候是家長的過度反應惹了禍,原本情況是沒有那麼糟糕的。

雖然「耽美」是一個舶來詞彙,但它不少近義詞在中國古代歷史悠久,比如說斷袖。與傳統刻畫男女之愛的言情不同,耽美更容易營造出一種禁忌之戀的氛圍,正好踩中了青春期少年少女們的痛點

這個年紀的孩子剛剛走入青春期,對世界和自己的身體變化充滿了好奇,遇到被禁止的新奇事物,好奇心只會成倍增長。這時,切記不要去刺激他們,不要讓他們感到「這是被禁止的」,因為這會引起他們的叛逆心理,反而讓他們對耽美文學更加心心念念。

作為家長,應當意識到耽美文學雖然有不少優秀的作品,但這些作品對於未成年孩子來說弊大於利。他們三觀還沒有完全形成,此時接觸了大量耽美文學作品,很可能影響到他們未來的性取向和對自己的性別認知。

但隔絕孩子對外攝取信息的渠道並非良策,效果跟橫眉怒目打罵一通是差不多的。大家應該記得自己小時候的閱讀渠道有多廣,何況現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你堵得住這邊,堵不住那邊。

想解決這個問題,還是得先了解孩子的情況,再著手溝通處理。不妨照這3個步驟去做:

旁敲側擊

如果你自己也是亞文化愛好者,大可以利用愛好這個切入點製造機會,跟孩子來一場平等的促膝長談,用相對溫和的手段去感受一下孩子對這個方向的興致。切記,這個時候必須先放下偏見和焦慮,孩子比你想像的還要敏感,必須先給予安全感,才能從他嘴裡套出話來。

並不是所有對耽美感興趣的孩子都會走上同性戀或雙性戀的道路。很多時候,耽美文學對沒見過多少世面的孩子來說,就是一扇通往新奇刺激知識的大門。如果沒有長輩急匆匆前來阻撓,他們當中的很多人會是這扇門前的過客,覺得無聊就去其他地方找刺激。

如果孩子只是純粹的好奇,把耽美文學作品當作普通雜書來看,那就沒必要進一步介入。但如果孩子已經跑偏,對自己的性別認知出現比較嚴重的偏差,那就有必要進行下一步了。

幫孩子認識到文學作品和現實的差距

不少人會把作品和現實混淆,希臘神話中就記載了皮格馬利翁愛上牙雕少女像的故事。文學作品能承載的信息量遠超雕像,作者們經過千錘百鍊的描述能力更是引人入勝,三觀還沒完全成型、閱歷少得可憐的未成年孩子會陷進入很正常。

耽美作品雖然取材於現實,但它描繪出的世界和人物往往經過美化,跟現實中的同性戀者個體、整個群體是有差異的。

如果孩子迷戀耽美文學描繪出的主角、重要配角的風采,不妨在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從側面了解同性戀圈子是什麼樣的風氣。耽美文學以女性作者居多,美化程度堪比加了10級濾鏡,如果孩子在意識到同性戀圈子的烏煙瘴氣程度之後依然充滿嚮往,那才是真的棘手。

以理解的姿態當好引導者

耽美文學圈子有個不太好的現象,就是愛好者之間交流時,有可能出現在性向、擇偶這方面的慫恿(俗稱掰彎)。有時候,比較沒主見的成年人都有可能受到影響,未成年人就更不用說了。

這個時候,作為家長應當引導他們,讓他們等到擁有成熟的心智和三觀再去做選擇,而不是現在匆匆忙忙就定調。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買單,不要在自己還沒有能力支付代價的時候去做一些風險太大的選擇。

這個溝通的過程不能去指責他們,而應該表示理解他們的想法,避免勾起叛逆心理。

前幾年,耽美文學作品出圈的越來越多,受眾已經下沉到了小學範圍。一位朋友的女兒被鋪天蓋地的動畫、影視劇吸引,在沒有意識到這些衍生作品的原著小說是耽美文學作品的時候,就已經推開了這扇大門。

小孩子的好奇心比較強,他們對一樣東西感興趣的時候,就會下意識去尋找與它相關的類似產物。這位朋友平日對她管得比較寬,直到某次幫忙拿快遞迴家,無意間瞟了一眼快遞單上的書名,當即被嚇了一跳。此書名聲頗大,在成功出圈的耽美文學作品裡也算成績出挑的,家長也有所耳聞。突然發現孩子對這方面感興趣,他不禁心裡一突。

知道這事棘手,他沒有立刻去找孩子對質,而是裝成若無其事的樣子,私下跟妻子說明了狀況。他這麼謹慎是有原因的,前段時間,他們親戚家也有個孩子出現了類似狀況,那家的家長發現的時候仿佛天都塌了,在家裡當即一通大鬧,給那個孩子來了個三堂會審,把孩子氣得離家出走,一個多星期後才找回來。因此,他選擇先冷靜下來,想想該怎麼解決眼下的困境。

這對夫妻經過溝通,決定由平時經常跟女兒談心的母親主導這次交流。他們是八十年代末出生的,見識過街機遊戲、古惑仔電影等「毒草」被上一代家長圍追堵截的情景,不願把孩子越推越遠。

孩子起初有點緊張,但母親一直保持著平和的態度,給足了安全感,她也隨之慢慢卸下心防。原來,她在看完網上連載的這部小說之後,注意到了作者聲明「一部分內容只放在實體書當中」,出於好奇,就訂了一本,想看看多出來的內容。她對耽美文學作品僅僅出於好奇而去了解,感興趣,但還沒有到作品和現實不分的地步。

父母經過溝通之後,不由得鬆了一口氣。與此同時,他們設法讓孩子從側面了解同性戀圈子,給孩子補充了一下生理學知識,用事實破解了文學作品特有的濾鏡。沒過多久,孩子對這方面就失去了興趣,研究別的新奇事物去了。

碰上這種有可能影響到孩子未來的情況,最好不要大吵大鬧,更不要讓孩子感覺到這方面對自己未來可能產生的影響有多大。

青少年正處於叛逆心理最重的青春期,父母這時候恰好也進入了愛嘮叨的更年期。只有放假過度的擔心,以平常心去應對,才更容易走進孩子心裡,更好完成引導與交流。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4e095abc20f926f8447fb5f7cc3c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