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則新聞刷爆各大媒體:
4月1日,山東省青島市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市民正在排隊做核酸檢測時,有三名外國人強行插隊;
在遭到正常排隊的市民譴責後,一名外國人將一名居民手中的單據扔在地上,並叫囂道:「中國人出去!」。
而令人詫異的是,現場的工作人員並未阻止插隊現象,還要求在場的市民「給個面子」讓插隊的外國人先做檢測。
相信每個看過視頻後的中國人都會很不舒服,在中國境內,居然有外國人高呼「中國人出去」;
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本應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也要「給個面子」,做為中國人,這個面子到底應該給誰?
看過視頻後的網友們也紛紛表示譴責和憤慨:
無獨有偶,同一天的廣州也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嘉禾院區住院部一樓隔離病區內,女護士汪某請一外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男,47歲,奈及利亞籍)抽血檢查;
該患者不予理睬,還試圖強行走出隔離病房,護士見狀立即將其阻攔,卻被其推倒在地毆打並咬傷臉部。
雖然青島公安機關連夜調查核實,已經對涉事外籍當事人依法依規進行了批評教育,並寫了悔過書;
廣州的有關負責人也在第一時間前往醫院看望慰問受傷護士及其親屬,並對其進行會診。
但我們不禁要問:是誰給了外國人蠻橫無理的資本?
一直以來,中國都以禮儀之邦的姿態立足於世界;
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歡迎各國賓客,並以禮相待,
但許多時候,包容和禮儀變成了妥協和獻媚:
前段時間,南京地鐵上有一名外國女性食用麵包、一名中國男性飲用牛奶,現場的執法人員對外國乘客進行了口頭勸阻,而對同樣情況的中國乘客則進行了行政處罰。
執法人員「中外有別」的處理方式引得網友紛紛批評,更有網友給南京地鐵送去了諷刺性質的錦旗。
還有此前鬧得紛紛揚揚的「山大學伴」事件:山東大學為留學生招募學伴;
每個留學生將配三個健康學伴,形成三人學伴小組,在已招募的的30個學伴里,26個是女生,只有4個是男性。
而在報名表中,還特彆強調學伴的性別,將「結交外國異性友人」列為選項之一;
在表頭用紅字註明:「請同學們儘可能詳細認真的填寫,以便為你匹配心儀的學伴」。
將未諳人事,甚至可能連戀愛都沒談過的小女生,介紹給男性留學生當學伴,究竟意欲何為?
外國人在中國為什麼就這麼「香」,能享受國人所沒有的特權,甚至可以囂張跋扈,不講規矩?
我們不妨從心理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恐懼
有一種人,對自己的家人十分放肆,出門在外卻變得規規矩矩,這種判若兩人的表現,根源就在於對未知事物的恐懼。
當這些人遇到一個想要插隊的陌生人時,他們的第一反應並非阻止;
而是因害怕插隊者會傷害自己而做出妥協讓步,但倘若插隊者是自己熟悉的人,就斷然不會答應了。
而外國人和中國人,正代表著陌生和熟悉。
自卑
曾經,外國的許多方面都是國內所不能企及的;
人們紛紛以擁有國外品牌的電器、工具、衣帽等物品為榮,出國旅遊一次會被親戚朋友看做十分光榮的一件事;
若是有子女在國外留學,那更會被當做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在長期缺乏鼓勵和認可的大環境下,許多人內心產生了一種自卑心理,長久影響著心態和行為。
假自我
許多精神分析心理學家都提到過「真自我」和「假自我」。
擁有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圍繞著自己的感覺而構建;
擁有假自我的人,自我圍繞著別人的感覺而構建。
通俗來講,如果一個人總是喜歡為別人著想,事事想要讓別人滿意;
那麼他極有可能是假自我,我們常說的討好型人格,就是因為假自我而形成的。
我們常常呼籲著公平公正,要求取消外國人的特權;
但許多事只喊口號是沒有用的,一些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已經形成,極難改變。
我們能做的最實際的事情,還是要正確的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夠面對外國人時不卑不亢,公平處事。
01
一定要培養孩子的真自我
要培養孩子的真自我,家長們需要儘可能的尊重孩子。
在一些非原則性問題上,讓孩子做出內心的選擇,不要事事橫加干涉,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這就是在培養孩子的餓真自我。
許多家長要求孩子「懂事」,殊不知太懂事的孩子,極可能是假自我,而能折騰的熊孩子,則可能是真自我。
02
培養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當下的中國早已脫離了落後和弱小的境地,已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許多方面都以領先者的姿態走在世界前列。
身為家長,要多帶孩子接觸相關知識。
比如與孩子觀看相關題材的電影、帶孩子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與孩子感受國外所沒有的科學技術等,從小培養孩子對祖國的熱愛和自豪感。
03
給孩子公平的家庭環境
孩子能否公平處事,與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係,許多家長常對孩子說:「大人說話小孩少插嘴。」
這便是剝奪了孩子發言的權利,當這種環境深入影響孩子,並固化為孩子的行為模式後,長大後的孩子每當需要發表意見時總會退縮。
所以,我們要允許孩子發表言論,對於不適合孩子發言的場合,我們也要靈活處理。
一直以來,「內外有別」的處理方式讓國人十分憤慨;
我們十分渴望公平公正,但有許多的事情,不是我們所能決定,與其寄希望於別人,不如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