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隴西》大結局:諸葛亮惜敗失二將,郭淮小勝,馮膺笑到最後
諸葛亮最終失去了兩員得力幹將,一個是李嚴,另一個是陳恭,這兩個人都不是忠於諸葛亮,他們的本心一定是忠於蜀漢,忠於興復漢室獲得一個安穩的生活。
郭淮的「青萍計劃」最終的目的就是分裂李嚴和諸葛亮,最終導致蜀漢分崩析離,曹魏實現天下一統,但因為在陳恭身上的失誤,也導致了「青萍計劃」沒有達成所希望看到的結果。
雖沒有看到完美的計劃結果,卻也在計劃當中分裂的李嚴,導致李嚴成為了「叛徒」,同時也讓諸葛亮的二次北伐草草收場。諸葛亮千算萬算,依舊沒有算到馮膺和楊儀之心。
馮膺才是最終的「大贏家」
從一開始,馮膺派荀詡殺白帝就是一個完整的陰謀,馮膺篤定荀詡不會殺了「叛變」的白帝陳恭,也完全摸清了荀詡這個人的「小」聰明,明白荀詡一定會預料到陳恭沒有叛變,一報恩情還一報恩情,加上兄弟之情,所以,後來陳恭也不會殺荀詡。
原本的計劃就是馮膺應該背負的魏諜之罪,這樣就順理成章地換成了陳恭,陳恭在某種程度也推動了自我的消亡,從翟悅之死開始,陳恭就沒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很難說誰技高一籌了,但似乎所有人都完成了內心想要完成的使命。
整個計劃當中,諸葛亮完全成了局外之人,楊儀和盤托出的時候,諸葛亮還是一臉的不可思議,他的本心不想有內部的爭鬥,李嚴雖與之作對,可他對蜀漢的本心是善的,如果李嚴真的不可信,那麼也就說明了劉備也看錯了人。
楊儀和馮膺的計劃當中,似乎也架空了諸葛亮,他們二人小小的計謀就除掉了李嚴大將軍,也讓諸葛亮直到最後才恍然大悟為什麼第二次北伐當中李嚴敢動糧草。
從這個計謀來看,這二人絕對比李嚴更具危險性,他們的各種算計打著興復漢室為了蜀漢好的旗號各種「剷除異己」,若是有一點點私心,諸葛亮同樣也會被他們二人算計,這一次李嚴的事件,他們也有了諸葛亮的軟肋,諸葛亮也差點成為了罪人,楊儀和馮膺的職位也愈發的鞏固。
陳恭替馮膺去死,荀詡遠走東吳執行下一個計劃,馮膺穩坐司文曹曹掾之位,一切看似歸於寧靜,但諸葛亮真的要放過馮膺這樣的人嗎?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麼久以來,無論是蜀漢還是曹魏,他們不缺少了文官智謀,反而一個武將其實更為主要,算計這件事,沒有人能夠站在最高點傲視群雄,唯有敢於衝鋒在前的大將最終才能定江山。
楊儀和馮膺以興復漢室為名,除掉的不僅僅是李嚴,而是警示了更多敢於給諸葛亮提出不同意見的老將。
從長遠來看,這樣的方式對興復漢室百害而無一利,這二人也讓諸葛亮的北伐沒有了內部阻力,但是北伐這真的是蜀漢唯一的出路嗎?如果不是,那麼楊儀和馮膺就做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風起隴西》的大結局完整的勝利者只有馮膺,鞏固了地位,同時也在內部和上級削弱了他人對自己的影響,最後的一步讓荀詡出走東吳,他未嘗不是步了陳恭的老路,在馮膺眼裡,荀詡和陳恭還有其他的游梟都能成為被犧牲的「小人物」,也正是孫令看到了馮膺智謀和遠瞻,他才會死心塌地的跟著這位姐夫。
如果《風起隴西》還有第二部,那麼無論結局和過程如何,誰和孫令走得近,那麼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
如果不是楊儀告知事件的完整脈絡,諸葛亮真的不知道李嚴做了什麼嗎?
荀詡最後逃出來的那一幕,有沒有「肖申克的救贖」內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