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客有風險,唐德宗因為飯局沒安排明白,被「客人」逼得四處流浪,差點搞亡了大唐帝國。這件事就是著名的「涇原兵變」,亦稱「朱泚之亂」。
這事聽起來很離奇,但卻真的就發生了,它稍微有點複雜,但如果您能聽我講完這段故事,就能對中唐的歷史瞭然於心了。
故事發生在大唐建中四年(783年),繼河北藩鎮之後,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也反叛了,即位四年的唐德宗決定以強烈手段削藩。
他採用了「以藩制藩」的手段,讓藩鎮之間互相殘殺,朝廷坐收漁翁之利。這個策略看似很高明,事實上,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確實也幫朝廷幹掉了梁崇義。
不過李希烈也不傻:「俺替你幹活有啥好處沒?」唐德宗雙手直擺:「都是為了大唐帝國,談好處格局太低了吧?」
李希烈火了,我TM白流汗啦?你不給老子自己搶!於是梁崇義這把火才滅掉,李希烈又反了,並且與河北的朱滔、田悅、王武俊、李納一起,搞起了「五國相王」。
唐德宗派去對付李希烈的軍隊不給力,連戰連敗,無奈之下他決定動用殺手鐧——涇原軍。於是,本故事的第一個(群)主人公出場了——5000涇原軍將士。
招待不慎,引發涇原軍叛亂
涇原軍的前身是駐紮於西域的安西軍和北庭軍,「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們在大唐第一猛將李嗣業的率領下回援關中。這支部隊轉戰河南、河北、河東、關中、朔方,立下不朽功勳,後來以涇州、原州為大本營,稱「涇原軍」。
涇原軍戰鬥力雖強,但卻像個流浪兒,四處奔波,待遇遠不如朔方軍、河東軍等傳統軍鎮,久而久之,這支隊伍也變得很「暴力」,動不動就搞兵變,火藥桶似的。
在節度使的率領下,涇原軍抵達長安,第一天接受皇帝的檢閱,第二天就準備奔赴戰場。
按照慣例,臨行前皇帝要賜酒食。那天中午,將士們終於等到「御食」了,結果一看如同豬食一般粗糲的食物。
士兵們怒了:「昨天本該有賞賜,卻一個銅錢都沒看到,馬上就要為國捐軀了,就讓我們吃這玩意兒?朝廷太不拿我們當人了,皇宮裡有大盈庫、瓊林庫,咱自己去取!」
唉,這位皇帝太摳門,因為捨不得「撒米」,先後惹翻了王武俊、朱滔和李希烈,這會兒居然吝嗇一頓飯,把請來的「客人」惹毛了。
唐德宗得到消息大吃一驚,趕緊讓人帶著絲絹前去勞軍。可惜遲了,涇原軍將士們太生猛,嘁哩喀嚓就攻陷了長安,並直奔皇宮而來。
禁軍呢?神策軍不是很牛叉嗎?呵呵,不好意思,那時候的神策軍比較渣,兵源大多是市井無賴,或者富家子弟吃空餉。唐德宗徵召他們時,只來了400人。
唐德宗嚇得屁滾尿流,倉惶逃往奉天(陝西乾縣),成了繼唐玄宗、唐代宗之後又一位流亡皇帝。
「涇原兵變」本來是一場無組織、無預謀的偶發性事件,處理的難度不算大,然而,隨著第二個主人公的出場,形勢急劇惡化,演變成了有組織的反叛。此人就是朱泚(cī),時任太尉。
幸運大獎,朱泚被推上皇位
朱泚年輕有為,30歲就當上了幽州節度使。他曾經打破河北藩鎮節度使不入朝、不聽調遣的規矩,主動派兵幫唐朝「防秋」,還抱病入朝覲見皇帝,被世人視為「忠貞」的形象代表人。
然而,朱泚入朝後發現回不去幽州了,原來他的弟弟朱滔擺了他一道,趁他入朝之際奪了他的兵權。
唐德宗為了安撫朱泚,曾經任命他為涇原節度使、中書令,高官厚祿都給了。不久朱滔與田悅等人一起反叛,並給朱泚寫了一封信,想跟他搞「聯營」。
這封信落在了唐德宗手中,麻煩了。雖然唐德宗表示不相信,但還是剝奪了朱泚的兵權,將他提升為高高在上的「菩薩」——太尉。從此朱泚就閒居宅邸,當起了「寓公」。
「涇原兵變」時,他正要出城追趕唐德宗,卻被兵哥哥們逮了正著。
怎麼回事呢?原來涇原軍節度使鎮不住場子,決定請前任領導朱泚出山主持大局。就這樣,朱泚像是中了彩票一樣,陡然暴富。
在一群不得志的官員們的慫恿下,朱泚的野心膨脹了。長安城在手,皇宮在手,簡直是老天賜給的福分啊,不當皇帝豈不是辜負了天意?
於是朱泚粉墨登場,登基稱帝了,建國號「大秦」,並率兵討伐流亡的唐德宗。
一頓飯引發的災難蔓延了,堂堂大唐帝國的皇帝被「客人」鳩占鵲巢,眼看就要被人家請回長安「做客」了,這世道變化太快啦。
危難之際,本故事的第三個主角出場了,此人一亮相電閃雷鳴,一轉身昏天黑地,他就是朔方節度使李懷光。
連遭厄運,李懷光臨陣倒戈
「涇原兵變」爆發時,李懷光正在河北對付朱滔、田悅、王武俊、李納。得知皇帝遇險後,他趕緊趕回關中勤王。
朔方軍有多牛叉您比我懂,它可是郭爺爺一手打造的鐵軍。如今節度使雖然換了好幾任,軍鎮範圍也被一削再削,但依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李懷光抵達奉天時,唐德宗幾乎快成叫飯花子了。城內早就斷糧,皇帝只能吃野菜;城外,朱泚的進攻震得地動山搖。唐軍餓著肚皮苦苦支撐,眼看就要淪陷了。
隨著朔方軍的到來,戰局立馬逆轉,朱泚連吃敗仗,只好轉身逃回長安,唐德宗獲救了。
大喜,大喜啊!大喜嗎?呵呵,大悲馬上就來,因為李懷光緊跟著也反了!
李懷光其實不是漢人,而是靺鞨族人,東北那嘎噠的。他早年跟在郭爺爺身後打醬油,愣是一步步熬成了朔方軍老大。
此時大唐的軍頭們都缺少郭子儀的「忠純」,李懷光也是,他覺得自己立了戰功,調門大,有資格對朝政吼幾嗓子:天下為何搞成這樣?不都是皇帝聽信奸臣嘛,盧杞就是奸臣,得殺!
盧杞得到消息嚇得一哆嗦:靠,皇帝如今這麼倚重這貨,真要讓他見到皇帝,我還能活嗎?於是盧杞找到唐德宗:「趕緊讓李懷光乘勝追擊,不能因為召見耽誤戰機,再說了,見面您不得賞倆錢啊。」
唐德宗一聽:有道理,傳旨李懷光,召見就免了,快去追擊朱泚。
李懷光早就牛皮吹大了,就等著在皇帝面前耀武耀威,幹掉盧杞一黨呢,結果受此羞辱,丟盡了臉面。
惡從膽邊生的李懷光乾脆將軍隊駐紮在長安周邊「蘑菇」,還公然與朱泚勾勾搭搭。唐德宗這才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數次派人安撫,而李懷光居然殺了朝廷使者,又吞併了兩支唐軍,公開反叛了。
唐德宗從頭涼到腳,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他被迫從奉天一口氣跑到漢中,如果不是大臣阻攔,他差點學曾祖唐玄宗,溜到蜀地「享樂」去了。
大唐命懸一線,這時候第四個主角出現了,正是他憑藉一己之力拯救了大唐帝國,他就是李晟。
天降神人,李晟挽狂瀾於既倒
李晟跟李懷光一樣,奉命在河北平叛,也跟李懷光一樣,得到消息後匆匆趕來勤王。
他此時只是神策軍的一個行營節度使,一點也不顯眼,部眾也不多。最初李晟按唐德宗的指示,接受李懷光的統一指揮,但李晟很「雞賊」,他發現李懷光有異心,於是找了個藉口將部隊拉走了,因此沒被吞併。
就是靠這支僅存的碩果,李晟小心翼翼地跟李懷光、朱泚周旋,並逐漸做大。
李晟何德何能,為何能翻盤呢?原來朱泚與李懷光翻臉了。早先朱泚很誠懇,答應將來與李懷光平分天下,結果李懷光公開叛唐後,朱泚將承諾扔進垃圾堆了。
李懷光再遭羞辱,一怒之下不玩了,帶著朔方軍一路劫掠,跑到河東圈地為王,將朱泚孤零零地扔給了李晟。
與此同時,李懷光和朱泚的內部也出了問題,一批不願意反叛的將士們紛紛逃跑,主動加入到李晟的旗下。此消彼長,李晟一時聲威大震。
沒有了李懷光的掣肘,李晟猛攻長安。朱泚終於不敵,被迫棄城出逃,結果在涇州被部下幹掉了。
朱泚的滅亡,代表著大唐終於復活了,唐德宗又回到闊別15個月的長安。
又過了一年多,李懷光步朱泚後塵,也被部下割下頭顱獻給了朝廷。至此,由「涇原兵變」引發的「朱泚之亂」和「李懷光叛亂」被徹底平息。
這場由一頓飯引起的大唐亡國之亂,看似很偶然,其實它暴露了自安史之亂以來,武將集團與朝廷之間矛盾的激化趨勢。
朝廷是隋唐以來豪門貴族集團的天下,而藩鎮則是地方寒族勢力的圈子。二者的矛盾不可調和,它們長達一百多年的拉鋸戰,最終摧毀了大唐帝國,也將中國的歷史帶進了一個平民士族階級的社會。
「涇原兵變」就是這場漫長戰役中,最具代表性的「傑作」,從這個角度講,這頓飯的歷史價值太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