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績勛那篇文章挺不錯啊!

2023-02-04     投中網

原標題:符績勛那篇文章挺不錯啊!

歲末年初,又到了各大機構的掌舵人們公開發言的時候。此時發聲,既是給LP和被投企業的交代,又是在市場上擦亮品牌的應有之舉。

看過的幾篇之中,我比較喜歡GGV符績勛的那篇《錢變得貴了,聊聊我對2023年的預測與判斷》。依我的采編經驗來看,這文章不是寫出來的,是聊出來的,多半是內部訪談的形式產出,也因此,講述人的語言更靈活生動一點。按照新聞生產的思路來看,這篇在標題上也頗有設計,既不是喊話式的口號,又有提煉和重點。

我之所以想聊聊,或者說「翻譯」一下這篇文章,主要是從裡邊看到了一些做投資差異化的端倪。平時總有LP抱怨GP說話聽不懂,不夠坦誠,不能分辨哪只基金更值得投資。但其實細看,GP的風格差異,能力差異,思維差異,早都埋在這些「PR話術」里了。

具體來看內容,頭一段,符績勛談到了上海解封后自己的全球出差之旅。他先去了加拿大和美國,之後去了新加坡,後來又去了一趟中東。眾所周知,上海解封的時候出去了一批投資人,當然大部分人的說辭是出差,但到年底回來,符績勛是最先有公開反饋信息的人之一。

文章第一部分是此行見聞。他點出的幾個目的地都不令人驚訝,新加坡自不必說,符先生老家,去加拿大想必是見LP,去中東想必也是奔著LP去的。9月去美國舊金山見LP——我了解到的情況是,身邊不少機構的LP峰會是在線上開的,能線下面見LP,這是全球辦公室的好處。

他都跟LP談了些什麼呢?核心就是標題里那個論斷,「錢變貴了」。

看看最近幾位機構老闆的發言,大致就可以了解此類發言的套路:先解讀宏觀局勢,再談投資策略。接下來的幾段里,他都是在談論錢何以變貴以及給估值體系帶來的影響。「在以前十幾年到二十幾年低息環境下,全球通脹率普遍較低,而全球化也使我們的生產效率最大化,使整個資金成本有效降低,資本可以因此考慮「逐利」,花錢去購買企業的未來。」「但是如今隨著『去全球化』的趨勢,通貨膨脹等問題開始凸顯,資金開始收緊,而收緊的過程就使得資金變貴了,估值的基礎也就發生了變化。」

他先是用術語來解釋「錢何以變貴」,然後從資金供給的角度告訴LP,為什麼現在資產的價值都在下行。

這個道理不難理解:錢變貴了,就意味著資產變便宜,估值沒辦法達到以前那麼高了。他傳遞的另一條值得關注的信息是,這種變化最先傳導到二級市場,一級市場上的投資者和創業者還需要「等待」估值體系的變化。也就是說,抄底還沒到時候,一級市場的獨角獸們估值還有下探空間。

這裡我倒是聯想到兩年前投中和符績勛的對談。2021年初,GGV剛完成約200億人民幣規模的募資,管理規模超過500億元,為什麼在那個時間點募了那麼大一筆錢?他當時的回答分了兩個層次,一是資金端的原因,市場的流動性很強,美元利率利息尤其低,二來則指向加速數字化的產業趨勢。回過頭來看,他是在一個很恰當的時間點完成了融資,那時候錢還便宜,募資相對容易,是從容地拿一筆大錢的最後的時間窗。

我的意思是,這就是GP和GP的差異了。因為從符績勛當初「修船」、「當船長」開始,GGV定下的策略就是雙幣基金,全球辦公室;而這就意味著,他除了投資,必須履行一個基金掌舵人的義務,對宏觀經濟、貨幣政策有所把握,做出判斷。回頭看看那次訪談,我的同事曹老師問他那個當下最焦慮的事情,他的回答,正是「市場間的不可控的因素、貨幣政策」。

這跟很多GP的思考方式有很大差異,有些投資人的思考和策略仍然是「篤信做好項目意味著一切」的粗線條思維。我不是說「專注做好項目」不對,我只是覺得,投資的競爭力已經越來越精細化了。

兩年前那次採訪中,符也談到了估值問題。他講到,從長遠來看,當時自己在投項目時最大的問題不是看沒看懂,而是估值,估值的膨脹讓他難以決策。「趨勢是對的,但估值不一定匹配。」

兩年後,在公開的發聲里,他再次將估值問題單拎出來,用一個章節的篇幅加以論述。這番話是說給誰聽的呢?毫無疑問,首先是解釋給LP聽的。一級市場的投資原本賺的是股權增值那部分的錢,但現在錢變貴,資產變便宜,估值變低,給LP帶來的回報自然沒有從前豐厚了。他當然也是說給潛在的項目方聽的,不是我不想買,而是你的價格還是太貴,我們不匹配。

講完大環境,順勢談的是新趨勢下的投資方向。錢比以往更貴了,所以過去用資本補貼市場的模式難以為繼,「數字化」成為更高的效率槓桿。符績勛重申了在兩年前投中訪談中提及的關注方向:人工智慧、產業網際網路和先進位造。

科技投資這個主題本身沒什麼新鮮,但相比兩年前,他如今的闡述是一套更完整的邏輯。以數字化為紐帶,他將上述元素串聯到一起,構成一張連貫的投資圖譜。「我們可以去想像一張圖:數字化從C端滲透到企業端,先是軟體,隨著數字化的進程與大數據的形成,使得算法有了支撐,因此進階到人工智慧,再往後人工智慧將被應用在機器上,汽車也是機器人,機器都將變得更加智能,而對算力的要求將被體現在對更強、更快的晶片的要求上。」

他還提到了團隊結構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人才招募的變化上。過去兩三年,GGV招聘的負責看科技的同事大多來自於史丹福、布朗大學等高校的PHD。

作為老闆,招聘是符績勛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啟明老闆的鄺子平這兩天的文章也傳播很廣,他特彆強調的一點是,讀懂中國的能力與洞察科技發展的趨勢同等重要。「中國正在走一條跟美國不一樣的創新之路。相比2022年,這條投資邏輯現在看來更加明顯。……比如,中國半導體行業成熟製程企業正如火如荼地吸引大量投資;ChatGPT為代表的美國人工智慧底層技術正邁上新的台階。」史丹福畢業的技術專家能讀懂中國嗎?我不知道,但至少現在符績勛給出的解法,和他的很多中國同行截然不同。

第三個小標題可以說是在回應熱點了,符績勛談的是自己在新加坡和中東的見聞。今年去新加坡的投資人很多,但公開表達個人思考和感受的人很少。如果簡單概括那段的內容,他是在給新加坡祛魅,轉過身來又給中東添一把火。

當燃情九月一過,給新加坡祛魅倒成了投資人的主要論調。最近交流過的一位投資人還告訴我,不要有誤解,大家只是去募資,新加坡的創業公司其實很難融到錢。我在朋友圈裡看到新加坡人如是概括中文媒介的新加坡敘事主線:巴結到的感嘆階層穿越的美妙,沒巴結到的嘆息無效社交海天盛筵。新加坡值不值得,似乎很快就水落石出。

至於最後「給年輕人的建議」,符績勛基本算是沒有回答。我能理解,這個話題本來很容易引發圈外人的關注,所以被列入對談的議題之中,無奈符績勛自身就處於一個受大環境影響劇烈的行業,他又該怎麼恰當地給年輕人的就業問題支招,或是談論年輕投資人的前途問題呢?此外,我仍然相信,一個人其實是不會聽從另一個人的建議的,所以面對這種問題,最真誠的應對方法,就是閉嘴不談。(文/劉燕秋 來源/投中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da0d927f5bdb0ac116bfabb909fd6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