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爆發初期,動靜搞得很大,叛軍勢如破竹,二十幾天就掃蕩一千多里,席捲整個河北、攻克半個河南、拿下洛陽、鋒指長安,如同吞象的巨獸。
不過安祿山的胃口再大,也不過一條長蟲而已,隨著戰線的拉長,其攻勢猶如強弩之末,吞進去的美味成了阻塞腸道的塊壘。比如,潼關天險遲遲無法攻克,再比如,河北大地義旗高舉。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前腳剛離開河北,顏真卿、顏杲卿兄弟就分別在平原、常山舉義,並且帶動了周邊六郡的響應。
面對困局,安祿山氣得將狗頭軍師高尚叫過來一頓臭罵:你特麼一個勁攛掇我謀反,還說是萬全之策,這會兒前有攔路虎,後有群狼咬屁股,萬全之策在哪兒?滾,老子不想見你了!
為了「護腚」,安祿山只好分兵,讓蔡希德率兵一萬去攻打常山。想想仍覺得不放心,又令史思明從幽州出發,率三萬兵馬攻打饒陽。
顏杲卿周邊沒有友軍,僅堅持了八天就被蔡希德攻破,而饒陽則得到河間和景城兩郡的增援,一直死扛著史思明。
河北諸郡的雜牌軍,跟安祿山的燕軍相比,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差了幾個檔次,饒陽被攻克只是時間的問題。
就在危急時刻,井陘關那邊傳來好消息——唐軍來了!
嘉山大捷,唐軍斷了安祿山的歸途
天寶十五載(756年)2月,李光弼率5000朔方軍從井陘關進入河北,收復常山郡的戰鬥打響。
李光弼剛進入土門,當地8000團練兵就擒獲叛將史思義來投。這就叫人心向背,原本兵微將寡的李光弼瞬間就有了1.3萬人馬,而且史思義在李光弼的感召下,供出了燕軍的所有軍事部署。
根據情報,蔡希德此時率領主力,正在配合史思明攻打饒陽,於是李光弼迅速圍攻兵力空虛的真定。
真定是圍堵井陘關的據點,遠比饒陽重要得多,史思明和蔡希德被迫捨棄饒陽,轉而救援真定。
可惜燕軍的行動晚了,李光弼圍魏救趙,不光救了饒陽,還拿下了真定,又提前布下伏兵,擊敗了燕軍。蔡希德慘敗,哭著跑到洛陽找奶喝了,而史思明則逃到九門閉關自守。
李光弼追至九門,雙方對峙了四十多天。史思明試圖截斷唐軍的糧草,派兵突襲石邑,卻遭到阻擊,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
五月,郭子儀率軍增援來了,燕軍的兵力優勢沒了。
兩位大佬齊上陣,一個史思明不夠看的,很快九門被攻陷,史思明吃到他來河北的第二次敗仗。好在這一次他做足了失敗的準備,損失並不大,燕軍又龜縮於博陵。
利用這個空檔,郭子儀和李光弼趁機拿下趙郡,然後又揮兵北上,將史思明圍困在博陵。
雙方兵力大體相等,這種情況下圍困是不會有結果的。於是郭子儀心生一計,下令大軍回撤常山郡。
史思明果然上當了,你露出屁股我就咬,追!於是燕軍數萬大軍緊追不捨。
郭子儀不緊不慢,以500名弓箭手斷後,你追我就射,你不追我就挑逗你,惹得史思明抓耳撓腮,失去了理智,一腳踩進了陷阱。
三天後燕軍追到沙河,累得呼哧帶喘,還沒倒過來氣,郭子儀突然回兵迎頭痛擊,史思明第三次挨揍。
按理來說史思明算得上安祿山帳下第一悍將了,在李光弼和郭子儀面前就像小學生似的,頻繁露出開襠褲。
得知史思明老是吃敗仗,安祿山也有點坐不住了,他下令牛庭介率一萬騎兵從幽州前去增援,又讓喝足了奶的蔡希德率三萬步騎,從洛陽出發北上增援。
這一下,燕軍的總兵力達到了五萬,幾乎是唐軍的一倍,其中還包括一萬同羅、曳落河精騎。
面對劣勢,老郭沒有慌張,他說:「彼恃加兵,必易我;易我,心不固,戰則克矣。」
這也是戰勝敵人的優勢?真有點想不通,但事實上老郭還真說對了,史思明得到增援,泄光了的氣又暴漲,脹得胸腔要爆炸:干,往死里干!
這一次郭子儀將戰場預設在了恆陽東邊的嘉山,唐軍乘燕軍未到,搶先修築工事,里三層外三層,深溝壁壘。
史思明、蔡希德、牛庭介大軍抵達後,老郭祭出「無賴戰術」,燕軍挑戰,唐軍就閉門不出;燕軍休息,唐軍就敲鑼打鼓搞得燕軍以為決戰開始了;鬧騰一天,半夜唐軍又派出小股部隊偷襲。
總之,唐軍就是不玩真的,用少數兵力攪得燕軍全軍不寧。
這一折騰就是好幾天,燕軍全都累成了烏雞眼,對唐軍的挑釁也疲了。敲吧,鬧吧,翻了天老子也要睡覺。
於是某一天,燕軍被刀架在脖子上了才知道這回是真的。可憐的史思明短短三個月內第四次吃到敗仗,而且敗得很慘,被一舉斬首四萬,他披頭散髮,光著腳狼狽逃回博陵。
郭子儀大勝後,一邊乘勢包圍了博陵,一邊抬眼北望:下一步掏鳥窩!
靈武回援,郭子儀「掏鳥窩」計劃流產
郭子儀上任之初,就曾經向唐玄宗提出了自己的平叛方略——避實就虛,直搗虎穴。
安祿山從幽州跨越河北,再從洛陽、陝州直抵潼關,形成一條兩千里的漫長攻擊線,在地圖上看,就像一條長蟲。其蛇頭所攻擊的目標是長安,而它的命門卻在尾部的幽州。
郭子儀一眼看穿了安祿山的虛弱,他的策略就是固守潼關,用長安釣住蛇頭,然後從河北直搗幽州,端了叛軍的巢穴。
郭子儀的這一招夠狠、夠味!
首先,幽州是叛軍的根據地,將士們的家屬全在那裡,一旦丟失將軍心大動。
其次,叛軍的糧草輜重,錢糧補給也主要出自幽州,「龍興之地」淪陷無異於信仰的崩塌。
其三,叛軍中有大量的契丹、奚族、同羅等少數民族士兵,端了幽州就相當於斷了他們的歸途。
其四,幽州遇襲,蛇頭還不能全力救援,否則一定會被唐軍出關追著打,很容易被前後夾擊。
隨著郭子儀、李光弼的連戰連捷,河北的形式一片大好,十七個郡共推顏真卿為帶頭大哥,共舉反燕大旗。
就在郭子儀、李光弼磨刀霍霍之際,卻突然接到聖旨:停止軍事行動,全軍火速到靈武報道。
原來,唐玄宗昏聵,不聽郭子儀的建議,非要逼哥舒翰出關作戰,導致大唐最精銳的二十萬大軍灰飛煙滅。
潼關丟了,長安也丟了,唐玄宗被迫跑到蜀地採風去了。而唐肅宗半路開小差,跑到靈武擅自登基稱帝,並將老爸強行升級為太上皇。
換誰當皇帝是老李家的私事,不應該影響平叛大業嘛,唐肅宗為何無端終止了郭子儀的戰略計劃呢?
唐肅宗也有苦衷,當初他與唐玄宗在馬嵬驛分道揚鑣後,之所以選擇去靈武,理由其實就一個,那地方屬於朔方軍,而朔方軍則是當時實力最強的一支武裝,有足夠的能力保護他。
唐朝十大節度使,實力最強的當屬范陽、河西、隴右、朔方和河東五大節度使,不過范陽、河東成了叛軍,河西、隴右的主力基本報銷在了潼關,唯獨朔方軍受損最小。
郭子儀就任節度使後,又收編了靜邊軍,因此朔方軍成了大唐最強,也是唯一的台柱子。
郭子儀去河北征戰期間,心眼活絡的朔方節度留後杜鴻漸給唐肅宗寫了一封信,拚命表忠心,把唐肅宗「誆」到了靈武。果然,杜鴻漸這一手給自己換來一個宰相頭銜。
不過,皇帝的安全固然重要,但平定叛亂才能保證這份安全的長久性,唐肅宗拎不清其中的輕重嗎?
那你就太小看唐肅宗了,他讓郭子儀、李光弼放棄河北,自然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這個原因就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政治帳優先于軍事帳。在唐肅宗的帳本里,長安和洛陽的政治意義要遠大於幽州的軍事價值。
因此,唐軍的戰略調整為以「收復兩京」為首要目標。
這一點,我已經在李泌的「彭原對策」里分析過,不再贅述,下面我想談一個問題,李泌的「彭原對策」與郭子儀的「掏鳥窩」是一回事嗎?
差之毫厘,郭子儀與李泌的策略謬以千里
表面上看,李泌的主張跟郭子儀異曲同工,只是他的策略更詳細,更具可操作性,但核心思想也是「掏鳥窩」。
英雄所見略同?不,我不認為是這樣,雖然「彭原對策」的名氣要遠大於郭子儀的「掏鳥窩」,但要是要論可行性,「彭原對策」很難實現。
您是不是覺得很奇怪,既然二人的方案都是打幽州,何來李泌的難實現?難道郭子儀的就容易實現嗎?二人的方案差別究竟在哪裡?
郭子儀的策略有一個前提條件,即用長安為誘餌,將燕軍主力拖死在潼關,如此,唐軍進攻幽州時就沒有壓力。即便燕軍從洛陽分出部分援軍,河北戰場也足夠消化叛軍的增援。
因此,郭子儀「掏鳥窩」時,燕軍的幽州是空虛的、孤立的。
李泌提出「彭原對策」時情況已經發生了巨變,潼關和長安都丟了,燕軍戰線雖長,但唐軍沒辦法牽制住他們。也可以說,唐軍需要在某一點投入重兵才能牽制住燕軍。
那不是被反牽制了嘛,總兵力有限,唐軍在某一點投入重兵,進攻幽州的兵力就必然薄弱。
另外,郭子儀、李光弼撤軍後,河北又全都落入叛軍手中,人家全線是暢通的,雖說戰線長了一些,但總歸是能調動的。除非唐軍有足夠的實力,在燕軍增援到達前拿下幽州。
這個難度顯然太大,需要尋找千載難逢的機遇。因此我認為,郭子儀的「掏鳥窩」可行,李泌的「彭原對策」基本不可行。
如果唐玄宗不強逼哥舒翰出潼關,哪怕再拖一個月,當安祿山得知自己的老巢被郭子儀百般蹂躪時,他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