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人:劉大山
「小西天」爆火,文化遺產還需漫遊細品
新聞背景
近日,隨著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的爆火出圈,其背景設定中的諸多文化元素引發了公眾廣泛關注。其中,位於山西省隰縣的「小西天」景區也因此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旅遊熱潮。國慶假期,「小西天」每日遊客量突破萬人次大關,不僅為當地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對景區的承載能力與管理水平提出了嚴峻考驗。
南報評
「小西天」作為一處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遺產,其核心價值遠不止於表面的觀光遊覽。極繁美學代表作「大雄寶殿」,雖然因為空間狹小,限制了同時參觀的人數,卻也是其獨特魅力的一部分,每一處細節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與藝術價值。當遊客們僅僅滿足於打卡拍照、匆匆一瞥時,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便有可能被簡單化處理,其內在的文化意義與歷史深度會被嚴重忽視。
因此,真正的「小西天」之旅,應當是心靈的漫遊與文化的細品。遊客們應當放慢腳步,靜下心來,通過專業的導覽解說,深入了解懸塑藝術的精湛技藝,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精神共鳴。只有這樣,「小西天」才能超越「網紅打卡地」的標籤,成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課堂,讓每一位到訪者都能收穫心靈的滋養與文化的洗禮。
如何在保障遊客體驗的同時,更好地挖掘和展示文化遺產的價值,讓文化遺產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是擺在所有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讓我們共同期待,「小西天」能在保護與發展中找到最佳平衡點,成為一處既讓人心生敬畏又流連忘返的文化聖地。
假冒人民網發文被立案,是一堂「昂貴」的普法課
新聞背景
近日,網傳一篇題為《低俗炒作博眼球,曝「瓜」文化不可取》的文章引發社會關注。繼人民網「打假」後,10月5日晚,北京通州警方通報稱,經核實,此文章系不法人員假冒媒體名義杜撰並上傳網絡,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目前,公安機關已立案偵查,將依法對相關違法人員嚴厲打擊,切實維護網絡秩序,保障新聞媒體權益和群眾利益。
南報評
這篇假冒人民網杜撰的文章,不僅再次刷新了追星文化的下限,更凸顯出當事人對法律的漠然與無知。
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偽造「人民網文章」的行為涉嫌多種罪名:首先是涉嫌侵犯人民網的商標權、名稱權,又因為人民網為官方媒體,可能構成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招搖撞騙罪;其次,因其捏造事實造謠傳謠的誹謗行為,涉嫌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和誹謗罪;因為其行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涉嫌構成尋釁滋事罪;另外,其行為也涉嫌違反《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
從目前警方披露信息看,當事人行政違法、民事違法的事實明確,至於是否需要承擔刑事責任,有待於辦案機關進一步調查研判。
近年來,網絡上的各類違法違規行為並不少見,但同時犯下這麼多罪名的,並不多見。從當事人的違法成本和後果看,無疑是「昂貴」的、沉重的。這也再次證明,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在網絡空間的行為都必須受到法律約束。一旦逾越法律紅線,必然要付出慘痛代價。
哀牢山一夜爆火,勿把「禁區」當「景區」
新聞背景
近日,視頻博主「山取畫材」獨自進山收集材料的視頻在網絡上走紅,也讓雲南哀牢山再次走進公眾視野。不少「好奇心滿滿」的遊客選擇在國慶假期來到這神秘的「小眾」地區一探究竟。結果,原本人煙稀少的「禁區」變成了人滿為患的「景區」。10月5日,景區官方帳號@雲南哀牢山仙境發布安全提示:哀牢山深處危險,別貿然前往未知地帶,未開發區域不要深入。
南報評
哀牢山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其原始的自然風貌和獨特的生態環境。然而,正是這份未經雕琢的野性,也讓它成為了一個充滿未知和危險的地方。2021年11月13日,中國地質調查局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的4名隊員在哀牢山腹地野外作業後失聯,最終不幸遇難。這一事件不僅令人痛心疾首,更警示我們,哀牢山的自然環境複雜多變,氣候條件惡劣,即便是專業人士也可能遭遇不測,更何況缺乏專業知識和戶外生存技能的普通遊客,擅自闖入禁區無疑是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各種「小眾攻略」「隱秘景點」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不少遊客為了追求刺激和新鮮感,盲目跟風前往這些未經開發或不適合遊覽的區域。然而,這些所謂的「秘境」往往隱藏著難以預見的風險。從迷路到遭遇野生動物攻擊,從體力透支到失溫休克,每一次冒險都可能成為一場生死考驗。
面對哀牢山等類似景點的突然爆火,我們不能僅僅看到其背後的旅遊價值,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其中蘊含的安全風險。作為遊客,我們應當樹立正確的旅遊觀念,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切勿盲目跟風探險。在選擇旅遊目的地時,要充分了解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合理規划行程,確保自身安全。
南京日報微信公眾號推出「南報8點評」欄目,每個工作日早8點上新,為您點評最新、最熱的新聞時事,履行好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評論的使命擔當。
內容來源: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劉大山
視頻來源:人民網
圖片來源:隰縣小西天景區、@雲南哀牢山仙境
編輯:趙秋辰
校對:吳麗莉
責編:朱凱 許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