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高寧:沒有終身職業,只有終身學習

2023-08-13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寧高寧:沒有終身職業,只有終身學習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教育是一首詩 音樂: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詩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沒有終身職業,只有終身學習

作者|寧高寧

《管子·權修》里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在今日快節奏和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企業需要不斷適應和抓住新技術、新市場、新趨勢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需要保持創新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企業家和團隊的終身學習能力變得尤為重要。

寧高寧:說文解「局」——這個字代表了怎樣的思維方式?怎樣的領導力方法?

終身學習的態度如何養成?——OECD 發布 2021 年度技能展望報告

黃金屋

能不斷讀點書看來是件挺要緊的事,不論你是幹什麼的。我覺得讀了些書的人眼神也平順些,祥和些。我們通常愛把讀書和學習放在一塊兒,我看也可以不這樣,因為學別人往往是件苦事,可讀書不是。

讀書其實是一種深度的安靜,人在安靜的地方待長了,心也會得到調養。我們見到的有大學問的人,年紀越大,越讓人覺得仁厚、舒服,我想那應該不是學來的,是書中的安靜薰陶出來的。

我們每個人翻開一本書,都會在其中找到自己的領地。一本《紅樓夢》,有人讀出了文學,有人讀出了哲學,也有人讀齣兒女情長。書是啥感覺,最終是讀書人讀出來的,不是作家寫出來的。所以讀書的樂趣不是學別人,而是感受自己。

對書的感受程度也是一個人不斷成長的過程。書內、書外是相通的,如果你回頭看一下自己的書架,你會笑自己為什麼以前還讀這本書,就像你今天感嘆自己頭上的白髮,讀書的感覺是與你一起成熟的。

沒有書外的閱歷和思考,你也不會有對書的認識和鑑別,更不會有讀到自己喜愛的書時忽然大悟的幸福,因為那時你在書外。只有書內、書外融為一體了,書中的話成了你的思考的延伸和生活的印證,書才成了你的知己。

這時你會面對書本發出會心的笑,你會覺得書讀不動了,因為它讓你聯想太多。這時你會覺得自己很笨,因為很複雜的事別人一句話說透了。這時你才覺得自己沒話說了,因為有水平的話別人已說完了。

兒時讀連環畫,是好奇心在看這個世界的一個角落,因為太大太遠的地方看不到,也看不懂。年輕時亂翻書,因為心氣高,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心智開始成熟的標誌是你突然喜歡上了某個作家,並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作家,你愛讀他的書是因為與他有了交流,認同了他看事情的態度。如果你跟蹤他的書,看他的生命,你可能已在反思自己思想形成的原因了。

有一天你可能喜歡看歷史的書,這時你對自己所處的年代有覺悟了。再有一天你可能會喜歡讀哲學的書,這時你想在紛雜中找規律,在下游找源頭了。這時你再回頭翻一下自己以前讀過的書,你才知道當時並沒有讀懂。

就像世間萬物是相通的一樣,書也是相通的,有經濟學家出詩集,有哲學家寫散文,也有物理學家講美學。讀書也是一樣的,如果你能在漫畫書中和哲學著作中看出一樣的道理來,就像你在孩子的笑和老人的笑中看出一樣的天真來,感覺一定是很妙的。

我時常覺得寫好書的人是很大方的人,他們把對生活的凝練和思考的煎熬無私地告訴了別人。我也覺得讀好書的人是聰明的人,人不可以長生,但生命可以藉助別人在讀書中得到擴展。

這種精神的擴展容量很大,要比物質的所有大很多。就像生活中的精彩不是每天都有一樣,書中的精彩也不是處處都有,一本書有幾個地方讓你覺得讀到心裡去了就夠了,這時你的生命不但經歷了自己,也經歷了別人,在自己與別人的比較思考中,你有了比自己摸索更多的感悟,這是很快樂的一件事。

像做別的事情一樣,讀書要能讀得進去,還要能讀得出來。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可這屋裡的真金子要自己去找到,還要自己能把它帶出來。

(2003年3月)

好學生

學生不是職業,所以學校里的好學生都是暫時的。在學校里做一個好學生並不是很難,許多人在學校里的某個階段或某個科目上都曾經是好學生,真正難的是好學生自我求知慾的保持。很多好學生在離開學校且不再被人稱為學生後,學習的慾望也隨之消退了,做一個不在學校的好學生要更難一些。

學校里的學習很具體,因為有考試、有分數,步入職場後的學習容易變得很空泛,有時學習一詞甚至變成了一種客氣。可現實中,學習這個詞很嚴峻、很殘酷,因為它在市場競爭中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勝負。

無論你在學校里是多好的學生,無論你有多高的學位,它僅僅是一個過程的開始,就像在一個大的商店裡只擺了一些空的貨架和標籤,真正的內容要靠你來充實,而且要不斷更換。

好學生不是強迫的,也不是利誘的,它幾乎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對大千世界的好奇和探究的本性帶來的,是生命特質的高層次體現,而事實是,這種特質在不同時期表現在不同人身上會有不同的形式。

好學生的特點是好奇,是有解決問題的思考,是不斷積累的進步,是吸取所有能解開困惑的知識並系統地加工它從而形成自己的認識。所以,做一個好學生是豐富人生的重要一環。

好學生是可以培養、可以激發的,就像人的其他潛能也是可以激發的一樣,好的組織就會培養、激發人的好學生潛能。但我們常說的學習型組織意義不僅在於此,而且還要把這種精神發展到組織的整體,發展成為有使命、有目標、有共同追求的充滿活力、創造性並能應對困難的組織行為。

人人愛學習理論只是學習型組織的初步形式,是學校式學習的簡單延續,企業中的好學生還會帶動整體組織的學習。

實踐是最好的課堂,可這個課堂僅屬於有學習精神的人,企業也是一所好的學校,可它也僅屬於有學習精神的人。充足的實踐機會的好處是可以讓參與者有最直接的體驗,壞處是沒有了學習的系統組織,學習和領悟變得沒有規律。要想在企業中做一個學習者,要求有更多的自覺和用心。

好學生不是一種謙虛,而是一種積極,是一種態度和習慣,是一種年輕甚至是童真式的求知,能從學校里走出來的好學生才真是好學生,能從書本里走出來的好學生才真是好學生,能在企業里做一個好學生才真是好學生。有句老話叫活到老學到老,看來好學生是一生的事。

(2007年10月)

在實踐中學習和印證

1、學以致用是學習的關鍵

學習這兩個字是伴隨我們一生的,中國人從小開始學,活到老學到老。有些人學了一輩子,讀完碩士讀博士,讀完博士讀博士後,然後又研究課題,最終沒有什麼成就,因為不會用!

而團隊學習、行動學習、組織學習、學習型組織、學習型政黨、學習型城市、學習型國家,同時還有標杆學習、案例學習、系統學習等,一直都在強調學習問題,實際上這是一種從灌輸性學習逐步走向相對主動學習的過程,但是想學習了還不夠,還要有學習方法。

哲學中認識論講的是學習的方法,這裡可以講精神也可以講思維的邏輯。說到認識,為什麼有些人思維邏輯比較強?為什麼有些人處理問題比較全面?為什麼有的人遇到實際情況時會比較多地利用獲取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實際上就是會學以致用。

學習絕對不僅僅是理論的豐富。大家可以去看彼得·聖吉著的《第五項修煉》,這本書里提到的學習型組織是這樣的:

這個組織很愛研究別人,這個組織很愛收集知識,這個組織自身主動地應對不斷變化的事件,吸收新的信息,通過自我的消化做出一個自我反應的系統。這才是一個學習型組織。

很多人對別人的事看得很清楚但說到自己的事就不行了。這就是只有學習沒有提升。

2、帶著問題去學習

有句話叫「我注六經」和「六經注我」。

「我注六經」就是說你可以儘量理解六經的本意,可以把所有的經典都讀完,哪本書,誰講的等你都知道,這可以稱作學問家、活字典;

「六經注我」就是當你每看到一個經典都會來論證自我的觀點。我們要帶著問題去學習,可以把自己的經歷、思考所自我形成的東西通過別人的觀點來印證,經過思維和這種品悟的過程,形成相對比較系統的自我看法。

學習最大的快樂是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後在別人身上找答案,特別是在你比較崇敬的人或者組織身上找到答案。「六經注我」的這種快樂會激發你更多地去學習。當然基礎是你自身要有一個系統的思考、思維的分析和自我建立起來的理論基礎。

所謂的「敢決策」「善決策」「心要狠」,一定是有你自身掌握的思維方法和你自身思考深度的基礎在裡面的,否則你一定很心虛。這樣的話,理論和實踐就慢慢結合起來了,這樣就使學習成為一種交流。

到別的企業或公司參觀考察,要帶著問題去,

對方公司不錯,那麼為什麼不錯?

對方怎麼走過來的?

為什麼這麼做?

我為什麼和對方不一樣?

其實這些就是不同。從這個角度來說有準備的學習,有自身觀點的學習,甚至可能是帶有爭論的學習,才能使我們有成績,使我們能夠逐步形成未來工作中的方法,一個學習型組織的方法,使團隊進步得更快。

(2010年10月)

企業管理者要具備不斷學習的能力

中糧開辦晨光班,得到了集團內外很多人的讚譽,但也讓我有點擔心,擔心大家覺得學了這個班就可以了,覺得這個班能提供解決所有問題的錦囊妙計。

在我看來,企業界裡幾乎沒有誰是因為上了某個班或某個學校而成為企業管理者,即便從通用電氣走出來的130多位世界500強CEO,我猜他們可能大部分也不是哈佛商學院畢業的。今天如果我們還期望著通過上某個班或某個學校來解決某個問題,可能就錯了,那樣我們這個班就成了一個包袱。

這個班只是給大家開啟了一個學習的起點,你能不能從後備幹部真正成長為一個一流的一線經理人,還需要有相當的歷練和具體的工作。

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說過所謂培訓班就像商店裡面擺著的空貨架,只是為你搭了一個結構,內容要自己填上,而且要不斷地填上。並不是你今天把「錦囊妙計」拿走了,問題就解決了,也不是你今天把這個課程學完了,學習就結束了,這個班最重要的主題就是賦予學員一個不斷學習、不斷理解、不斷探索的能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在沒有所謂外部計劃壓迫下仍可以主動學習、思考的人,才是一個真正能學習的人。我希望我們這個班,能夠讓學員變成一個真正肯學習、愛學習的人。

所謂學習,不是每天必須要做多少題,看多少書。走路的時候可以學習,跟小孩聊天可以學習,工作中可以學習。我希望我們的學習,是能夠懷著一顆謙卑和敬畏的心來看待世界,能夠把自己定位為一個謙卑、敬畏、充滿好奇、勇於探索的人。

只要你不斷地學習,豐富自己,就會不斷地得到外部新生事物的啟發。新的問題是挑戰,是機遇,也是一個讓自己心智更成熟的機會。我們要通過建立一套系統的方法,科學的方法,收集信息的方法,加工信息的方法,實踐和學習不斷重複的方法,把中糧變成一所真正的大學,讓大家在這個大學的試驗場中,不斷地實驗、反思和改進自己,這才是我們辦班的主題。

(2012年7月)

團隊魂

團隊一詞企業界用了很久了,言必稱團隊成了企業中的語言習慣,因為大家都知道企業中一個人或少數人難以干成什麼事,要成事大家又須是一體的。團隊的提法開始起到了凝聚大家的作用,可慢慢這個詞用多了,也不再深究它的含義,作用也就難再深入了,可見什麼概念都不能只停留在一般號召的層面。

企業間的市場競爭不激烈的時候,大家並沒有覺得團隊的重要。其實,「團隊」這個詞是市場競爭逼出來的,是一個生存的詞彙。

市場的力量很厲害,它不僅造就了我們周圍豐裕的商品,而且還在逼我們持續地改變我們的組織。團隊的概念和實質都是在市場競爭下組織不斷發展,不斷優化的結果。雖然它不像商品的充足與貧乏一樣那麼容易感受到,卻是左右物質現象的根源。

團隊的元素是個體,團隊的基礎是對個體特點的充分尊重和寬容,一個好的團隊中個體的差異和能動性也會得到發展空間,這樣才有了團隊的互補性和整體的豐富性。這樣的團隊才是一個有機體,有內在的活力和創造性。

團隊的整體與個體的關係可以是健康團隊的基礎,也可以成為破壞團隊的原因,因為任何組織中對個體都有基本的要求,對個體的自由都是有限制的。

世上萬物都是以類分的,屬於一個團隊就要屬於這個大類,否則就會遭到排斥。團隊成員中有相對一致的對自己人生的定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方式。努力完成團隊的共同目標是團隊可以建立的基礎,也是團隊的靈魂。

團隊也應在基礎上不斷優化、調整它的成員。影響團隊健康發展的表面因素很多,如職務、待遇、性格等,但除開表面的原因,團隊的核心首先應該是精神的、文化的。

團隊中成員的作用是不同的,責任也不是平分的,就像一支球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這樣才有了團隊的和諧美妙之處。講團隊給人的第一印象好像是講團結,這很重要,但是不夠。市場競爭中要求團隊是不斷進化完善的。在這個過程中,團隊的核心很重要。

核心的價值觀、核心的組織是團隊得以保持穩定和維持生命力的基礎,沒有這個穩定的核心就沒有團隊吸納別人、包容別人、調整自身並同化別人的能力。這個核心的基礎在企業中應該有很強的放射力和滲透力,這是企業組織中的骨架。一個企業在某個時段上有很好的發展,一定有這樣一個好的組織骨架。

團隊像人一樣,應不斷進步成長,是一個有機生命體。團隊進步的基本條件是能持續地學習、反思、溝通,有自我批評的承受力和能力,團隊中有不斷找出自身不足的文化,這是團隊成熟和自信的表現。

能學習、會反思的團隊表現了對大目標的深刻理解和執著,也表現了對實現目標過程的堅韌,特別是有對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應對能力和奮鬥精神。在這樣的團隊中,溝通的速度快,成本低,信任多,抱怨少,團隊成員中想到的、說到的、聽到的、做到的有高度地統一。

團隊往往在內外環境的變化中受到磨鍊,也受到考驗。好的團隊和它的成員能經受住角色和職務的變化,以及評價標準公平與否的壓力。這時個體的、短期的利益可能與團隊的大目標有了暫時的背離,這時一般地講團隊精神就顯得蒼白了,這時就要看這個隊伍是否真的有深入人心的團隊的靈魂了。

(2012年6月)

來源|泰普洛領導力讀書會、守望新教育。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實驗?

中國教育報:「新教育實驗」給教師帶來了什麼?——給教師有跡可循的成長路徑,讓教師的成長清晰可見!

如何營造書香校園?——沒有書香充溢的校園,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

程介明:從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創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的「長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繼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4368cf4828c7c6ff010b45d84b668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