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吃對廣東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
樂玩君也不例外,每到一個新地方旅行,總要去嘗嘗當地的特色美食,增加旅途的經歷。
這次來到重慶巫山縣,第一站就是到巫山博物館裡看看這裡的巫文化、碼頭文化、江河文化和移民文化;
其中導遊小姐姐為我們講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特別帶我們出土文物"皰廚俑",原來早在二千多年前,東漢時期的巫山人,就已經學會製作烤魚。
據史考證並推測:巫山先民們烤魚,起源於6000年前的大溪文化。
在巫山大溪遺址,發現了大規模的魚葬,並出土了大量火燒砂石板,
人們推測,石板烤魚可能是巫山烤魚的雛形。
同時,在母系氏族的環境下,女性因為繁殖後代成為社會主體而倍受尊重,魚因為產卵多,繁殖能力強而受到崇拜,這便是魚葬的宗教起源。
所以,那個時代開始,魚被巫山人當作美食,也當作崇拜。
在博物館裡面看到「舞」字,古代字,從形狀看,左右各有拿著一條魚在跳舞,導遊說這是早期巫師作法時,都是手提魚來起舞的,很有意思吧。
到漢代,巫山地區又出現了"皰廚俑"和青銅烤架,人們相信烤魚的技術己經很成熟。
很多裝飾器件,如魚紋磚大量出土,更讓人驚喜地是,從巫山出土了疑似泡菜罈子的一些器皿,巫山烤魚的酸辣風味在西漢成形。
巫山烤魚的獨特來源食材。
長江魚自古味美肉鮮,巫山的花椒在唐代已經很有名。
有詩 《巫山高》
"古祠近月蟾宮寒,椒花墜紅濕雲問…所描繪的正是花椒,巫山楊柳坪」七姊妹"辣椒在古籍中也早有記載。
由於歷史上,巫山依託長江的碼頭文化和移民文化,客來客往,讓巫山烤魚吸眾家之長,『求同存異。
來巫山吃烤魚,魚肉鮮嫩入味,香辣過癮
烤魚是來巫山旅遊不品嘗的十大美食之一,從巫山博物館出來後,肚就開始叫了,就品嘗巫山美食吧。
當地人吃烤魚,主要有麻辣烤魚、泡椒烤魚、蒜香烤魚等幾種口味,我們點了一條麻辣烤魚和蒜香烤魚。
麻辣烤魚非常入味,口感辛辣,但不霸道;
蒜香烤魚特別適合不能吃辣的廣東人,它是用蒜頭做輔料的,這樣處理後的魚肉鮮嫩可口,並且丁點腥味都沒有,也是樂玩君吃過的烤魚中,目前為止,最好吃的啦。
好吃的烤魚,魚肉為外酥內嫩,並且鮮嫩多汁,讓人回味無窮。
巫山烤魚這道美食,以其獨特風味著稱於世,流傳2000多年仍經久不衰,現在已經成為了巫山地標性美食,也是巫山飲食文化的名片之一。
品嘗完烤魚,當地人還會向烤爐裡面加入金針菇,臘腸、半肥瘦豬肉、粉絲卷等食料,借著美味的烤魚汁繼續烹制。
巫山必嘗的美食:
一、洋芋
巫山獨特的地理環境,使這裡的高山士豆,肉質細膩,香糯緊實。
用豬肉渣來炒洋芋最好,加些蔥蒜提香,開胃好食。
二、炒臘肉
巫山人為保存豬肉,千年進化出類似火腿的製作工藝。將鮮豬肉抹鹽,花椒,千辣椒一起腌制半月以上,再用柏樹枝及橘子皮熏製成顏色紅亮的臘肉。既可長期保存又鮮香無比,是當地的一大士特產。
臘肉的陳韻,姜的鮮香,蒜苗的清香。三者炒在一鍋內,形成土味十足的一道巫山美食。
滷水拼盤
臘肉炒花菜
鍋鍋頭
餐廳的環境不錯,像三峽之光情景夜遊只是步行距離。
對於到巫山旅遊的人來說,長江邊吃完烤魚後,再步行到碼頭上船看一江兩岸燈光秀,會感覺非常有新意。
其次是餐廳的環境也挺棒的,包廂外面正對著三峽遊輪碼頭,可以看到停泊在江面上的大遊輪,還有遠處的巫峽,燈水通明的巫山新城,景觀來說都是很好的。
餐廳裝修用了一些魚文化元素,竹子編織成魚外形的掛燈,還有捕魚籠外形的吊燈,都為餐廳環境加分不少。
我是樂玩君,關注我,帶你看不一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