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長津湖》為我們大家貢獻了一部恢宏的戰爭史歌,那麼《長津湖之水門橋》就是這首歌最後的感嘆詞或是句號後的尾音,它就像是一根火柴,點燃了中華民族潛意識裡的那把火。
所有的催淚的細節,它最終的目的不是為了感動而感動,而是讓每一個人都能不要忘記先烈。
無論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氣、暴雪、刺骨的寒風還有敵人的重火力武器裝備以及頭上的飛機瘋狂地轟炸,它都阻擋不了先烈們為了和平保衛國家的頑強毅力。
熱乎土豆
七連和其他連隊的戰士們終於吃上了熱乎的土豆,看到這一幕,內心突然覺得暖暖的,要知道,一個熱乎的土豆,一頓熱乎的飯,對於戰士們來說,這就意味著一種幸福。
在長津湖戰役時,還沒有大面積推廣炒麵,戰士們能帶的就只是凍土豆、硬飯糰、窩窩頭。從凍土豆到熱乎土豆,這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勝利,土豆上面散發出來的熱氣,更是像即將被點燃的鬥志火苗的形狀。
四條眉毛
隊伍在暴風雪中行軍,所有人幾乎都睜不開眼睛模糊地走,也只有像伍萬里少數人能夠看清楚一點點路,因為他繳獲了敵人的護目鏡。
就是他戴著護目鏡走了一路,他的兩隻眼睛下面被護目鏡印出「血痕」,而在這種嚴寒天氣下,也不知道這兩條「血痕」是結痂了還是凍住了。
如果仔細看這兩個血痕,似乎和他的兩條眉毛很像,只不過血痕和眉毛正好以眼睛為中軸線兩邊對稱,他就像有了四條眉毛,每每在腦海里回憶起這四條眉毛的小戰士,更加令人心疼。
這麼一個難以被發現的小細節,一旦發現就心酸不已,這哪裡是血痕,分明是戰士們殺出的勝利之路,一路上披星戴月,披荊斬棘無畏遠方。
悼念
伍千里悼念雷公在雪地里點煙,最後風過煙倒,似乎也預兆了他最後的結局。
這場戲在電影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這裡面包含了非常多的感情在裡面,既有象徵性的意義也有對「家」的思念之情,越是對先烈敬仰,越是能讀到更多承載的情感。
或許他悼念的不僅僅是某個人,而是「心之所向,行之所往」,當你真正地坐在電影院,感受這種氛圍的時候,才愈發地明白其中寄託的情感,你會跟隨風的方向,飄向遠方。
犧牲
三個人從三個方面三個細節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死亡伴隨著角色的轉變,為伍萬里的未來鋪路。
梅生對女兒的回憶殺;有家在,我們可以不必流浪異鄉。有家人,我們可以勇敢翱翔,也不用擔心沒有方向。
沒想到文質彬彬內心柔軟的指導員,還能一身孤膽英勇無畏,不輸伍千里、余從戎這些硬漢,最後也貢獻出了他所有的力量!
平河對伍萬里的臨別話語;這是《長津湖》留下的伏筆,伍萬里從此時才算正式打開了心結,看透平河的人,才知他和哥哥們的目標都是一樣的,也沒有了任何怨言。
平河的戲很過癮,個人身上沒有任何固定的標籤,如果有,那便是個「勇敢的人」。
余從戎從莽撞到最後的蛻變;如果《長津湖》是催淚彈在雷公身上,那麼《長津湖之水門橋》就是讓余從戎打出了第二顆催淚彈。
也如果說在《長津湖》他有李晨的影子,那麼在《長津湖之水門橋》里就徹底變成了余從戎!
輪迴
本作的故事是一個「輪迴」,七連趕到水門橋時,九連幾近團滅。
這就是一個連隊一個連隊,一個人一個人的前仆後繼,沒有退縮畏懼,他們或許都不知道炸橋這個任務在整個戰役當中會有多大的影響,但都沒有過任何遲疑。
沒有任何雜念,先烈們就是在這條路上一個接一個地前行,一往無前。
新的征程
伍萬里把紅色的圍巾掛在了樹上,這是新的希望征程的開始,也是對敵人意志力的摧殘,圍巾的這一抹紅沒有倒下,七連哪怕是被打光了都要完成組織交給他們的任務。
陳凱歌曾回答:「這條紅圍巾有很強的象徵意義,雖然是少年少女,但這裡邊不包含男女之情」。
果然在《長津湖之水門橋》當中,紅圍巾也體現出了它的價值所在,這一個伏筆簡直就是一抹希望之紅,勝利之紅,光明之紅。
《長津湖之水門橋》也把起承轉合用到極致
使用了很多細節來營造氣氛,用每個人去炸橋的過程積累情緒,每一次的爆炸聲都是宣洩情緒的一種方式,最終回歸敘事,輒止留白,為了更大的勝利奠基了基礎。
五星好評形成了碾壓之勢,看過的觀眾在對《長津湖之水門橋》這部電影最多的評價關鍵詞是「致敬」二字。
吾輩必當勤勉,持書仗劍耀中華。吾輩也必當謹記,克己復禮容天下。中國明日看今朝,中國昨日的苦難也要銘記,講給下一代。
致敬先烈就是放在了整個電影的第一位,先烈們的氣節和勇氣,就是一代代需要傳承下去的火炬。狹路相逢勇者勝,向英雄致敬,向先烈致敬。
你會選擇和誰一起看這部電影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a118f0b89df9c4af0e621a16fd08a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