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男童被父親虐待讓人心疼:有多少父母,把孩子當情緒宣洩口

2022-08-23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三歲男童被父親虐待讓人心疼:有多少父母,把孩子當情緒宣洩口

閒暇刷視頻,吃驚地看到一則「三歲男童遭父親虐待,竟然親手拔掉孩子的指甲,簡直變態禽獸不如。」的記實錄,心被深深震撼了:天下竟有如此父母!

這名男子因為妻子出走,帶孩子出來尋找妻子,因為尋找不順,他在路上酗酒、打罵小孩。

在一家商店附近,他帶著小孩坐在路邊,自己使勁灌酒。小孩在身邊哭,他的左右手均有指甲被掰掉,血跡明顯。

這名男子轉身又去掰小孩的指甲,小孩疼得大哭。小孩不過三歲左右,俗話說十指連心,這個男子簡直變態!

附近的群眾上前制止,男子還揮拳打向小孩和群眾。群眾合力搶下小孩,並報了警。警察帶走了男子,小孩被送往醫院治療。

這名男子因傷害幼兒被拘留,孩子由福利院臨時救助。

熱心的志願者積極尋找小孩的母親,因為小孩的父親有暴力傾向,不適合對小孩行使監護權。幸好最後的結局是找到小孩母親,至此,大家的心才安定下來。

其實,小孩的母親所以出走,也是因為小孩的父親有酗酒和暴力行為。而母親的出走,更刺激小孩的父親,於是他喪失理智,瘋一樣虐待小孩。

有人說: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當理性盡失,人也就成了魔鬼。

曾經在視頻上看過實錄:一對夫妻吵架,吵到失控時,男人竟然抱起孩子,咂向椅子,一次、兩次…男人完全忘了自己手上抱起咂下的是一條生命,是自己的親生孩子。此刻的男人只有對妻子滿滿的恨,而被自己虐待的孩子,身上流著妻子的血,是妻子的所愛,是妻子在乎的。虐待孩子,成了男人對妻子恨得發泄…

那名掰孩子指甲的男子,何曾不知道掰開指甲鑽心的痛,但他偏偏借著酒勁做出惡行,發泄自己對妻子的恨!

這世上,有多少無辜的孩子,成了父母情緒的出口,成了恨的發泄對象。

去年被法院以虐待罪和故意傷害罪判刑的一對夫妻,在超生女兒之後,將女兒送到爺爺奶奶家,五歲才將她接回身邊,而後幾年稱女兒不聽話,對其進行「教育」,其「教育」手段極其惡劣!

他們用水果刀割、用鐵衣架打、用包裝繩反綁雙手把她吊在衣柜上不讓她睡覺,還不給她吃飯、隨意腳踢手毆,後因鈍性暴力致顱腦損傷死亡。

父母如此對待孩子,已完全不是教育,而是父母在發泄不滿、發泄情緒。

點開百度,輸入「虐待兒童」,一個個案例令人觸目驚心,有文字、有視頻,可以說鐵證如山。真該感謝現代科技的發達,才使一些醜惡行徑躲無可躲。然而現實中,又有多少兒童成了父母的情緒出口,承受了不該承受的痛苦,卻無人知曉,甚至父母還渾然不覺。

曾經在下班的路上,遇見一位母親在狠命毆打一名八歲左右的兒童,孩子顫抖著身子也顫抖著聲音哭喊:「媽媽別打我,我改,我改…」但母親不為所動,依然對孩子手打腳踢。我上前制止,母親竟然對我嘶吼:「你走開,我的孩子自己教,跟你沒關係!」她壓根不懂,當她對孩子的教育已變成暴力、變成虐待時,那還真不是她自己的事。

現實生活中對孩子實施暴力和虐待的父母,大致有四種心理原因。

一是夫妻關係不良,他們把對對方的怨恨發泄到共同的孩子身上。這樣的心理往往暴力程度更大,頻次更多,手段更惡劣,更趨於虐待。

二是父母自身素質低下,又存在較大生存壓力,他們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出氣筒」。這樣的例子在生活層次偏低的家庭中較為常見。

三是原生家庭的「前心理」延伸。這類父母小時候也受過家庭暴力,乃至被虐待過,他們長大之後,因為「潛意識」和「棒子教育」思想作祟,不知不覺由受害者變成「施暴者」。

四是存在錯誤觀念,以為孩子是自己生的,可以隨意「處置」。這些家長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無視孩子的主權意識,任由自己的興致和情緒對待孩子。隨口罵,隨手打已成常態。

知乎上有一個關於「虐待兒童心理」的問題,回答乾脆明了。1,自己心理有疾病。2,自己童年受到傷害。3,壓力太大欺負弱者。4,不會教育孩子。

有不少夫妻關係不好的人其實心理不大健康,而很多童年受到傷害的人大都心理有創傷、有陰影,心理健康也或多或少存在問題。

學會正視自己,並積極尋求幫助,才可能避開可能的悲劇。

當夫妻關係惡化,自己的心情也隨之惡化,出路無非是放開。如果確實無法包容對方,那麼分手就是對自己、對孩子的最好負責。

任何一樁婚姻的破裂,都不是一個人的問題,縱然完全是對方的錯,起碼自己識人方面也有問題,所以放下怨恨,開始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好選擇。

當自己不再為過去糾結,自然就不會有太多的情緒,也不會把情緒傾瀉給孩子,把孩子當成自己發泄情緒的出口。

縱然一時調整不過來,那麼在情緒來襲時,也要儘量避開孩子,在自己的脾氣上來時,給自己幾十秒的時間,默念安靜。

如果負面情緒自己還無法排解,那麼要主動向好友,甚至專業人士求助。只有自己情緒安定,孩子才能順利成長。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在良好的家庭里,永遠不會有暴力的情形,這就是最正確的家庭教育道路。」

生活繁雜,人生不易,不管生活壓力多大,孩子犯下的錯誤都不該與壓力掛鉤,父母的職責是養育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

當父母不是順其自然的事情,有人稱之為人生最大的事業,如果沒有足夠的重視,也許不經意間會任由自己的負面情緒毀了孩子。

「如何當父母」需要學習,而且是主動、有意識地學習。

身為父母,要懂得家庭暴力是違法的,對自己生自己養的孩子也如此;要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知道如何傾聽孩子的情緒和需求,用同理心去教育孩子、感化孩子,引導孩子。只要對孩子有足夠的尊重和愛,孩子自然不會成為自己情緒的出口。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0613a87840383f36e1ebf0fd2292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