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姜氏為何在大唐五世顯赫?運氣只是表象,姜氏治家有三大法寶

2023-02-12     尋根拜祖

原標題:天水姜氏為何在大唐五世顯赫?運氣只是表象,姜氏治家有三大法寶

大唐大曆二年(767年),唐代宗接到一個令他震驚的消息:施工隊不小心,將「建陵」的山岡挖垮了!

建陵是唐代宗的父親唐肅宗的陵寢,其山勢連綿形同臥龍,是絕佳的風水寶地。如今卻被挖斷了龍脊,這不就相當於斷了大唐的龍脈嗎?

唐代宗的憤怒可想而知,他立刻下旨將項目的總負責人太常卿姜慶初處死:

「會脩植建陵,詔(姜慶初)為之使,誤毀連岡,代宗怒,下吏論不恭,賜死。」

這麼大的事故,有人人頭落地並不意外,意外的是皇帝居然會拿姜慶初開刀,因為他是唐玄宗的女兒新平公主的駙馬爺、唐代宗的姑父。

姜慶初之死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它也意味著顯赫了五世的「天水姜氏」從此走向沒落。

唐朝是一個豪門政治的時代,要論門第,天水姜氏與「五姓七望」根本不具有可比性,但他們「單兵作戰」的能力卻無人能及,姜家連續五代人都是皇帝的心腹寵臣,這個記錄有唐一代沒有第二例。

我們先從姜慶初的高祖姜謨談起。

姜謨的先祖在北朝累世高官,但已經呈現衰弱的趨勢,他本人憑藉蔭功入仕,在隋朝混了個七品芝麻官——晉陽縣令。

看到「晉陽」兩個字,您是否想起點什麼?對了,唐高祖李淵,此時李淵正是晉陽宮監、太原留守,姜謨的頂頭上司。

姜謨長了一雙慧眼,他認定李淵絕非池中之物,斷言:「隋政亂將亡,必有聖人受之。唐公負王霸資度,其必撥亂得天下。」

於是他暗中結交李淵,成了李淵太原起兵的功臣之一。

李淵登基後,姜謨長期在隴右地區作戰,先後參加過討伐薛仁杲、李軌的戰爭,因功受封長道縣公、隴州刺史。

比較遺憾的是,那時候姜謨年近七旬,老了,沒能建立更多的戰功,並於貞觀元年就病逝了。

姜謨與李淵的私交,為姜氏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其子姜確(字行本)因此搭便車結交上了李世民。

姜確此人有兩大特點,一是心靈手巧,擅長手工製作,他設計的宮殿模型、攻戰器械構思精巧,美輪美奐;二是工作勤勉,做起事來廢寢忘食。

因為特長,他被李世民任命為將作少匠,九成宮、洛陽宮等一系列的宮苑全都出自他的手筆。

當年侯君集能以碾壓式的優勢滅了高昌國,其背後的隱形功臣就是姜確。

史書記載,姜確在高昌城外砍光了一整座山的木材,製作了大量的攻城武器。唐軍憑藉這些器械,登上高大的樓車將城內看得清清楚楚,火炮、投石機如雨點般精準打擊。用眼下一句時髦的話講,在姜確的加持下,唐軍實現了「降維打擊」。

李世民對姜確非常寵幸,任命他為宣威將軍,組建飛騎,拜左屯衛將軍,成了不離左右的近臣。

對此魏徵等人非常不滿,他們把姜確劃歸為靠「奇技淫巧」而發達的佞臣,一再要求李世民貶黜他。

向來從善如流的李世民卻讓魏徵失望了,姜確終其一生都龍寵不衰。後來,李世民又將女兒襄城公主嫁給了姜確的兒子姜簡。

後來姜確跟隨李世民征伐高句麗,犧牲在了戰場上,被李世民追封為左衛大將軍、郕國公。

姜確有兩個兒子,長子姜簡承襲「郕國公」,但他的作為卻遠不如弟弟姜遐(字柔遠)。

姜遐的特點也很鮮明:美男子、好口才、多才藝。

唐代的很多史料都不遺餘力地誇讚姜遐「美姿容」,並且因此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官至通事舍人、內供奉,通俗講就是皇帝的貼身秘書、侍從。

我總覺得史書有所暗示,但卻從來沒有將他與薛懷義之流劃歸一類。腦補一下,是不是跟他的年齡有關呢?唐高宗去世時,姜遐50歲了,遺憾啊。

其實姜遐不全是靠臉吃飯,他年輕時曾在弘文館任學士,後來任職鴻臚寺,長期從事外交工作,可見他的學術水平很高,還懂外語。

作為皇帝的秘書,姜遐「善於敷奏」的特長也非常重要,能夠在皇帝與外朝之間起到極佳的橋樑作用。

另外,姜遐還擅長書畫、撫琴,藝術細胞很發達。

有這麼一位相貌、才藝、學術、溝通能力俱佳的秘書,你說哪位領導不喜歡?事實上,唐高宗在世時就非常喜歡姜遐,曾經任命他為左鷹揚衛將軍,負責皇城的警衛工作。

有「天皇」和「天后」的雙重照應,姜遐把姜氏家族的影響力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其家族開始與豪族們大面積通婚。

比如他的夫人竇氏,就是李世民的外孫女;他的女兒嫁給了宗室子弟李思誨,並生了兒子叫李林甫。

姜遐的兒子中們最出名的是姜皎,即姜慶初的父親。

據民間史料記載,姜皎與唐玄宗是「布衣之交」。那時候唐玄宗還是個藩王,兩人在一次打獵中偶然相識,姜皎認定此人氣度不凡,於是他儘其所有,傾心交結。

唐中宗在位時,姜皎玩了一把心跳,他宣稱:「有讖語表明,相王李旦將要當皇帝,臨淄王李隆基要當太子。」

這事被人彙報給了唐中宗,於是姜皎被捕入獄,遭到嚴刑拷打。

讖語這東西就是高壓線,只要姜皎一鬆口,李旦、李隆基父子必然跟著遭殃。但姜皎挺住了,打死也不承認,保護了李旦父子。

後來,姜皎又冒著生命危險,參與了唐玄宗策劃的「先天政變」,並因功受封為楚國公、任殿中監。

由於種種原因,唐玄宗的那些舊邸功臣們大多結局不好,只有姜皎和王毛仲長期得寵。

姜皎是唯一一位可以直接進入唐玄宗臥室,與后妃連榻而坐,宴飲如家人禮的外臣。平日裡,唐玄宗暱稱姜皎為「姜七」,而不是直呼其名。

有一次姜皎陪唐玄宗遊園,看見一棵珍貴的樹木,隨口誇了幾句。等晚上回家,他驚訝地發現,這棵樹已經移栽到他的家裡來了。

至於唐玄宗賞賜給姜皎的宮女、珍寶,不計其數。

然而,伴君如伴虎,姜皎最終還是因為一言不慎丟了性命。

那時候唐玄宗寵幸武惠妃,想以「皇后無子」為名廢黜王皇后,又擔心大臣們反對,於是他私下找姜皎商量。

姜皎與王皇后的妹夫李嶠是好友,於是他偷摸把這個消息透露給了李嶠。沒想到李嶠是個愣頭青,直接找唐玄宗掰扯去了。

唐玄宗勃然大怒,下令將姜皎杖責一百,發配廣西。結果挨了杖刑的姜皎,才走到汝州就死了。

姜慶初受父親牽連,被流放了二十餘年才回到長安。

某一天,唐玄宗與李林甫閒聊談到了他的舅舅姜皎,李林甫趁機提醒唐玄宗:當初我表弟姜慶初周歲的時候,您曾經答應將來讓他娶公主為妻。

唐玄宗這才想起確實有這麼回事,正好趕上新平公主剛剛守寡,於是下旨讓新平公主改嫁姜慶初。

姜家斷絕的恩寵再次被續上,姜慶初得到了老泰山格外的恩寵。他與新平公主的兒子出生才三天,唐玄宗高興地說:「也沒什麼好東西能配得上我的外孫了,授他一個六品銜吧。」

一般情況下,唐朝的駙馬都不能領實職,而且不能掛正職,比如,他們通常會被授予衛尉少卿、太常少卿,即衛尉府、太常寺的副職,白拿工資不許插手政務。

唐玄宗卻為姜慶初破了例,直接任命他為太常卿,領實職。

新平公主知書達禮,性情賢淑,在皇室子弟中的口碑非常好,姜慶初得益於她的地位,在唐玄宗、唐肅宗和唐代宗三朝一直很得寵。

然而,就是這個「太常卿」實職害了姜慶初,建陵的營建工作,太常寺是主管單位、第一責任人,出了這麼嚴重的事故,一把手罪無可赦。

處死了姜慶初,唐代宗依然余怒未消,他竟然將新平公主軟禁於宮中,並將公主與前夫的兒子裴仿也罷了官。而這位裴仿,他其實是唐代宗的女兒永清公主的駙馬。

咱也搞不清楚,唐代宗的火氣怎麼就發到姑姑兼親家母頭上來了。

故事講完了,是不是覺得姜家幾代人其實也沒有太突出的治國才能?那麼他們憑什麼能在豪門林立的大唐帝國五世恩寵不衰呢?

我個人認為,姜家人有三大傳世法寶。

第一, 慧眼識才

有人說,姜家人運氣好,總能跟對領導,比如姜確,他成功地避開了李建成,姜遐沒有選擇李承干,姜皎沒有跟唐中宗一脈瞎混。

如果偶然抓住某個機會可以歸結為運氣,但是幾代人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就不是運氣了,而是眼光。

比如姜謨,作為隋朝官員,卻能一眼看出李淵是替代大隋的真龍。再比如,李隆基那時候離皇位十萬八千里,除非腦子進水才會認為他能當皇帝,可姜皎就這麼認定了。

你不得不承認,姜家人在識人方面真的超乎常人。

第二, 忠心不二

但凡皇帝的近臣,很難逃脫派系鬥爭,人生曲線無非是起起落落,今天大富大貴,明天家破人亡,而姜家卻一直很穩定。即便姜皎和姜慶初的結局,也不是因為權力鬥爭所致。

其實姜家五代人都是有能力搞個小山頭的,但我們看不到他們與大臣們私相交往的記錄,幾乎把自己活成了皇帝的影子。

這種人雖然不受外朝勢力的待見,但絕對會得到皇帝的信任。

第三, 自知之明

姜氏五代人最高的實職也就是個副部級,其實以他們與皇帝的關係,想謀個更高的職位應該不成問題,他們為何不這麼做呢?

我覺得他們看清了一個現實:天水姜氏的門第跟「五姓七望」差得太遠,在那個環境下甘居人下才是長久之道。

唐朝是個豪門政治的時代,門第伐閱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像天水姜氏這種二三流的「偽豪門」,偶爾爬上高位是有可能的,但高度與危險係數是成正比的,退而求其次,不求「高度」求「長度」不好嗎?

所以,我們看姜家五代人,似乎缺少一種熱血噴張的氣勢,顯得過於「陰柔」,但這種「居下」難道不是一種智慧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8a8a52ddcfb9210f63ebab80e9233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