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中的開封汴河,原來是一部大宋興衰的訴說者

2019-10-25     後宮地圖三千

《清明上河圖》的開頭畫面經過一段郊外田野、幾間農舍之後,樹木繁茂起來,路上的行人也逐漸增多。這些樹有一個特點,它的樹形比較奇怪,叫「斷頭柳」。因為汴河需要修整河道,防洪時要有很多木材放在堤岸上,這些柳樹枝就經常被砍下來應急,結果長成這個樣子。遠處的農田裡小麥已經返青,其中幾塊已經顯現出綠色。有人在從井裡打水澆灌。這時道路中發生一起事故:一隻牲畜突然奔跑起來,而前面一個孩子還在玩耍,驚得周圍的人注目觀看。但這一段原畫殘破、缺失較多,其中受驚的牲畜似乎是一匹馬,但從筆法上來看,與畫中的其他馬匹明顯不同,推測是後人裝裱時補上去的。此外木架子旁還有一段驢頭。對照乾隆清院本,這裡應該是兩頭驢發情,以至於奔跑起來才對。

所以這段補殘也算是驢頭不對馬嘴,或者叫馬身對不上驢頭。但古人修補的,沒有確切證據,不能僅僅憑推測改動,所以就一直保留下來。

經過這一段險情之後,畫面進入繁忙的汴河。汴河本是隋代開鑿的大運河中的一部分,承擔著把產自江淮蘇浙的糧米運往京師的重任,是一百多萬汴京人口的生命線。我們從畫面里看到汴河中的一條條漕船,岸上往來搬運的船工。張擇端以此為中心,不僅僅是出於畫面內容的豐富,更因為這條汴河漕運的興旺也與北宋相始終。

利用汴河,定都開封

大家都知道隋代大運河的開發。儘管那時大運河南至杭州,北達涿郡,但運輸最繁忙的,是江淮至洛陽段,以保障帝都的糧食需要。經過五代十國的戰亂,溝通黃河與淮河的通濟渠的北半部已經淤塞,但至汴京一段依然暢通。特別是後周世宗柴榮,曾經屢次下詔開挖運河。使北有齊魯舟楫到達開封;南則引導河水達江、淮、蘇、浙。經過不斷疏浚和開鑿後,基本形成以開封為中心的運河系統。在畫面上,以漕船、碼頭為依託,描繪了近140人的活動,其中有船工和乘客、縴夫及搬運軍士等。占長卷中總人數的17%多一點。畫幅剛剛進入汴河,就接連出現了兩個碼頭,而且都在進行緊張的卸貨。而據《東京夢華錄·外諸司》的記載,這裡正是國家的糧食儲備倉庫的集中點:「諸米麥等,自州東虹橋元豐倉、順城倉,東水門裡廣濟、里河折中、外河折中、富國、廣盈、萬盈、永豐、濟遠等倉。」碼頭所在之地,泊位中漕船相連,河岸上酒館飯店興旺。漕運隊伍不僅滿足著京城糧食物資的需求,也為沿河居民提供了新的謀生手段。

公元960年,當趙匡胤通過「黃袍加身」獲得政權以後,以自己的發祥地宋州(今河南商丘)定國名為「宋」,當時宋的地盤北到河北中部,西到川陝交界,南至長江,只有一百多個州縣,四圍有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政權。開封居於「天下之要會」的中心位置,再加上運河使開封便於取得全國各地的糧食和物資,方便解決首都數十萬禁軍和百萬居民的糧食和物資供給問題。這在當時是建都長安或洛陽都無法辦到的。有了足夠的糧食,就有了保持強大駐軍的物質基礎,這是趙匡胤定都開封的重要原因。趙匡胤在位十六年,主要任務是對內穩固統治,對外開疆擴土。所以開始時沿襲後周舊制,定都開封是可以理解的。

隨著周邊割據政權的逐個消滅,主要對手成為北方的遼時,汴京軍事上無險可守,難以御外,必須常駐數十萬大軍以代替山河之險的弱勢就顯現出來。所以趙匡胤曾經考慮遷都洛陽或長安。他說:「吾將西遷者無它,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趙匡胤把自己的設想擺到桌面上,結果遭到群臣及弟弟趙光義極力反對,使遷都計劃擱淺。趙光義等人反對遷都的理由之一,就是開封漕運四通八達,無可取代。趙匡胤的老部下李懷忠說:「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咸仰給焉。陛下居此(指洛陽),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若遽遷都,臣實未見其便。」就當時形勢而言,李懷忠這一番話的理由的確是很充足的。那段時間吳越王錢俶曾經向宋太祖進獻一條鑲寶犀牛腰帶,太祖說:「我有三條寶帶,與此不同。」錢俶問什麼樣的帶子,太祖笑答:「汴河一條,惠民河一條,五丈河一條。」宋太祖未能遷都,還帶來一個變化,就是長安和洛陽由此終結了帝都的輝煌而成為地方城市。

既然開封無險可守,保障首都安全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兵力補足。北宋開封一帶經常駐軍數十萬,城裡城外連營設衛,以代替山河之險。大量冗兵雲集京師,大大增加了開封對運河的依賴。儘管趙匡胤遷都洛陽的願望沒能實現,但心裡始終放不下這件事,預言繼續以開封為都城,「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清明上河圖》中的兩個碼頭都有正卸載物資的漕船,還有監督者點數或發籌簽來計數。要說明的是,這還是「以一當十」的藝術表現手法,實際情況會更為忙碌。

經營汴河,帶來繁榮

民間有句老話「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北宋開國是「打虎親兄弟」,趙匡胤、趙光義兄弟打下江山;北宋結束是「上陣父子兵」,宋徽宗、宋欽宗爺倆敗下陣來。趙光義輔佐哥哥把持政權,他的政治才能也在治理運河漕運得到展示。

自唐代以來,國家專用的水上運輸稱為「漕運」,設有官員押送。唐玄宗時期開始,以十條船編為一「綱」以便於管理。北宋特設「發運使」這一官職,任務就是把江南糧米發送到北方。宋初汴河由江淮地區運往都城東京的漕米每年不過數十萬石,還發生過京師物資不足、幾乎斷頓的情況。漕運官員請求徵收民船調運物資,宋太祖很著急。太祖的兄弟趙光義武功不如哥哥,但在組織管理上頗有才能,所以每次哥哥出征作戰,他來留守京師。趙光義與幕僚分析了情況,認為可以通過調整運力來解決。最後還真的辦好了。宋太祖很高興,夸兄弟是「龍行虎步」,走起路來那個姿態很好看,虎虎生威。另外他說趙光義出生時有異象(據說有名的人出生的時候,一般都會出現滿天紅光之類的種種異象),將來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致,就連我也比不上。宋太祖說的這些話,幾天之後,在宮廷裡面就有人議論:宋太祖皇位不傳給兒子,要傳給他的弟弟。所以宋太祖死的那天,據說是喝醉了,叫弟弟來,別人在外面,只看到一些人影,又聽到有玉斧敲擊的聲音,然後趙光義就走了。但是到後半夜,發現趙匡胤死了。皇帝死了,應該趕緊通知家屬,告訴要位的兒子。可當時的內官,卻趕緊把消息告訴了趙光義,結果趙光義繼位,就是宋太宗。宋太宗也把他的年號,改為太平興國元年,因為趙匡胤講過,說這將來是太平天子。雖然有這麼多鋪墊,但是畢竟在歷史上留下了斧聲燭影之謎。

太宗即位後在京師設立江淮發運使,十一年後把權限下放到沿淮「排運司」。又派大將從川陝運木料來修整河岸,每年漕運糧米增加到四百萬石。有一次京城糧食缺乏,他果斷決定各州郡留夠三個月口糧,其餘一律漕運京師,以至於汴河上千艘運糧船首尾相繼,蔚為壯觀。太宗的管理是抓大放小,「抓大」是排運司以下,每綱漕船有軍官押送,乾上一段時間後,可以獲得提升的資格;如果押運貴重物品還有補貼。可是一旦發生翻船丟貨,人員即使被救上岸,也逃避不了官府對責任的追究,押運官只有傾家蕩產來賠償。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後代。有一次王安石購買了一個小妾,閒來無事聊起過去的經歷,才知這個女子的丈夫是押運漕船的下級武官,因為翻船無力賠償,就把她賣了900貫錢。王安石得知後,將女子送還她的丈夫,900貫錢也權當做奉送了。

「放小」表現在有人向太宗報告,綱運道上有船工水手私下販賣夾帶的貨物。太宗表示:只要不妨礙公務,一律不究。只求官物運到京城沒有侵吞、損失。宰相呂蒙正對此評價很高,他認為:小人真偽,君子豈能不知,大度寬容,各種事情就容易成功。後來到宋真宗時,漕運改三十條船為一綱,一年最高達七百萬石。汴河所運一色粳米相兼小麥,是太倉儲糧的主要來源。龐大的漕運,往來的物資和人流,本身就是拉動發展經濟的有力措施。「要想富,走水路」啊!今日開封市南郊的一條河道,還被稱為「運糧河」。

在《清明上河圖》畫面中有大小28條船,有的在行進中,有的停泊卸貨;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短寬而吃水淺的貨船和裝飾豪華的客船。客船上有瞭望觀景的平台,有求神保佑的佛龕,甚至有專用衛生間。汴河是引用黃河、洛河之水,每年冬季要進行疏浚,無法行船。等到夏季水大足以行船時,又因為水流湍急而十分危險,特別是向上遊行船,完全靠拉縴才能行進。《清明上河圖》中虹橋下的險情,就生動地描繪了這種危險。從畫面中我們看到,每條船上都放置著許多纜繩,而正在行進的兩條漕船,也都是靠岸上的由士兵充任、五人一組的縴夫拖拽。而船過虹橋橋洞時,需要放倒系有縴繩的桅杆,靠船夫撐篙來穩定船身和提供前進動力,但船夫人力一時誤差,導致船隻打橫。而就在此時,上游一隻航船順流而下,眼看就要發生兩船相撞的事故。船上和橋上的人都急聲呼救,還有兩人跨到橋欄外,向遇險船隻拋出纜繩,以助一臂之力。觀看細部,站在橋欄杆外的兩個拋纜繩的船工,把纜繩的一頭系在自己腰間和橋欄杆上,人家是有安全意識的,這也可以看出張擇端對生活觀察之細緻。

濫用汴河,禍國殃民

前面給大家介紹過,宋徽宗很會玩,在他當上皇帝以後,又遇到了也能寫能畫,還專門投其所好的宰相蔡京。蔡京經常鼓動徽宗吃喝玩樂:「今錢幣所積贏五千萬,和足以廣樂,富足以備禮。」咱們現在攢了這麼多錢了不玩幹嗎?在開封周圍沒有山地,蔡京就建議修「艮岳看山景。於是搬石頭填土,修起兩座山來,然後山前面,還要修兩個大池子,池子裡面有小島,兩池之間還有亭台樓閣。修好以後,宋徽宗還專門給它寫了一段文字。通過他所寫的文字表述,我們估計規模可能跟今天的頤和園差不多。這樣玩,宋徽宗自己都玩得心裡不踏實,他說咱們現在搞這些,老百姓會不會有議論?蔡京說,您玩的不是金銀珠寶,您不就是弄弄石頭,搬兩棵樹嗎?一般人沒文化,理解不了您,咱們別跟沒文化的人爭論,接著玩吧於是就出現了所謂的「花石綱」。就是在蘇杭設立「應奉局」,這個「應奉局」專門搜羅奇花異草、瓜果樹木,凡是好看好玩的都要。哪個老百姓家裡邊有這類東西要被他們看見了,拿黃紙條往上一貼,這是皇上的被貼了條的這個人家呢,還得負責這個東西,如果是花,還不能死,花死了果掉了,就是對皇上大不敬。然後「應奉局」來往京城搬,有的樹木石頭特別大,那就遇牆拆牆,遇房拆房,搞得一塌糊塗。這樣的擾民,最後直接導致了方臘的起義,使得六州五十二縣處在戰亂當中。那時也有大樹進城移栽。在一個地方,有唐朝的一株古樹,樹幹巨大,如果說挖出來裝船,根本過不了橋。最後呢,走海路來運輸。而走海路的結果是船翻了,樹沒了,人也沒了。《宋史》稱:「歲運花石綱,一石之費,民間至用三十萬緡。奸吏旁緣,牟取無藝,民不勝弊。」看來張擇端也明了「花石綱」害民之苦,在《清明上河圖》中迴避了這段不光彩的行為,而以輸送漕糧為描寫對象了。

北宋終結,汴河壅塞

就在宋徽宗玩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在遼北面的金部落強大起來,1114年完顏阿骨打開始攻遼。北宋覺得終於可以出口怨氣、停止向遼進貢了。經人穿針引線,宋與金達成共同滅遼的協議:滅遼後宋收回燕京,再每年給金五十萬兩答謝。幾場戰爭下來,金頻頻得手,宋打一場敗場。遼滅亡在即,宋金之間為接受降將和支付金額發生衝突,一來二去,宋露出了儒弱的本性,金也制定了新的目標:把宋也全盤拿下。1125年12月,金乘滅遼氣勢大舉攻宋,宋徽宗發現這回真的不好玩了,於是下罪己詔,把皇位交給兒子趙恆,就是宋欽宗,自己做好逃跑的準備。第二年1月,金兵渡過黃河。當時天寒地凍,下著大雪,汴京城缺柴少糧,宋徽宗只有把艮岳中的鳥放了,鹿殺了,房子拆了燒柴,石頭鑿掉當炮,自己半夜換便裝乘船東下,跑往鎮江,留下欽宗守城。真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啊!宋欽宗一方面召集勤王之師救急,一方面派人到金人營地做人質進行和談。

勤王將領中有一位將軍叫姚平仲,他建議夜襲敵營得到了大家的贊同。沒想到這是個能說不能幹的主兒,他帶隊「夜襲」,才出城門就被對方發現了,害得宋欽宗還得去向金人解釋,這個姚平仲是臨時僱傭人員,本領導不承擔責任。在答應了金人的苛刻條件後,金人北撤。宋徽宗見形勢好轉,又在鎮江建造庭院,扣留運往汴京的物資,準備接著玩下去。但歷史不再給他時間了。當年年底金人再次南下,於次年3月廢掉徽、欽二宗,玩了大半生的宋徽宗打著「亡宋太上皇」的旗子北上,北宋就此滅亡。

北宋滅亡了,汴河也失去了漕運的意義,很快淤塞。開封也和長安一樣,從此告別帝都,成為地方城市。漕運再次興旺,已經是元代的京杭大運河了。我們來看看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對汴河收尾部分的處理:一條漕船在縴夫費力地拖拽下,艱難地逆流而上。船上也只有兩個船夫在操船,這種荒涼和前景莫測的畫面,似乎在冥冥中訴說著什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ffXBG4BMH2_cNUgcYx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