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富二代一心修仙,找到勞山道士拜師學藝,卻被妻子無情嘲笑

2020-06-28   也可自話

原標題:清朝富二代一心修仙,找到勞山道士拜師學藝,卻被妻子無情嘲笑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是一種信仰,是古人在鬼神崇拜的基礎上,以黃老哲學為理論基礎,承襲戰國時代的神仙方術,演化而來的道教信仰,古代帝王和士人大多信道,認為用道教仙術煉製而成的丹藥,服用後可以長生不老,因此,道與神仙、法術緊密相連,民間傳說故事中,也有許多求道成仙的故事。

《聊齋志異》中的《勞山道士》,就講了一個富家子弟王生,上山求仙學道的故事,《勞山道士》非常短小精鍊,雖不足千字,卻充滿了諷刺戲謔,在藝術性和思想性上,都是整部《聊齋志異》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之一。

王生求道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

邑就是縣城,說縣城裡有個王生,在家行七,是個故家子。什麼叫故家子呢,就是家中時代為官,或世代富貴的子弟,用現在話來說,就是富二代甚至富N代蒲松齡年輕的時候就給當時一些富貴家庭做過家庭教師,比較著名的如畢家,和許多朝廷大員聯有姻親,蒲松齡曾在他們家呆了30餘年,蒲松齡在這些大富人家前後幾十年的教師生涯,自然見過了許許多多的故家子,這篇充滿諷刺的短文,也許就是為某些不爭氣的故家子而寫的。

王生從小仰慕道術,聽說勞山上有許多仙人,於是背著小書包就跑去勞山訪仙學道:

「少慕道,聞勞山多仙人,負笈往游。」

王生在家行七,就算不是小兒子,也算是父母老來子了,俗話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小兒」,王生又是故家子,想必從小嬌生慣養,估計在學習上也不怎麼用心,所以才會「少慕道」,世人慕道,目的各有不同,真正的修道之人,是為了清心凈欲;秦皇漢武慕道,是為了求長生;魏晉名士慕道,是為了玄談和隱逸;對普通人而言,則大多是因為聽說了修道的各種法術和成仙,王生慕道,想必也是為了這個原因。

嶗山頂上,有一座幽靜的道觀,一個白髮披肩、精神爍爍的道士,在蒲團上打坐:

「登一頂,有觀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團上,素髮垂領,而神觀爽邁。」

一個「幽」字,給人感覺此處幽靜安詳,十分適合清修再看那道士,素髮垂領,神采奕奕,好一派仙風道骨,或許他就是傳說中的「勞山仙人」也未可知?

王生上前與道士交談,說明了自己的來意,那道士認為王生「恐嬌情不能作苦」,在家嬌氣慣了,吃不得修行的苦,王生卻拍著胸脯表示,求道是我一生最大的夢想,我一定能成功!於是道士收下王生為徒,並與眾師兄一一見禮。一夜無話。

第二天一早,道士丟給王生一把斧頭,叫他同師兄弟一起去砍柴,剛開始,王生還小心謹慎,也比較認真刻苦,但沒有堅持幾天,就有點受不了了,一個月之後,王生的小嫩手上,竟然都磨出了繭子,王生再也受不了這樣的苦日子了,「陰有歸志」,暗暗地產生了回家的念頭。

美酒幻境

你說巧不巧,正當王生暗生退意的時候,他暗中窺見師傅和另外兩個人飲酒,當時已經日暮,屋內尚未點燈,於是:

「師乃剪紙如鏡,黏壁間。俄頃,月明輝室,光鑒毫芒」。

師傅把紙剪成鏡子的形狀,掛在牆上,一會兒鏡子就變成了月亮,月光照亮了整個屋子。

蒲松齡把這個法術寫得如臨其境,但這其實並非蒲公原創,剪紙成月早在唐朝傳奇小說中就有了,唐代張讀的《宣室志》和皇甫枚的《三水小牘》中,就有《取月》、《留月》、《紙月》的故事,《取月》是說有個人把月亮取下來,放在自己懷中,隨時拿出來照明;《留月》則是一個人把月亮放在籃子裡,也是用來照明;《紙月》和本故事中的做法如出一轍。

吸取民間傳說,借鑑前人故事,本就是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的重要來源,因此,在《聊齋志異》中看到已有的故事原型,並不為其。

又一個客人說,今晚的月光這麼美,那一定要和所有人一起分享,於是他拿起酒壺,給服侍的弟子們都倒上了酒,讓他們盡情暢飲:

「於案上取壺酒,賚諸徒,且囑盡醉。」

問題來了,這麼一小壺酒,怎麼夠七八個人喝呢?結果發現,不論眾人怎么喝,那小壺總是能倒出酒來,好像取之不盡一般。

這時第三個人說:

「蒙賜月明之照,乃爾寂飲,何不呼嫦娥來?」

您借來月亮的光輝,您拿出美酒佳釀,但就這么喝,未免有些寂寞,不如把嫦娥叫來,同我們一起賞月飲酒?於是他把筷子往「月亮」中一扔,緊接著月亮中就走出來一個仙子,先還很小,不滿一尺高,等她落地就和常人一樣高了。嫦娥仙子苗條秀美,婀娜多姿,跳了一支《霓裳羽衣舞》,唱道:「仙仙乎,而還乎,而幽我於廣寒乎!」唱完,嫦娥飄然跳上桌子,又變成了一支筷子。

眾人哈哈大笑,其中一位客人又說:不如我們到月宮中去吃吧!話音剛落,只見師傅及客三人和酒席一起,慢慢飛到了月亮中,在王生看來,他們的眉毛鬍鬚都清晰可見,過了不久,月亮漸漸暗淡,有弟子進屋點上蠟燭,卻只有師傅一個人在屋子裡,客人都不見了,美酒佳肴還在桌上,再看那月亮,依然只是一張鏡子形狀的紙而已。

道士問:「大家都喝夠了嗎?」眾弟子齊聲回答喝夠了!道士說:「那就快回去休息吧,不要耽誤了明天砍柴」。

王生慕道,本就是為了學習法術,這一場酒宴,雖未親自參與,但他眼見師傅的和客人的高超法術,怎能不感到驚喜和羨慕,神仙是真的神仙,法術也是真的法術,王生便打消了回家的念頭,決定繼續學道。

再生退意

王生留下後,又過了一個月砍柴的日子,沒有學到一點微末的道術,這回他真受不了了,直接向師傅提出了辭職,師傅說:「我早就說了你不能吃苦,果然如此,你要走就走吧。」

王生表示:我就算不能學得長生之術,但畢竟來這兒砍了幾個月柴,您傳授我一點小小道術,也不枉我跑這一趟吧。我經常看到您穿牆而過,不如您就教我穿牆術,我就滿足了。

師傅笑著點點頭,傳給王生穿牆術的口訣和身法,並讓他對著一面牆試試。王生依樣畫葫蘆,果然穿牆而過,可把他高興壞了,連忙回去拜謝師傅,並辭行。

臨行前,師傅給了他一點路費盤纏,並說:

「歸宜潔持,否則不驗」。

回去後,要潔身自好,不能仗著法術做壞事,否則就不能成功——這是師傅對王生最後的教誨,也是對每個修道之人的警示,不論修道還是學習其他本領,一定要把本領用在正道上,這是做人的根本,是一句至理名言。

可惜王生並沒有聽進師傅的話,他一回到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和妻子炫耀,妻子當然不信啦,就讓王生表演一個瞧瞧。於是王生手上拈了一個訣,口中振振有詞念動咒語,猛然沖向牆壁,只聽「嘭」的一聲:

「妻扶視之,額上墳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

古代的墳墓,上面封土成丘,曰墳,這裡說「額頭墳起」,就指額頭上撞了一個包,有巨卵那麼大,王生的妻子估摸著也是個門當戶對的千金大小姐,不懂得疼人,丈夫都額頭墳起了,她不吹吹包包散散也就罷了,還揶揄自己的親爺們兒。

真是莫名的喜感。

王生又氣又羞,跳著腳罵道士無良。

異史氏曰

最後,蒲松齡還不忘嘲笑王生一番,說:凡是聽說這件事的人,沒有不哈哈大笑的。

王生這樣的人不是個例,世上大有人在,有蠢人「喜痰毒而畏藥石」,喜歡疾病毒藥,卻畏懼治病的良藥,比喻喜歡阿諛奉承,卻害怕直言忠告,便有一群專門拍馬屁的人,投其所好,幫他想各種逞威風的辦法,以迎合他的心意,還欺騙他說:「執此術也以往,可以橫行而無礙」,只要您使用我的方法,從今以後無往不利,橫行無阻!

「初試未嘗不小效,遂謂天下之大,舉可以如是行矣,勢不至觸硬壁而顛蹶不止也。」

他們哪裡知道,這些盤門左道,起初未必沒有效果,但時間久了,便認為天下都是如此,這些愚蠢的人,不撞得頭破血流,「額頭墳起」,是不會醒悟的。

蒲松齡先生這篇《勞山道士》,在中國家喻戶曉,被改編成了歌曲、電影、動畫片,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故事不但生動有趣,而且頗具諷刺,寓意深刻。

我們把王生的修道之路,看做是學習,我們知道,學習好的同學,要吃得寒窗十年之苦,才能打好堅實的基礎,而王生吃不得苦,更無任何基礎,自然學不了道。

更重要的是,無論任何一種形式的修行,都需要以「善」為前提,然後要把修行當做一種偉大的理想抱負——這才是修道的動力,而王生的修道動力是什麼呢?一開始是為了長生,後來受不了苦,要放棄,卻又看到了「剪紙成月、召喚嫦娥」等法術,產生了羨慕——這種膚淺的動力不足以支撐他堅持下去,所以沒幾天又放棄了,他的修道目標從長生,降成了小小法術,以穿牆術結束了自己的修道之路。

回家後,一些小小的「成就」,便是他的炫耀資本,最後,在額頭墳起痛苦中,妻子的揶揄中,世人的嘲笑中,一個充滿諷刺味道的喜劇小人物,就這樣誕生了。

Ps: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