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京城青少年校園健康教育論壇成功舉辦

2023-12-06   京城教育圈

原標題:首屆京城青少年校園健康教育論壇成功舉辦

課間十分鐘到底應該怎樣讓孩子度過?北京中小學都有哪些妙招兒?12月4日,首屆京城青少年校園健康教育論壇在豐臺區外國語學校舉辦。來自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北京市教育學會科技體育教育專委會、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朝陽區教委、海淀區教育學會、豐臺區教委和豐臺區體育局以及十餘所北京知名中小學的專家、校長和一線老師們圍繞破解「課間圈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進行深入交流研討。

本次論壇由北京市教育學會科技體育教育專委會和「京城教育圈」聯合主辦,豐臺區外國語學校承辦,主題為「破解『課間圈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論壇由北京市教育學會科技體育教育專委會副秘書長袁偉主持。豐臺區教委主任、區督導室主任楊曉輝在致辭中表示,讓孩子們擁有更多時間享受課間活動的樂土,是每一個學校都應當積極探索的目標,學校應當不斷發揮育人實效,讓課間真正變成陪伴學生們日常生活的第二課堂。同時也期待著各學校能夠結合各自具體實踐,不斷為豐臺區乃至北京市的各學校提供課間活動寶貴經驗。

北京市教育學會科技體育教育專委會理事長閆順林在致辭中表示,探討課間活動,一切為了青少年健康成長是學校教育教學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點。他用「探究深層成因,突破認知偏差」「重新理解體育,野蠻少年體魄」「牢固自主理念,堅強長效機制」為今後學校開展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路徑與方向,引發了與會專家們的強烈認同。

豐臺區外國語學校校長劉忠毅以「健康第一 做有品質的學校」為題,介紹了該校課間時長改革細節。據了解,在「健康第一、安全為首」的原則下,該校學生在每次運動前都會進行充分熱身,為自己的體育運動安全保駕護航;積極領銜課間改革,每個課間都由10分鐘調整為15分鐘;孩子們每天都有8次陽光活動時間,在戶外的活動時間超過2小時;學校還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體藝興趣課程,每個班級每兩周必須學會一項新玩法。「通過陽光活動,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提高了,眼睛有光了,臉紅潤了,學習也更優秀了。」

豐臺區外國語學校年級主任陳奕源在發言中分享了該校年級安全管理和活動組織方面的經驗。據介紹,該校學生不僅會參加跑步、球類等傳統運動,還會在課間進行羊角球接力賽、跳繩、踢毽子、扔沙包、踩高蹺、獨輪車、跳鞍馬等各種特色活動,孩子們既愛玩也會玩,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隨後,在資深教育媒體人、「京城教育圈」主編羅德宏主持下,會議現場圍繞著「『課間十分鐘』現象的原因及破解途徑」、「學校體育活動有效開展的策略與途徑」、「破解『課間10分鐘』問題,當前的管理理念和機制需要哪些改進」三個議題展開了三組圓桌論壇。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學校長陳昌林、北京宏志中學校長蔡雷、西城區京華實驗學校校長李雪梅、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朝陽學校黨總支書記李泉、北京醫科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田國英先後分享了對於課間十分鐘的見解,並介紹了各自學校在學生課間、課後活動領域進行的探索實踐以及取得的效果,尤其是在校園小空間開展體育活動的豐富創意引發與會者連連點贊。

陳經綸中學體育科組長何偉介紹了學校領導高度重視下,陳經綸學校體育教育取得的豐碩成果。陳經綸中學崇實分校德育副校長張建軍分享了學校開展課間時長改革的過程及取得的成效;佟麟閣學校小學部執行校長肖彥清則介紹了今年學校開展課間時長改革和課間活動開展的經驗。海淀區航天圖強小學副校長王東梅和海淀區五一未來實驗小學李欣主任介紹了學校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開展形式和體育德育融合的生動經驗。

豐臺區衛生健康管理中心徐文峰主任、豐臺區教委基教二科王沁艷老師和海淀區教育學會副會長但林堂在發言中表示,校長與老師要始終把學生健康放在第一位,立足教育本質,找准學校中的薄弱環節並制定相應措施,同時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從而使學校的「課間十分鐘」煥發生機。

小課間蘊含大智慧。專家、校長和一線教師的精彩見解和各校富有創新的做法,帶給與會者極其深刻的印象,也為破解「課間圈養」難題提供有效而鮮活的經驗,現場不時傳來熱烈的掌聲。

圓桌論壇結束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黨委常委、副秘書長張華偉在總結致辭中指出,學校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理念指引下,一定要為學生提供維護身心健康的課間活動,要從關注「大課間」向關注「小課間」轉變。閆順林理事長向為本次圓桌論壇貢獻智慧、提供「北京探索」經驗的校長和專家們表示感謝,同時希望青少年健康教育研討可以在未來不斷延續,為學生的成長不斷匯聚教育力量。羅德宏主編在發言中表示,今天大家合力「破圈」,需特別關注體育的價值和教育「留白」意義,建議學校不斷拓寬教育邊界,努力構建新型「教育統一戰線」;教育傳播者需努力發現教育價值,助力形成良性互動和正向引導。

論壇結束後,由北京市教育學會科技體育教育專委會和「京城教育圈」共同倡議設立的「京城青少年校園健康教育協作體」正式成立,未來將為促進京城青少年健康成長增進校際、區間交流,更好服務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