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成五年(840年)正月,唐文宗走向了生命的終點,臨終前,他鄭重其事地將太子李成美託付給宰相班子。
世上有一種揪心的距離叫「咫尺天涯」,它明明只有一步之遙,卻永遠也達不到。李成美就體會到了這種痛苦,龍椅就在眼前,但最終坐上去的卻是叔叔李炎(唐武宗)。
皇位之爭是血淋淋的,幾天後,失敗者李成美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被唐武宗賜死於家中,結束了年僅14歲的生命。
李成美是唐文宗選中的第五個接班人,其餘四個接班人跟李成美一樣,都不得善終。奇怪的是,李成美並不是唐文宗的兒子,而是侄子。
唐文宗明明有兩個兒子,為何選中了李成美呢?其餘四個接班人又為何不得善終呢?
為了方便閱讀,我們先將唐穆宗五子及其子孫的關係列表如下(也可以參看插圖):
長子李湛(唐敬宗):有六子,分別是李普、李休復、李執中、李采、李言揚、李成美;
次子李昂(唐文宗):有兩子,分別是李永、李宗儉;
三子李溶(安王):世系不詳;
四子李炎(唐武宗):有五子(與本文無關,省略不表);
五子李湊(漳王):世系不詳。
黑體字的五人,就是參與皇儲之爭的五位候選人,其中李普、李成美是唐文宗的侄子,李永是唐文宗的兒子,李溶、李湊是唐文宗的弟弟。
第一候選人:晉王李普,幼年早夭
在唐敬宗之前,唐朝皇位恪守父子相傳(除了中宗、睿宗兄弟相傳外),很平穩。但由於唐敬宗作死,年僅18歲就將自己搞崩了,留下六個奶娃子,給皇位傳承帶來嚴重的危機。
最年長的皇子李普才2歲,按照歷史的經驗,這種情況下如果幼主稱帝,配套的結構一定是太后臨朝稱制,或者權臣輔政。
大唐早就被武則天搞怕了,後來的皇帝連皇后都很少立,怎麼可能允許太后插手朝政?除非大唐想重演南北朝的權臣當道,否則權臣輔政這種模式也不可能被接受。
這兩條死路堵死了李普即位的可能性,因此大唐的皇位傳承被迫採用兄終弟及,在宦官王守澄、梁守謙,以及宰相裴度的擁戴下,唐文宗坐上了龍椅。
唐文宗即位後,對侄子李普視如己出,一直想立這個侄子為太子。遺憾的是,李普命不長,於太和二年(828年)病逝了,年僅4歲。
唐文宗深感悲傷,下旨追封李普為「悼懷太子」。
第二候選人:漳王李湊,含冤而亡
您別看李普年幼,但作用卻很大,他活著,朝堂就很安靜,因為大伙兒都知道皇帝對接班人已經心有所屬;他死了,朝堂就暗流涌動,因為所有人都掐著股本試圖插一腳撈一票。
誰是眾人最看好的「潛力股」呢?唐文宗的幼弟漳王李湊。
史書對李湊的評價是「賢明,有聲望」,書讀得好,有文學才華,恪守禮教,是個孔夫子的好學生,以宰相宋申錫為首,對李湊好感度滿滿。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大熱」的結果往往是「大冷」,尤其是在皇儲之爭這種充滿詭譎的環境里,出頭鳥通常最倒霉。
李湊果然中槍了,獵人叫王守澄,一位曾經擁立了唐穆宗、唐文宗兩位皇帝的權閹。
唐文宗雖然是由王守澄擁立的,但宦官集團對皇權的威脅,讓他意識到必須及早限制王守澄的權力,因此唐文宗便拉攏宋申錫等大臣共同對付王守澄。
王守澄很狡猾,他炮製了一個「宋申錫陰謀擁立李湊案」。唐文宗拿到所謂的審訊結果頓時震驚了,他不辨真偽,下旨將宋申錫變為司馬,李湊也被廢黜了王爵。
太和九年(835年),李湊在幽居中含冤而亡。當年,「甘露之變」爆發,唐文宗這才意識到冤枉了李湊。他悔恨不已,下旨追封李湊為「懷懿太子」,以表達自己的內疚之情。
第三候選人:魯王李永,離奇暴薨
您可能會問,唐文宗明明有兩個兒子,為何眼睛總是盯在侄子和弟弟身上?兒子不是親生的嗎?
當然不是,唐文宗的兩個兒子,次子李宗儉應該早夭,史書從頭到尾僅留下一個名字。長子李永則很不成器,好玩樂,很有爺爺唐穆宗和大伯唐敬宗的「風範」,而且累教不改。
這就是唐文宗寧可把希望寄托在侄子和弟弟頭上的原因,不過我認為這個說法很不靠譜。
李永的年齡跟李普大致相當,也就是說,那時候李永也就是個幼兒園剛的孩子,淘氣是有可能的,能壞到什麼程度?
真正的原因是唐文宗偏心,他不喜歡李永的生母王昭儀,而是寵愛楊賢妃。這位楊賢妃不是個安分的女人,憑藉恩寵不斷構陷王昭儀母子。
李普病逝、李湊被貶黜後,唐文宗「勉為其難」,終於在開成元年(831年)宣布冊立李永為太子。
這位楊賢妃很不可理喻,她沒有兒子,卻偏偏要跟太子作對,一點也不為自己的未來打算。唐文宗也算得上半個明君,但在家事處理上卻弄得一地雞毛,由於聽信楊賢妃的挑唆,他對兒子越來越不滿。
開成二年,唐文宗怒氣沖沖地宣布要廢黜太子,此時距離李永被立為太子才五年,年齡也才13歲。
作為父親,對未成年的兒子如此處置,毫無疑問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行為。大臣們都看不下去了,勸他說,太子畢竟還年幼,可塑性很強,儲君是國之根本,怎可輕易廢黜?
唐文宗沒辦法,只好退而求其次,將李永幽閉於少陽宮。
第二年,李永暴斃於少陽院,同一年,王昭儀也死了。人們一致認為,母子倆很可能都死於楊賢妃之手,或許也有唐文宗的參與。
唐文宗讓我不由想起「燕啄皇孫」的故事,實在難以想像,父親如何能對唯一的兒子、未成年的兒子干出如此滅絕人性的事?人倫之親,在這一刻被擊得粉碎。
李永死後,唐文宗似乎才有所醒悟。有一天舉辦宴會,席間由一對父子表演雜技,兒子爬上高高的杆子做動作,父親昂首在杆子底下圍著兒子轉,生怕兒子會掉下來。
唐文宗突然哭了:「朕貴有天下,卻不能保全唯一的兒子。」隨即,他下旨將那些詆毀太子的人全都殺光。當然,最大的兇手楊賢妃依然逍遙法外。
第四候選人:安王李溶,被逼自殺
楊賢妃其實也不算笨,她在搞掉太子的同時,早就為自己找好了退路,唐文宗的弟弟安王李溶就是她未來的幸福。
原來,楊賢妃早就跟李溶達成了協議,她要幫李溶爬上儲位。李永死後,楊賢妃毫不避諱地將李溶推向了前台。
這種女人我們只能說她太蠢,不懂得朝堂的水有多深。且不論大臣們能不能接受一個女人指手畫腳,恐怕宦官勢力也不會允許外戚上位,甚至連唐文宗本人也不會接受李溶。
果然,以宰相李珏為代表,堅決反對擁立李溶。
兄終弟及相當於嫡系發生了改變,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被採用。通常情況下,假如皇帝無子,會以過繼子為皇嗣,以保證嫡系一脈相傳。
唐文宗即位之初,兒子和侄子們都太小,考慮弟弟情有可原,如今侄子們都長大了,怎麼還會考慮弟弟?
只能說楊賢妃利慾薰心,只想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都沒顧及唐文宗的感受。
這一次,唐文宗讓楊賢妃失望了,他選擇了力挺李珏,冊立唐文宗的幼子陳王李成美為太子。
「出頭鳥」李溶的下場很淒涼,唐文宗駕崩後,他與楊賢妃一起被繼任皇帝賜死了。但繼任皇帝卻不是太子李成美,而是李炎。
第五候選人:陳王李成美,失位遇害
選太子跟變戲法似的,既緊張又刺激,只有等遮蓋的布揭下來,人們才能看清結局。
李成美已經是太子了,也獲得了大臣們的擁戴,怎麼就落敗了呢?
只能說,那時候的大唐朝局太複雜,除了外朝的文官集團,還有一股最牛叉的勢力存在,他們可以做到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宦官。
就在唐文宗彌留之際,宦官仇士良和和魚弘志發話了:李成美年幼,不足以承擔國之大任,陛下有旨,廢李成美太子之位,改立潁王李炎為皇太弟。
李珏等人傻了,明知這是仇士良矯詔,但皇帝已經不能說話,兵權在仇士良等宦官手中,他們能怎麼辦?脖子終究沒有刀硬,認命吧。
就這樣,李成美竟然在最後一刻被擋在了龍椅之下。
唐武宗李炎即位後,在仇士良的唆使下,下旨將李溶、楊賢妃、李成美全部賜死,再次上演皇家骨肉相殘的悲劇。
這一次唐武宗得益於宦官勢力的擁戴,可是六年後,他也嘗到了宦官們給他留下的痛苦。
會昌六年,唐武宗去世後,宦官馬元贄也以皇子年幼為由,將龍椅塞到了「傻皇叔」李忱的屁股下。
曾經輝煌無比的大唐帝國,就這麼被折騰得奄奄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