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2023-09-28   洞見

原標題:王陽明的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王陽明的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作者:洞見yy

9月29日,農曆八月十五。

時光匆匆,不知不覺,又是一年中秋。

自古以來,在這個月圓的日子裡,我們都會與家人團聚、賞月。

公元1521年八月,離家數年的王陽明,也千里迢迢趕回餘姚老家,準備陪伴家人共度中秋。

誰料中秋之夜,烏雲滿天,不見一絲月光,原本歡欣鼓舞的眾人心中十分失落。

可王陽明卻興致依舊,並揮毫題詩《中秋》:

去年中秋陰復晴,今年中秋陰復陰。

百年好景不多遇,況乃白髮相侵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

在他看來,天氣陰晴無定,明月不會總相伴。

歲歲年年,我們註定會遇見沒有圓月的中秋。

但只要心存一輪明月,照樣不會留下遺憾。

其實人生也是如此,團圓美滿總是僥倖,痛苦殘缺才是尋常。

與其為不遂心愿而神傷自怨,不如修一顆強大之心,看淡一切無常。

1

內心強大,接納聚散無常

公元1074年,蘇軾從杭州被貶至荒涼的密州。

當時弟弟蘇轍正在濟州為官,兩人相隔不過兩百餘里。

儘管距離很近,可因為公務纏身,兄弟二人遲遲不得相聚。

於是,這年中秋之夜,蘇軾月下獨酌,想起蘇轍後,不禁嘆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生離合,冥冥之中自有定數,非人願所能為之。

面對這無常聚散,與其沮喪、痛苦,不如遙寄祝福,各自珍重。

《王陽明傳》中,記載過王陽明的一段經歷。

他幼年喪母之後,父親生怕他孤單,無論到哪做官,都帶著他。

父子二人相伴多年,如影隨形,感情深厚。

可自從王陽明步入仕途外出當差,他們相聚的次數便越來越少。

幾年後,他更是因為得罪宦官劉瑾,慘遭禍患,被貶貴州。

父子倆一個在南京,一個在龍場,相隔數千里。

無法侍奉父親左右,成了王陽明內心最大的愧疚。

龍場悟道後,他剿土匪,平叛亂,立下大功,受皇帝嘉獎。

他本想藉此機會請歸陪伴父親,不料朝廷堅決不允。

最終,他匆匆回鄉探望父親一眼,便只得忍心離去。

歷經一次次聚散,他才漸漸明白: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人生沒有長久的團圓。

古語說,月怕十五,年怕中秋。

對每一個在外漂泊的人來說,無法團圓永遠是心中的傷口。

但為了生計,為了學業,縱有萬般不舍,我們也要背起行囊,遠赴他鄉。

李叔同在《送別》中寫道: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人生聚散無定,既然我們無法左右,那便去接納每一次分別。

相聚時,互訴衷腸,享受團圓;離別時,互道珍重,祝願生活順遂。

把握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才能笑對別離,不留遺憾。

2

內心強大,看淡世事無常

公元815年夏天,白居易因為直言進諫被貶江州。

這年中秋夜,他望著天空那輪明月,隨後輕嘆一聲,低頭吟誦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去年的中秋,他還在京城的曲江池畔與朝廷大員們推杯換盞,飲宴賞月。

而這一年,他卻只得孤零零一個人居住在荒僻的湓浦水邊。

從高朋滿座到無人問津,不過短短一年而已。

可人生就是如此,世事無常,充滿了太多的變數。

想不開的人,就會在低谷中沉淪,自此一蹶不振。

唯有內心足夠強大,才能承受住打擊,在逆境中治癒自己。

王陽明28歲那年第三次參加科舉考試,終於得以高中進士。

剛入仕途,他便被朝廷委以重任,監督建造威寧伯將軍墓。

幾年後,將軍墓成,朝廷給他封賞不說,還把大將軍生前佩劍贈予他。

王陽明春風得意,滿心歡喜,本以為自己從此前途一片光明。

誰知剛回到京城,他就因為人剛正得罪了宦官劉瑾。

他被當眾打了四十廷杖,幾乎身死,隨後就被貶到貴州龍場。

當時的龍場,處在萬山叢棘之中,瘴氣瀰漫,驛站也殘破不堪。

不少貶謫之人在龍場,熬不過半年就會抑鬱而死。

可王陽明卻在那開闢荒地,給當地百姓傳授自己的知識和技術。

閒暇之餘,他就打坐讀書,思索經學。

他寬慰自己道:「目見荒荒,心向明日張。」

雖然放眼所見一片狼藉,但著眼於未來,就有了希望。

正是憑著這種心態,他在惡劣的環境中苦熬了三年,最終一夜悟道。

想起了錢鍾書的一個觀點,他說大雨過後,會有兩種不同的人。

一種是低頭看地,看到的是泥濘不堪的大地;

而另一種則是抬頭望天,看到的是五彩斑斕的彩虹和無垠的天空。

面對生活的不順與煩惱,最重要的就是接納,並樂觀相待。

畢竟在這世上,沒有誰的人生永遠花常好,月常圓。

遇見什麼,由老天而定,但以何種心態對待命運,由自己而定。

你能享受得了順風順水,也要能接受事與願違。

學會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允許世事無常,一切苦痛,終會消散。

3

內心強大,看透生命無常

公元1526年八月十五,這是王陽明人生中倒數第二個中秋。

這一年的他肺病復發,咳嗽不止,身體越來越差。

晚上,他正與弟子們歡聚一堂,一起講經、賞月。

此情此景,他突然想起了自己早逝的愛徒徐愛。

幾年前他和徐愛也曾這樣共度中秋。

可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就奪走了徐愛年輕的生命。

想到此處,王陽明低頭看看自己衰老的身體,忍不住感慨:

此後望月幾中秋,此會中人知在否?

當筵莫惜殷勤望,我已衰年半白頭。

王陽明對弟子們笑說:「待到明年中秋,我可能已不在人世。

趁我尚在人間,筵席上還請大家不要吝嗇對我的祝福。」

面對無常生死,王陽明沒有絲毫的惶恐,反倒是與弟子幽默談笑。

想起周國平所說的一句話:

在這世界上,苦難和死亡是尋常事,人人必須接受屬於自己的那一份。

與其為之心憂懼怕,不如把生死看淡,專注於眼前所擁有的生活。

公元1527年,廣西田州發生叛亂,朝廷卻無將可用。

於是,一紙平叛詔令便落到56歲的王陽明頭上。

王陽明親朋、弟子得知消息,紛紛為之心頭一緊。

可他卻沒有絲毫憂慮,當即啟程,溯江而上。

抵達廣西後,他已病到無法行走。

弟子們見狀,忍不住撲簌簌流淚,他卻呵呵一笑,立馬著手平叛。

不足半年,他便不費一兵一卒勸降了叛軍。

可就在這時,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一天清晨,王陽明艱難地坐起了身子,跟弟子說:我去了。

弟子頓時淚如雨下,哽咽道:老師有何遺言?

他卻笑答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人生已修行圓滿,無愧於心,別無所求。

正是他悟透了生死,才能在五十餘年短暫的生命中活到如此高度。

蔣勛曾說:「死亡,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課。」

無論你多不情願,也得交上一份答卷。

怯懦之人只能在戰戰兢兢中,胡亂作答,一敗塗地。

而內心強大之人,即便死亡臨頭,亦能不憂不懼,用力生活。

就像梭羅說的,最怕死的人,是那些沒好好活過的人。

唯有學會跟生命和解,看淡死亡,認真活好每一天,方能不負自己。

王陽明曾寫過一首《月夜》:

萬里中秋月正晴,四山雲靄忽然生。

須臾濁霧隨風散,依舊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從他外物豈能攖。

老夫今夜狂歌發,化作鈞天滿太清。

中秋之夜,王陽明正醉心於月色,突然雲靄升起,遮蔽了月光。

換作常人定會大失所望,可他卻放聲高歌,興致不減絲毫。

其實人這一生,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缺憾。

但決定你幸福快樂與否的,從來就不是起落聚散,而是你的那顆內心是否飽滿。

點個贊吧,修一顆強大之心,把自己當成一輪明月,就能時時照亮黑暗,填補人生所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