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穩中思變 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2023-12-16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高培勇:穩中思變 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本報記者 杜麗娟 北京報道

今年以來,以疫情防控平穩轉段為轉折點,中國經濟進入了波浪式發展、曲折性前進的進程中,立足於中國經濟恢復態勢,討論企業運行和競爭力問題,成為一個繞不開的命題。

12月12日,在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大變局下的應對與發展——2023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副院長高培勇表示,當前中國經濟恢復,尤其是企業運行恢復是一個需要耐心等待的長期過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們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和心理預期。

「這一輪經濟恢復進程,我們決不能簡單搬用以往應對周期性波動的老思路和老套路,而需結合疫後經濟恢復的新特點、新要求,在精細化分析基礎上以全新的理念、思想和戰略,實施與當下經濟恢復進程相匹配的精準式操作。」高培勇說。

非典型經濟恢復特點

不同於以往中國所經歷的經濟恢復,高培勇把當下中國經濟恢復稱為「非典型經濟恢復」。這種非典型不僅體現在其嚴峻複雜程度超出預期,而且也體現在它可能的持續時間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

從近一年來經濟恢復進程所呈現出的現象來看,非典型經濟恢復有三個特點。首先,它不同於之前的預期。此前大家對於疫情恢復有一定的預期,但從實際運行過程看,非典型經濟恢復和預期相比仍有很大不同。

其次,非典型經濟恢復不同於以往我們所經歷的經濟周期性波動中的復甦。過往幾十年,我們不僅經歷過東南亞金融危機,也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當時背景下的經濟恢復進程,顯然和今天所正在經歷的恢復有所不同。

再次,它也不同於以往的疫後或災後的經濟恢復。相比2003年的非典恢復,以及2008年地震災害後的經濟恢復,當前的經濟恢復亦有很多異同之處。

對於此次非典型經濟恢復為何會呈現如此多的不同,高培勇解釋稱,經濟恢復進程中面臨的主要困難挑戰,從2021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開始,主要歸納為「三重壓力」,分別是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

總體來看,「三重壓力」之間最突出的壓力是預期轉弱,正因為預期轉弱而導致了人們不能或不敢如以往那般消費,同時也因預期轉弱而導致人們不能或不敢如以往那般投資,從而使得需求趨於收縮,供給遭遇衝擊。

高培勇說,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一輪由預期轉弱或主要由預期轉弱所導致的需求收縮和供給衝擊。

「不僅如此,『三重壓力』還互為映射。很多問題表面上看是需求問題、供給問題,但深究一步就會發現其背後是預期問題;或者表面上看是周期性問題、結構性問題,但背後又是體制性問題。正是由於這些矛盾現象的複雜性,使得今天所看到的經濟恢復進程具有更多的非典型特性。」高培勇說。

企業是穩預期的主力軍

在這樣的經濟恢復進程中,我們又該如何增強信心,穩定預期呢?

高培勇認為,當下的中國,經營主體是推動經濟恢復的主力軍,應該牽住這一「牛鼻子」。今年2月7日,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進一步引導經營主體強信心,穩定社會預期,努力實現經濟運行整體好轉。這為市場指明了方向。

數據顯示,截止到2023年9月底,我國各類經營主體的總量高達1.81億戶,其中企業為5673.7萬戶,占比為31.3%,儘管企業戶數體量並非最大,但其對經濟貢獻所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

目前各類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和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換言之,在當下的中國,加快經濟恢復進程最可依靠的力量就是各類企業。

在此基礎上,高培勇認為,鑒於推動經濟恢復的主力軍是企業,因此要把強信心、穩預期的著力點和著重點放在企業身上,同時要把戰略的基點放在穩住企業預期、增強企業信心上,確保所有的舉措、對策首先聚焦企業,這是重中之重。

在高培勇看來,經濟恢復過程中最緊迫的一項工作就是強信心、穩預期,特別是強企業的信心,穩企業的預期,這是當務之急。

這要求我們要全面準確地宣傳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重大判斷,闡釋好「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把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基本面展示好,把政策效果持續顯現、經濟運行持續回升向好的基本態勢展示好。

與此同時,高培勇建議,當下我們還要以改革和政策雙輪驅動,給各類企業鬆綁,尤其是讓包括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穩定預期,在全社會形成重商、敬商的良好氛圍。「當下中國正在經歷的這一輪經濟恢復的目標,決不是簡單地定位於回到疫情之前,而是要將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恢復結合起來,以全面深化改革為經濟恢復和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競爭力和持久動力的一場全新的探索。」高培勇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7bd61416a144a7fbe2503406feea2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