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上線就火出圈,他又一次殺瘋全球

2023-11-19     獨立魚電影

原標題:剛上線就火出圈,他又一次殺瘋全球

最近,大家都在聊一部期待已久的新片。

導演大衛·芬奇,一出手就是影迷圈地震。

從早年的《七宗罪》《搏擊俱樂部》,到後來的《社交網絡》《消失的愛人》,以及與網飛合作的《紙牌屋》《愛死機》。

隨便一部拿出來,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

大神再現江湖,主演自然得是頂級配置。

除了大家熟悉的「古一法師」蒂爾達·斯文頓

更有「法鯊」麥可·法斯賓德時隔4年再度出山。

再度全裸出鏡,向觀眾展現新鮮的肉體。

不愧是好萊塢第一男菩薩。

如此豪華的陣容,還是芬奇最拿手的驚悚片,這誰能錯過?

影片剛上線,就空降了全球88個地區的網飛觀看人次榜冠軍

上線當天,魚叔第一時間刷完。

沒想到心情居然有些百感交集。

你問為什麼?

那,直接開盤——

《殺手》

The Killer

《殺手》這個項目,早在2007年就已經定下。

按照芬奇原本的計劃,是想邀請布拉德·皮特擔任主角。

沒想到,人家拒絕邀約

這次終於等到法鯊同意接拍此片。

實際上,法鯊前幾年暫時告別了影壇,成了一名賽車手。

幾年之間,征戰了法拉利挑戰賽、勒芒系列賽等多個頂級職業賽事。

甚至一度拿到亞軍獎盃,登上了領獎台。

這部新片的拍攝,也是根據他的比賽時間調整日程,才得以完成。

能夠打動法鯊重回影壇,不僅僅是因為芬奇本人的極大號召力。

這個角色,顯然也有著很獨特的魅力。

片中,「法鯊」飾演了一個經驗豐富、冷酷無情的職業殺手。

此前,他沒有一次失手。

在他看來,成功的原因在於自己總是準備周全,並嚴格按照計劃行事。

過程中,絕不摻雜任何情感,絕不隨機應變。

而且極度自律、理性,時刻保持警惕。

然而,前面逼格拉得有多滿,最後翻車就有多離譜。

時機一到,只見他擺好架勢,調整好狀態,瞄準目標,開火——

嚓,居然失手了。

驚動目標,此地不宜久留。

他迅速打包行李,妥當善後,一路潛逃離開。

沒想到,等他回到藏身處時,卻發現家中被人入侵了。

獨自在家的女友受到牽連,受重傷入院。

身為殺手,怎能容忍此番屈辱。

於是,他決定將威脅自己的人,通通一網打盡。

不僅是為了復仇,更要徹底斬斷對方找到自己的線索。

眾所周知,風格化的視聽語言是大衛·芬奇最鮮明的標籤。

他非常善於通過凌厲的剪輯和極強的氛圍感,來完成敘事的表達。

冷峻而曖昧的黃藍色調,始終是他鐘愛。

另外,拍攝MV的經驗,也讓他十分痴迷於音樂與聲效的運用。

這部片中,就大量使用了英國著名樂隊The Smiths的歌曲,作為殺手執行任務的專屬配樂。

例如,魚叔最喜歡的一段,也是殺手開始瞄準備射擊的情節。

當鏡頭以旁觀視角對準殺手時,畫面陰沉冷靜。

伴隨著精闢的心理獨白,一個殺人如麻的狠角色躍然呈現在觀眾面前。

很快,鏡頭一切,畫面變成殺手的主觀視角。

聽著他耳中的音樂,看著他所看到的場景。

此後,兩種視角來回跳轉,配樂一會兒是背景音,一會兒又是場景聲。

事態的緊張感,不斷推向頂峰。

更巧妙的是,如果回頭再看,芬奇早已在這時,就給後續失敗埋下了伏筆。

本該以刺殺目標為主,殺手卻總是有意無意地關注到對方身材曼妙的女伴。

此時被慾望驅使的分心,直接導致後續的失焦。

看似不起眼的細節,正是芬奇對心理敏銳的拿捏。

殺手電影,向來深受大眾的喜愛。

尤其是近些年隨著《疾速追殺》的出圈,引發了暴力美學的重新定義。

不過,到了芬奇這裡,他並沒有打算打造成一部純粹的殺戮爽片。

魚叔觀看的過程中,反而是對這個神秘的行業有了一點莫名的「共鳴」感。

這並不是一個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殺神。

而仿佛是一個遠離社交、高度內卷的「打工人」

正如豆瓣網友評論所說——

只有大衛·芬奇能把一個殺手拍出打工社畜的感覺

殺手極度理性。

對自己有著清晰的認識,不是天才,也並非多麼傑出。

獲得成功,必須依靠自己的計劃,勤懇,以及執行力。

工作要完全按照計劃行事,中途絕不輕易改變策略,不能有一絲馬虎和差錯。

他有一道自己的準則,並且在每次執行任務時,都要默念一遍。

這段相同的話,在全片中反覆出現了五遍。

聽得我都快魔怔了。

做好預先準備,不要臨時應變

不相信任何人,絕不讓出優勢

只做分內之事

絕不能有同情心,同情心是弱點

弱點就是漏洞

每走一步,都要問問自己

我可以從中得到什麼

他的自律,也到了近乎變態的程度。

打發時間的手段,也是做一套有助工作的瑜伽。

行任務期間,絕對不多睡一分鐘。

這一細節,也在片中被反覆呈現。

放在普通工作環境,這簡直堪稱「內卷之王」

說實話,整個觀影過程中,魚叔不止一次懷疑殺手是否真的能遵循原則。

比如,根據線索找到計程車小哥。

對方告知他自己知道的一切,並希望殺手能夠放過自己。

又或者,他在面對「古一法師」飾演的另一名殺手時。

對方不斷用言語刺激他,拆解他的職業信仰,希望他能就此心軟。

每次都是魚叔同情了,被說服了。

結果,下一秒,立馬血濺三尺。

殺手不留一絲生機。

極致反差之下,殺手被職業異化的精神面貌表現得淋漓盡致。

然而,有意思的是——

如此一個高度理性、極致自律的「變態打工人」,還是會有工作失誤的時候。

過五關斬六將,殺手終於來到僱主面前。

當他問出兩人是否有過節時,對方不知所措地表示——

我應該知道你是誰嗎?

簡單的一個問題,卻正中打工人的內心。

刀劍舔血這麼多年,真正的甲方資本根本不知道他是何人。

不單單是殺手身份,連作為人的價值,都在這一刻消失不見。

這,又何嘗不是我們這些打工人的寫照呢?

《殺手》上線之後,其實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電影在大眾里的口碑,只能算是一般。

但在影評人眼中,卻有著不錯的好評。

爛番茄的新鮮度和爆米花指數的差別,正體現了這一點。

整體而言,魚叔還是蠻喜歡這部電影的。

它很獨特,也很有新鮮感。

最重要的是,引發我很多的思考。

我不止一次說過,大衛·芬奇是個狠人。

除了擅長在電影中揭露人性陰暗面之外。

他更狠的點在於,不斷反思現代人的精神異化和信仰危機

比如,《社交網絡》看似講述了一個網際網路巨頭的創業故事。

但內核,卻是在探討當代社會下,人們對於親密關係的渴求與恐懼。

以此質問,人際社交中的真實與虛偽,到底如何分辨。

又比如,《消失的愛人》表面上說了一個離奇的懸疑故事。

但實際上,是在挖掘婚姻世界裡難以辨清、細思極恐的暗黑與矛盾。

同時,也潛藏著公眾人物在輿論裹挾下的異化。

這部新片《殺手》看似講了一個離我們普通生活較遠的殺手犯罪故事。

但芬奇依然在片中延續了這種深刻的現代性思考。

魚叔在片中多次感受到一種隱喻——

身處高度網絡化的時代,我們的隱私和社交該如何達到平衡?

片中,殺手為了隱匿在人群中,頭戴漁夫帽和大墨鏡,假裝普通遊客。

出行使用的交通工具,是隨處可見的共享電動車。

維持體力的食物,也是最普通的麥當勞「窮鬼套餐」。

在人人都爭相彰顯獨特的時代,他卻選擇褪去個人特徵,來保證安全感。

恍惚之間,魚叔覺得這種操作好像有些熟悉?

拋開身份不談,邏輯其實和社交媒體上的「momo」們有些類似。

使用系統默認的暱稱和頭像,隱藏起真實身份。

平均化的操作,讓他們在社交媒體上有了一份輕鬆的安全感。

在網際網路無孔不入的當下社會,保護個人隱私變得越來越難。

日益發達的高科技,看似在方方面面便利我們的生活。

但實際上,安全問題漏洞百出。

片中展現了殺手各種輕鬆破解高科技安全產品。

高端的電子鎖,亞馬遜隨處可以買到破解鑰匙。

安保滴水不漏的高級公寓,外賣員完全出入自由。

網絡技術帶來的安全感,和我們想像中的完美無瑕相差甚遠

更難防備的,其實是人類本能中的窺視欲。

哪怕是殺手這般心無旁騖的人,在監視過程中也會偷窺他人的生活。

而殺手自己,同樣難以滅絕安全的隱患。

他不斷更換「馬甲」,一通電話換一個手機。

近乎完美的偽裝,仍然難逃其他殺手的追捕。

只要被人盯上,哪怕樹林中的小屋都別想逃得過。

而唯一能確保自己安全的,就是殺光與自己有關的所有人脈。

讓自己徹底斷絕了社會關聯。

正如大衛·芬奇自己評價《殺手》時所說的那樣——

我們會問自己:能不能讓觀眾跟隨著一個反社會者的旅程?這個人物可能沒有太多的情感起伏,以給觀眾帶來一種強烈的主觀體驗,但仍然能讓他們被吸引,而不是感到厭惡?我認為這能很好地詮釋我們的創作準則。我曾拍過一些曲折離奇的電影,也許很多觀眾等著看這些東西。但沃克和我這次不想製造迷宮。我們想做一支箭:朝著一個方向筆直飛去,然後射中目標。

我們會問自己:能不能讓觀眾跟隨著一個反社會者的旅程?這個人物可能沒有太多的情感起伏,以給觀眾帶來一種強烈的主觀體驗,但仍然能讓他們被吸引,而不是感到厭惡?我認為這能很好地詮釋我們的創作準則。我曾拍過一些曲折離奇的電影,也許很多觀眾等著看這些東西。但沃克和我這次不想製造迷宮。我們想做一支箭:朝著一個方向筆直飛去,然後射中目標。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傾聽這樣一個反社會殺手的內心獨白時,似乎也聽到了自己內心的某種「反叛」之聲。

在這個愈發內卷的高度信息化社會,每個人是否都有過那麼一點想逃離網絡、遠離社交的渴望?

在這個聲音越來越嘈雜的輿論化時代,是否也有人曾希望在自我特徵隱藏的同時,也能重構自己的個人價值?

跟隨著芬奇射出的這一支心靈之箭。

我在看完片之後,也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0f79b327ac467e4161d340cffb606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