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重新樹起中國諜戰片新標杆,必將無數次被提起!

2023-01-27   波老師看片

原標題:《無名》重新樹起中國諜戰片新標杆,必將無數次被提起!

「慾望無休止,但我們要注意吃相,對於這份工作,我們應有起碼的品味與現時代的審美,趨於準確的表達,不要讓觀眾在漆黑的電影院裡,因我們的草率無知甚至胡鬧而感到羞愧。」

這是《無名》導演程耳一段擲地有聲的發言。

程耳算是少數成功的將藝術作品打入商業片市場的導演之一。

從《邊境風雲》到《羅曼蒂克消亡史》,程耳的電影充滿了人性化議題,甚至有大師級的規模。

而慢工出細活的個性,每次都讓影迷等他太久太久。

但正因為如此,程耳的視野更廣,格局更大。

對於如何在藝術形式與商業價值片取得極平衡點的權量上,有了更為獨到且務實的見解和角度。

這些收穫,直接就反映在他的新電影《無名》身上

程耳導演非常擅長製造鏡頭美感和懸疑的氣氛。

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再拍攝一部講述諜戰的電影,於是就誕生了獨具一格的《無名》。

《無名》的故事主線實質就是一場「捉鬼」的遊戲。

電影簡潔地帶出汪偽政府時期的時代大肅殺背景,片中提及了4個重要年份:1938,1941,1944,1945。

除了塑造炮火紛飛的動盪局面,另一條波譎雲詭的隱蔽戰線也顯露了出來。

人物線有兩個:有日軍撐腰的汪偽政府特務漢奸與我軍情報人員的對立。

我軍中共特科的許多無名地下工作者們冒著生命危險在舊上海周旋於重慶軍統、汪偽、日本間諜機構之間。

如何在爾虞我詐、內憂外患的情況之下,成功將情報傳達出去,是這部電影最大的看點。

各個角色所歷經的人性煎熬就成了《無名》最紮實的戲劇骨肉,完全緊扣觀眾的期待。

正如電影名一樣,電影中絕大多數角色,沒有名字,連姓氏都很少提到

就連像梁朝偉這樣的大角都只是簡單的稱呼「何先生」。

從名字就可以看出,《無名》塑造了一個關鍵的「矛盾點」:

片中所有的情報線或者人物獨白,既是傷人利刃,同樣也會因一小撮舉措暴露其弱點。

《無名》里最懸念的關鍵就在於「弱點」的運用上。

只有等到結局那一刻,這一切懸疑和線索才恍然大悟。

片中各角色們的動作、語言台詞和心理側寫,其實二刷下來會發現十分深意。

當觀眾們稍未留意,便稍縱即逝。

通常警匪片的主角是警察,主線是抓出殺人兇手。

但到了《無名》這裡是反過來的,抓人的是壞蛋,被抓的反而是英雄。

這個過程中,大家要比意志力,手段,比權謀,比誰更狠……

這樣一層又一層推進劇情的方式,哪個觀眾不愛看!

整部電影簡單卻懸疑,而揭開諜影重重下的使命責任,才是程耳想要提升這類電影戲劇層次的主要因素之一。

這也是我最佩服程導之處。

他在片中埋下的伏筆,成為了本片最大的亮點。

《風聲》一直是大家公認的中國商業諜戰片的標杆。

它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它描繪了一個生動、傳奇的故事。

雖是以諜戰片作為類型,但實際上,其劇情內容與類型處理上,與希區柯克、史匹柏這些大導演相比也絲毫不遜色。

而許多人喜歡《無名》《風聲》這類諜戰片的一個理由是:華語片逐漸開始擺脫舊路子,慢慢拍出自己類型的新特色來。

其實不管是《風聲》還是《無名》這類電影,在涉及諜戰、愛情、懸疑等因素大薈萃下,太需要一個優秀的劇本,才能讓觀眾更好的投入,跟著片中角色一起找內鬼。

事實上,從我國近10年拍攝的諜戰片來看,除了《聽風者》和《懸崖之上》,其它作品的表現都有些差強人意。

但《無名》的出現,又重新樹立起了中國諜戰片的標杆。

程耳非常善用鏡頭過長與旁白補述。

將原本頗為複雜的諜對諜故事簡潔化,讓觀眾很輕易便進入狀況,與片中各角色們一同推測到底誰是「內鬼」。

《無名》的節奏很快,往往到了一個劇情關鍵點,程耳便將角色嚴刑拷問,間或穿插言語挑撥,一個簡單的審訊室就轉變成了人性修羅場。

言語、動作、表情、眼神等一切微小事物都會被放大審視。

雖然現場觀眾身在劇情之外,不痛不癢,但一通看下來,卻能感受到《無名》營造的緊張氣氛,仿佛「傷在你身,痛在我心」,連呼吸甚至都有一些壓迫感。

從前期塑造到電影中段達到高潮,甚至不到最後一分鐘你都很難猜到結局是什麼,《無名》帶出的推理懸疑引線真的很不錯。

像策反敵人、獲取情報、誅殺漢奸等舉措,導致敵人的互相猜忌、出賣對方,到最終才揭露真面目,像極了英國推理小說家阿嘉莎的《東方快車謀殺案》。

那種運用密閉式空間催化犯罪心理的戲劇結構,對於感官來說實在是太過刺激了。

所以單從懸疑角度來說,《無名》是絕對可以打出高分的。

說實話,「汪偽政府」是一段有點複雜性的歷史。

也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輕易地概括說明所有的來龍去脈。

但是感性著稱的程耳導演,卻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將這一特殊時期的前因後果及複雜歷史描述的非常清晰

這樣說故事的功力,真的不是一般導演能媲及的。

2小時片長,程耳導演在整體架構中注入了愛國情操與國讎家恨的元素之後,這些虛與委蛇、相互算計、利害同盟的暗鬥才算拉開了序幕

導演先是透過精確的場面調度、精緻華麗的美術與極具鮮明的鏡頭語言之下。

打造了一個極具懸疑度,又帶有舞台劇味道的密閉式環境。

而這也恰好凝聚了《無名》中的戲劇張力,觀眾此刻的心情好像一鍋沸騰的壓力鍋,隨時都怕會炸開。

《無名》的劇本編排流暢縝密且有條不紊,一環扣一環,例如在梁朝偉飾演的何先生身上,不斷的給他留伏筆,以及透過他穿針引線帶出其他導線,讓這部作品不僅有詭譎疑狐的張力。

加上後段的倒敘說明,讓人直呼過癮。

幾場大戲先不說,光是開場的一組畫面,地面上的斷壁殘垣,慘不忍睹,配合日軍飛機視角下的碧色海面,美景如畫,製造出反差的衝突感。所以在後段看到類似的畫面又出現時,那種令人不寒而慄的感覺,不用很深刻體現就自然而然顯現出來。

另外讓我注意到一點的,就是梁朝偉飾演的何先生這個角色。

他對外的身份是汪偽政府在上海情報站的長官。

深色皮鞋敲地,木履脆響,繼而他轉過頭凝視我們,仿佛能看透我們的內心。

開場不到1分鐘,我仿佛中了程耳的魔法,深深墜入《無名》里。且此後2小時再沒「出來」過。

眾所周知,梁朝偉的眼神特別會說話。

一個回首全是過往,一個抬眸皆是文章。

他的眼神,好像永遠都處在變幻莫測的境界。

在《無名》中,梁朝偉的眼神戲,實在太多不勝枚舉。

片中的何先生,正是在梁朝偉的傾力詮釋下,才體現了全片所有角色中最具特色的一面。

他在《無名》中再一次呈現了「殿堂級」的影帝表演。

這是一個可以在鏡頭前,這一秒是一個壞人,下一秒就會變成一個好人的演員。

可以說,在不露聲色之中,他就將這個角色完整的呈現在我們跟前。

尤其是片中兩次審問犯人的橋段,第一次何先生笑裡藏刀,神態自若、張弛有度;第二次目光冰冷,面色凝重。

而其它演員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因為片中很多的角色心理戲份更需要仰仗演員的功力。

甚至可以說,《無名》全憑演員的表演能力和相互銜接去布局。

現在回顧一下,包括大鵬、王傳君這些配角們的表演張力也都很平衡、精鍊、集中,準確而內斂,使人不禁折服。

正義之惡對比反派之德,《無名》訴說的相當耐人尋味。

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人們很多堅守的道德底線都可以被摧毀、踐踏。

《無名》的震撼就是在於把人性放在最接近道德底線的情境下,放大出來讓人接受檢驗。

事實證明,程耳不僅戲導的好,連選角眼光都這麼好。

程耳喜歡使用一些與他們慣有形象反差很大的演員,除去梁朝偉飾演的何先生,還有大鵬飾演的汪偽政府大官。

他將那種冷酷陰沉的人物掌握的相當搶眼,還有王傳君飾演亦正亦邪的角色,多了些咀嚼的空間。

再提起程耳,不得不說就是他的鏡頭語言

一個字,美!

跟選角反差一樣,程耳鏡頭裡的事物也是帶有反差色彩。

例如用冷暖色調的切換,藉此來展現人物不同的心理狀態。

影片開頭有一段一鏡到底的偽特務機關的特寫鏡頭。

雖然只是一小間辦公大院,但這景取得是真的棒!龐然矗立的兩棟古建築,精美的石雕。深閨大院後是深邃的空洞。

光這場景,就足以讓觀眾屏住呼吸了。

爾後接連的犬吠、特務詢問、受刑聲……仿佛與這棟建築的冷色調融合為一體。

這樣一鏡到底的畫面,還有在展現轟炸機飛過的畫面時,刻畫眾生相的恐懼和無奈,沒什麼比鏡頭感更具說服力的語言了。

還有電影中三次用「狗」作為意象隱喻,連一句台詞都不用交代,觀眾也看得懂。

以上這些元素使《無名》成為一部題材元素飽滿豐富,劇情刺激大氣的佳作。

看到後半段,《無名》真正的力量在於所有謎底揭開之後的回味。

這部電影的核心就在於情感上升的那個停留階段。

雖然戰爭以往都是揭露傷疤、恐怖、人性最醜陋的一面。

但也唯有在那種嚴峻環境下,你才能見識到真正的人性光輝。

當這些無名英雄明知道自己所面臨的一去不復返的危險但還要做出視死如歸的話,「無名」的意義就更加被凸顯出來,前面這些先輩所經歷的磨難也才更加值得我們去尊敬。

不得不說,結尾的一幕也是點睛之筆,這讓本來應該是一部諜戰風滿滿的電影升華成了具有強大精神引導作用的醒世電影。

最後的揭露橋段程耳拍攝手法十分漂亮,精簡乾脆,明確表現不計其數的無名地下工作者們其維護忠誠的精神將在光榮犧牲的軀體之下永續發揚,盪氣迴腸!

最後,我想說,作為每年票房最高記錄的時刻,春節檔缺電影嗎?

不缺。

但,春節檔,真的不缺電影嗎?

缺!

缺了一部放在任何檔期,任何時候觀看都回味的電影。

就等《無名》留名了。

它不但會留名春節檔,它甚至有可能會留名影史。

即使僅僅是在諜戰這個領域,它之後也一定會作為華語諜戰片的一座無可逾越的高峰,一次又一次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