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盛世那麼牛,唐玄宗為何「乞食東都」?扭轉困局的英雄卻遭貶

2023-02-15     尋根拜祖

原標題:開元盛世那麼牛,唐玄宗為何「乞食東都」?扭轉困局的英雄卻遭貶

開元二十一年秋季,唐玄宗叫來京兆尹(長安市市長)裴耀卿:「愛卿啊,朕要巡幸東都去了,西京的老百姓你準備如何救治啊?」

乍一聽,您一定嚇一跳:長安發生什麼大事了?既然有大事發生,皇帝為何要離開一線,把爛攤子扔給一個小市長呢?太不負責任了嘛。

原來,這一年關中地區遭遇了水災,莊稼絕收了,導致三輔大饑荒,別說老百姓,就連地主家裡也沒餘糧了。唐玄宗名為「幸東都」,難聽一點說就是到洛陽討飯吃。

怎麼可能?不是「開元盛世」嗎?大唐帝國最鼎盛的時期,作為帝都的長安怎麼會出現大饑荒?連皇帝都要「乞食」?難道沒有儲備糧嗎?

有一個現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從唐太宗李世民,到唐高宗李治、唐睿宗,每一任皇帝都喜歡巡幸東都,武則天甚至將都城遷到了洛陽。其實他們的目的跟唐玄宗一樣:要飯去。

導致這種情形的原因就是,關中地區的糧食產出,與暴增的人口之間形成了巨大的需求缺口,而糧食運輸工作卻被自然因素卡住了脖子,長安就是一座「飢餓之城」。

皇帝倒是不需要勒褲腰帶過日子,但圍繞皇帝的人口太龐大,妃嬪、子孫、御林軍、服務人員、朝臣及其家屬,林林總總幾十萬人。只要皇帝「東幸」,這些人口也會跟著他離開長安,等於就減緩了西京的糧食危機。

因此,唐玄宗不是「逃」,而是被迫離開。

裴耀卿名氣不大,但絕對是後人值得紀念的一位先賢,他擅長經濟工作,早年在長安廢除「配戶和市法」、改革徵稅制度,為唐玄宗一朝的經濟平穩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對西京的糧食危機問題,裴耀卿其實早就有所關注,在任宣州刺史時,他曾經向朝廷提出過漕運改革的措施,可惜沒受到重視,被擱置了。

棒子不打到頭上不知道疼,唐玄宗如今滿頭大包,這才想起了裴耀卿。

唐朝的糧食主產區在江南,如何將糧食運送到關中是個麻煩。雖然隋煬帝疏通大運河後,南北大動脈似乎暢通了,但裴耀卿在宣州刺史任上還是發現了其中的弊端。

裴耀卿告訴唐玄宗,糧食從揚州起航,途徑大運河、汴河、黃河,每一段航道在不同季節的水位相差很大,水位太低、太高都不能航船,只能等。

通常一次漕運需要半年時間,沿途消耗、人工成本導致運輸費用居高不下。船工長途運輸,很難熟悉所有航道,翻船、擱淺事件不斷,有時候再遇上土匪劫糧,更是雪上加霜。

進入黃河之後逆流而上,三門峽又是一道鬼門關。

黃河由西向東一路奔騰,東出潼關一百多公里的地方山勢突然變窄,那裡水流湍急、壁立千仞。

河中心有兩座小島,將水流分割成三股,如同三座門,曰「人門」、「鬼門」、「神門」。與三門正對,有一座巨大的砥柱。船隻衝出三門,速度奇快,很難避開砥柱:「歲漕砥柱,覆者幾半,河中有山號『米堆』。」

儘管這裡有經驗豐富的「門匠」指揮船隻,但通常「一舟百日乃能上」,而溺死的船工、門匠不計其數。當地有一句諺語叫「門匠無墓」,意思是這些門匠的結局大多是葬身黃河,屍骨無存。

如果改用陸路運輸,茫茫山道險阻,運輸成本高得嚇死人,更不可行。

唐太宗、唐高宗時期,每年一二十萬石的漕運任務尚能應付,可到了唐玄宗時期,這個數字增加了好幾倍,依然不能滿足需求。

裴耀卿終於有機會提出自己醞釀了好幾年的計劃了,一項改變了長安歷史,甚至影響了中國一千多年歷史的偉大漕運工程「轉漕輸粟」拉開了帷幕。

裴耀卿的核心思想就八個字:「集中儲備,分段運輸。」

他在汴河與黃河的交匯處修建「河陰倉」,在三門峽的上下游各修「鹽倉」和「集津倉」,三座糧倉將整個漕運分成四段。

從揚州起點到河陰倉為第一段,江南的船隻航行至河陰倉就卸貨返航,任務結束,而不是像以往那樣繼續西行。

第二段兵分兩路,一路沿洛水西行,運送東都所需的糧食至含嘉倉,另一路沿黃河西行至集津倉。

第三段,從集津倉轉運至鹽倉。如果遇上枯水期就立刻通過,如果遇上水流湍急的時候,就走陸路將集津倉的糧食運送到鹽倉。這一段陸路不長,開鑿起來難度不大,運輸成本相對較低。

第四段從鹽倉到關中,這一路波瀾不驚,如履平地。

裴耀卿的集中存儲、分段運輸策略,讓各水段運輸更加專業化,各段同時進行,效率倍增,成本大幅降低。

唐玄宗大喜,立刻下旨提拔裴耀卿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任江淮河南轉運使,全權負責漕運工程。

裴耀卿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完成了相關工程,前後不到三年,關中糧倉的儲備高達七百萬石,節省運費三十萬緡。

一緡等於一千錢,一錢相當於現在的六七元人民幣。七百萬石儲糧,意味著關中即便一年顆粒無收也不至於餓死人。

可以說,裴耀卿延續了西京長安的繁華,甚至可以說他給大唐帝國續命百年。因為二十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如果不是充足的糧食儲備,長安必然成為「廢都」。

此後的一千年,黃河漕運工程又經歷了多次修繕,但他們的方法從來沒有偏離裴耀卿的思想,用清朝學者鄭日奎的話說就是「祖述耀卿」。

直到1958年,三門峽大壩工程完工後,裴耀卿創建的「轉漕輸粟」工程才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裴耀卿做出這麼大的功勳,卻非常低調。那時候的唐玄宗開始「享受生活」,錢花得跟流水似的。有人建議裴耀卿:你把省下來的那三十萬緡交給皇帝,足夠還你家幾代人富貴了。

裴耀卿卻沒這麼做,而是將這筆錢歸為朝廷收支項目。

我不清楚唐玄宗會不會因此心裡不高興,但在工程完成後的第二年,裴耀卿確實就被罷相了。

史書記載,當時的首相張九齡與另一位宰相李林甫關係不好。李林甫一心想取代張九齡,而張九齡則有意提拔自己的親信嚴挺之為宰相。

唐玄宗對宰相的使用,與之前的幾位皇帝都不同,他喜歡用「二相制」,一正一副。

此番用張九齡、裴耀卿、李林甫三人同時為相,已經屬於「超編」了,如果嚴挺之再拜相,李林甫很可能被踢出,因為裴耀卿也是張九齡的好朋友、好搭檔。

於是李林甫大耍陰謀,告發嚴挺之徇私枉法,並成功地將張九齡也卷了進去。

張九齡此人跟宋璟有點像,為人過於剛直,總是喜歡對唐玄宗指指點點,早就引起唐玄宗的不滿了。

開元二十四年,也就是「轉漕輸粟」工程完成的第二年,唐玄宗下旨罷免了張九齡和裴耀卿的宰相之職,李林甫如願當上了首相。

人總是那樣,好了瘡疤忘了痛,這時候的唐玄宗,恐怕早將「乞食東都」的狼狽忘得一乾二淨了。

但我們不該忘記,請向這位先賢致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c081cfbc6b16dba77817f7208fa29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