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杉中國又放了一個大招

2022-08-15     投中網

原標題:紅杉中國又放了一個大招

紅杉中國,又放大招了。

今日,紅杉中國下場做起了培訓,宣布推出「YUÈ——紅杉中國創業加速器」,定位為「創業者的第一課」,目標是提高早期創業成功率,踏實基業長青第一步,先劃重點:

服務對象:天使輪到A輪的中國創業者(包括海外華人);

服務內容:紅杉獨家研發的體系化創業課程和資源服務;

導師陣容:沈南鵬領銜的紅杉中國合伙人、紅杉美國/歐洲、印度/東南亞等合伙人,以及數位百億美金市值CEO。

紅杉中國此次培訓項目落地有幾個看點:

1. 揭開一個事實,投後前置。之所以說是事實,是因為它早就在發生了,對很多投資機構來說,搶到項目之前先幹活兒已經是常態,而紅杉此舉等於是卷出了新高度;

2. 誠意足。之所以說誠意足,主要是成本高,這一點可能會有人不服氣,包括市面上已經有很多大型VC投後團隊在做事。但投後團隊所提供的,幾乎全部是功能性服務:招聘、品牌、法務、財務、融資。而紅杉此次是合伙人們親自落場,這就不是簡單的財務成本了;

3. 挑戰大。承接上一條,動用deal team來服務,除了財務成本,時間和決策更是成本,意味著從整個投資鏈條和打法上,沉沒成本變高了,也就是說,紅杉這一招可謂是希望「大力出奇蹟」;

4. 競爭性強。紅杉出手向來有標誌性意味,比如很多賽道,在紅杉下場之後競爭格局會變化。此次「投後前置」也一樣,會引起投前階段更強的競爭,這一點想必紅杉也清楚,所以必須畢其功於一役,一次做到極致;

5. 結構創新。前面說了,看似簡單的投後前置,潛藏著投資策略的變化線索,事實上,創投市場在被諸多因素驅動著,比如,買賣方勢能轉換,募資難,產業轉換,web3,所以你也看到紅杉這家全球基金也在不斷做內部創新,包括去年的長青基金,而此次投後前置,也是很重要的結構創新之一。

危機時刻最能檢驗組織成色,目前市場依然未有很明確出現走出低谷的信號,所有人都在擔憂未來的不確定性,但紅杉中國已經著眼於下一個繁榮周期,而且直接從投後卷到投前,卷到創業加速器,卷到創業培訓。

紅杉中國合伙人,同時是YUÈ項目負責人之一的郭山汕在報名宣講中提到,紅杉此前已經在印度/東南亞市場推出了創業加速營Surge,至今已經做到第7期;在美國和歐洲市場,也推出過類似的項目——Arc,針對美國和歐洲的種子期公司,剛剛完成第二期報名。YUÈ和這兩個項目一脈相承。

過去一段時間,我觀察到的幾個行業趨勢:所有的VC都在強調服務;全球投資者都將階段儘可能前移;經歷過去年的狂熱和今年的驟冷後,更加冷靜和謹慎;但在所謂確定性高的頭部項目上,加磅則更為堅決。

先說服務,對VC/PE來說這個詞大體代表投後服務,投中網此前曾在《一級市場,做好投後有多難》一文中介紹,投後管理已經成為投資機構越來越重視的一個環節,大基金的常見方式是碼人頭、精細化,幾十上百人的投後團隊,十幾個方向的服務內容;

至於中小機構,不管是合伙人帶著小團隊親自下場,身兼數職投前投後一體化,還是只寫個PPT做做樣子,總之也要向創業者和LP強調自己的投後能力,有投資人甚至用「像24小時的保姆那樣伺候創業者」,形容投後工作的事無巨細和瑣碎。

所以有機構強調財務,更多的機構則打出產業標籤,紅杉中國的定義則是服務。郭山汕把「YUÈ」的推出定義為紅杉中國的一次「內部創業」,從capital investor(資金導向的投資人)轉型為service partner(服務導向的合伙人),而投後前置顯然是路徑之一。

至於為什麼在當下選擇投前服務?這背後反映的是頭部機構在經歷多個歷史周期下積累的豐富經驗。

紅杉作為創投界的常青樹,正如郭山汕在宣講中談到的:在過去的50年里,紅杉往往會選擇在所謂的「周期低谷」加大早期投資,核心原因也非常簡單——艱難時刻創造勇者。這個時候的創業者往往有更強的動力,對自己選擇的方向有更強的信心,對產品和技術有極度熱愛。這個時候,小公司也更容易吸引到以前很難吸引的人才,而且也更容易獲得客戶,因為這個時候客戶更願意嘗試新的產品和技術去大幅降本增效。

或許這也說明了在2018年出現較大不確定性的時候,紅杉中國推出了種子基金。4年來,紅杉種子的管理規模已經突破了100億人民幣,投資領域覆蓋科技、消費、醫療健康三大版塊,細分領域更是近20個,四年來投資了超過300家種子期企業,更是投出了思靈、藍湖、Opay、太極圖形等不少明星企業。

不過今時環境不同往日,全球二級市場表現不佳,部分行業更是一二級倒掛明顯,機構對於後期越來越謹慎,有的VC甚至粗暴地定了一個規則,「只投前兩輪」,尤其是當你發現老虎基金、Coatue這些大塊頭都要搶種子期項目的時候,紅杉中國想繼續領跑,就必須拿出點不一樣的絕招。

前幾天在投中一場閉門會上,有一位頭部基金合伙人訴說了一段經歷,他的一位校友是科技領域知名技術專家,此前終於決定創業,令他喜出望外,幫忙註冊公司、對接資源等,忙前忙後大半年,等到要打錢的時候,這位創業者突然表示要「看看形勢」,等大勢定了再下場,讓他感到沮喪。

故事讓我意外在於,頭部投資人為了拿到熟人的項目,也親自下場做起了投前細碎的苦差事;其次就是所謂未來的「不確定性」了,雖然所有人對此已經有所認識,但真正影響到科技創業的情緒,更動搖了創投行業的基石。

因此當前投資形勢可能比想像中更嚴峻,不止是投募環節都更加謹慎,就連創業者也戰戰兢兢、瞻前顧後,所以紅杉中國「YUÈ」來的正是時候,創業者正需要頂級投資人給鼓鼓勁兒,而這次沈南鵬率領合伙人們親自下場,可以確認紅杉中國是經過深思熟慮,認真地評估了時機。

頭部機構除了業績和規模,更大的意義在於其「行業領導力」,我在此做個預判,明年會有不少早期機構被紅杉中國「帶節奏」。

然後是上來就把創業的標準拉到最高。「YUÈ」雖然不對創業者所處行業做任何限制,但在宣講中,郭山汕介紹了紅杉種子在過去重點投資的部分行業和創始人背景:

行業:新型儲能、合成生物、元宇宙、新消費、EV產業鏈、碳中和、基礎軟體、機器人/自動化、創新醫療技術、Web3.0等;

創始人背景:連續創業者、網際網路高管、銷售冠軍、首席科學家、海歸創業、產業老兵、全博士團隊、紅杉前同事。

創業者提交報名後,還要經歷多輪面試,一方面在目前嚴峻的環境下,也算是對創業者的一種保護,另外更重要的是篩選出絕對優質的創業者,以提高投資成功幾率,早期終歸還是投人。

此外,目前國內的創投生態里,投資機構對A、B輪及以後階段的創業企業,投後服務支持比較多,簡單一些的包括人力、市場,複雜一些的甚至還包括供應鏈改造,但A輪以前提供成體系支持的寥寥,而這一階段又是失敗率最高的,如果在公司初期設計和打造上,就得到投資機構成體系的基礎知識和能力培訓,成功率再上一個台階。

最後就是社會價值。貝殼創始人左暉有個觀點我很認同,所有的平台型企業最終都要受到社會價值的拷問:除了商業價值,你還能為這個社會帶來什麼?

紅杉中國在國內創投中的角色不言而喻,我不能確定當前一定是「低谷」,但在所有人都在擔憂不確定性的情況下,「YUÈ」將投後服務進一步前置,一定會激勵更多有勇氣、有能力和有信心改變世界的人投身創業,而技術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總體財富的增加不正有賴這些人嗎?(文/張楠,來源/投中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133178ed2ff4c71ca3f0dd2eb437e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