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認知症共生:畢竟,他們是我們忘不了的人

2022-08-25     Lens

原標題:與認知症共生:畢竟,他們是我們忘不了的人

《愛在記憶消逝前》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群體也日趨龐大。截止到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群中有1507萬認知症患者。60歲及以上群體的輕度認知障礙 (MIC)患病率為15.54%,約有3788萬例。2030年我國認知症老人預計將達到2220萬,2050年將達到2898萬。

認知症不是—種具體疾病,而是一種因疾病導致的認知功能損害症狀,包括阿爾茲海默症、血管性認知症等。他們容易走失、不知道如何洗漱、認不得家人,甚至是性格暴戾、大小便失禁、臥床不起,他們的家庭在照護負擔和經濟壓力的雙重打擊下深陷絕望之中。

但是,認知功能障礙對社會和家庭造成的負擔還沒有引起社會普遍關注,關於認知功能相關知識的普及也遠遠不足。

「我覺得她還沒有到

只能等待死亡的程度」

覃婆婆坐在輪椅上,剛服下中午的阿爾茲海默藥。

帶有抑制精神活躍功能的藥丸在她體內緩慢釋放。外婆面對窗外,沒有人知道她在想什麼,或許在回憶,或許只是發獃。「她就是坐在那,什麼也千不了。可能一兩個小時,甚至一下午就這樣過去了。」外孫覃河說。

《桃姐》

2018年,覃河一家發現外婆時不時出現臆想和妄想,不久就被醫院告知,外婆有老年痴呆的初步症狀。疾病對生活的侵入從緩慢轉變為迅速,剛確診時外婆還能到菜場買菜、下地行走、交流,近一年卻只能坐在輪椅上或者臥床。她逐漸不認識兒女,不會因為外孫來家裡探望而開心。由於情緒不穩定,輾轉幾個養老院都被告知「不適合居住」,她最後被接回家中,受保姆24小時照護。每天的生活只剩下吃飯、服藥和睡覺。

《桃姐》

覃河常常在想,如果有專業的護理和康復指導,外婆的病症是不是不會到現在的地步?他說:「父母輩覺得,』老人躺在床上就讓她躺著吧』。

但如果是我來照顧外婆,我覺得她還沒有到只能等待死亡的程度,她還可以進行其他的活動。」

「她不記得我,

但她記得我給她的感覺。」

申女士還在物色下一位保姆人選。突然,她敏銳地捕捉到母親的異樣媽媽又一次拉在褲子上了。迅速且熟練地,申女士幫著媽媽換掉尿不濕。從2013年確診認知障礙開始,九年病程讓母親從失智進入失能。

作為家中獨女,申女士選擇放棄了香港的工作機會,回到廣東中山幫助父親照護。但是照顧病人的日常起居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輔助如廁、洗浴、按摩……

《桃姐》

2014年,母親走失,整整一天一夜,最後在一輛旅遊大巴被警察發現並找回。此後,他們開始帶母親參加每周一次的小組康復活動,治療師組織認知症老人做填字組句等。但由於反饋太慢且幾乎見不到效果,申女士放棄了。

除了生活上的各種不便,申女士多年來一直有一個困惑——患病之後,最親最愛的人都不認識,記憶也無法留存,生命還有什麼意義?

「直到一個月前我才轉變過來。老人雖然不再記得和你經歷的事情,但她會記住這個人給自己的感受。就像我陪著我媽,雖然她不記得我在陪著她,不記得我給她按摩、洗澡,不記得我是她女兒。但是我跟她在一起,她有安全感,她很開心。」申女士就這樣陪伴著母親,就像小時候母親陪伴著自己。

「這其實就夠了,我珍惜和她相處的時光。

「我一看可憐,

我回去安慰他,互相安慰。」

因為照顧患有認知症的老伴兒,來自西安的孫阿姨自己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症。

孫阿姨的老伴兒原本是退休返聘的幹部,老兩口相互扶持的晚年生活,本來可以非常平靜,直到有一天,老伴兒的一個異常舉動引起了孫阿姨的注意:刷完了碗,老伴兒不把碗放回櫥櫃,卻把碗放進了冰箱裡。去醫院檢查後,醫生確定了她的猜想:孫阿姨的老伴兒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病。

孫阿姨自然而然地擔負起了照護的義務。老伴分不清廚房和顧所,她就一遍又一遍反覆提醒;不能獨自出行,她就時刻陪伴左右。獨自照顧老伴兒已經不易,出行、報銷等瑣事的困難,也讓她覺得壓力重重。

有好幾年,孫阿姨無法在沒有藥物幫助的夜晚睡著。恐懼,對老伴兒病情惡化的恐懼,對自己失去照顧老伴兒能力的恐懼,對未來種種不確定性的恐懼,時常會占據她的腦海,使她夜夜不得安眠。

但老伴兒的病有時又讓她感到心疼:「有兩三次,我大無奈了,我就說你要這樣的,我說我走,他就眼淚巴查的,就說我就是不去,怎麼怎麼的,我一看可憐,我回去安慰他,互相安慰。」

《記住》

《忘不了的人》

由於社會缺乏對認知症的了解、篩查不及時、相關信息科普不足、研發成本高昂等等各項因素的阻礙,認知症給患者和家屬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今年5月起,在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的指導下,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騰訊研究院、SSV 銀髮實驗室、騰訊互娛社會價值研究中心共同發起了對認知症老人與家庭的研究。

最近,騰訊研究院發布了《忘不了的人》報告。報告採用線上問卷和深度訪談的方法,通過24組家庭紀實故事,6 組人物特寫,100 多個未曾公開的調研數據,講述我國認知症家庭面臨的種種問題,並通過對數十位專家的訪談,整理出目前社會在面對認知症的各項挑戰,並提出相關建議。

我國對認知症的基層篩查準確率很低,長期缺失本土篩查的「金標準」。大部分認知症老人,從家屬發覺異常到確診,通常也都會經歷一個相對漫長的認知空白期(1到3年)。

很多認知症老人,出於愛、尊嚴或者現實的困難,不願給子女添麻煩,生活亟需全方位的守護,但是目前我國的社區專業服務還未成型,缺乏本土專業的學科化團隊,所以很多老人不得不重新返回居家照顧,給家屬和家庭帶來了長期的生活和心理挑戰。

家屬在失望和擔憂中經常焦頭爛額,會忘記最需要關心的是真實、具體的老人,而不是病症。照護者需要更多科學、正向的心理疏導,在「接納、共存」的平和心境中積極生活。

患者和家屬都要學習與認知症共生。對於認知症,最好的良藥,就是親人陪伴。認知症患者需要的不多,家人的一個擁抱與熟悉的環境,就很足夠。

畢竟,他們是我們忘不了的人。

編輯:曉萌 運營:yu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051a5c5ba38ca64c8cccc8079b160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