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內地評分最高的10部掃黑劇,《狂飆》第3名,第2名評分9.1

2023-09-12     皮皮電影

原標題:近20年內地評分最高的10部掃黑劇,《狂飆》第3名,第2名評分9.1

今年,一部《狂飆》將「掃黑劇」這個題材,再次推上了輿論的熱搜。

自「掃黑除惡」專項行動以來,在影視領域,已經有不少優秀掃黑題材作品出圈了。

院線電影,有《掃黑·決戰》,以及這個國慶檔將要和我們見面的《堅如磐石》。

影視劇,有《罰罪》《冰雨火》《他是誰》《掃黑風暴》,當然,也有人盡皆知的《狂飆》。

實際上,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紀初,我國的掃黑劇,曾經歷過一段野蠻生長期。

「掃黑」這個題材,在當時也迎來了空前的繁榮。

大量真實案件被改編搬上螢屏,這些劇絲毫不忌諱將「尺度」和「罪惡」展示在觀眾面前

猖獗的反派人物,駭人聽聞的重大案件,以及大尺度的劇情,有不少都成了80後和90後的「童年陰影」。

2005年之後,掃黑劇迎來了短暫的「休整」期,它的另一個巔峰,就在20年後的今天。

借著《狂飆》掀起的「掃黑劇風暴」,皮哥不妨為大家盤點一下,近20年來,口碑最好的十部「掃黑劇」。

我們按照評分高低,先從第十名開始。

第十名:《掃黑風暴》豆瓣7.1

2021年,一部掃黑劇火遍全國,它就是《掃黑風暴》。

本劇的出圈,讓人意想不到。

它不僅讓歌手周曉鷗以演員的身份二次翻紅,甚至還捧紅了之前從未演過影視劇的相聲演員海廣全。

一眾實力派演員,也因它出圈。

比如飾演孫興的吳曉亮,飾演大江的蘇可,以及飾演董耀的譚凱。

一部好劇的實力,從來不怕被低估。

而《掃黑風暴》的火爆,因為它做到了之前所有掃黑劇都無法完成的三點。

首先,《掃黑風暴》尺度很大。

劇中案件都取自現實,如孫小果案,草場埋屍案。

又融入了諸多現實元素,如美麗貸,其殘酷呈現讓觀眾咋舌,徐英子裸貸和咬茶几的段落,更讓人脊背發涼。

其次,在劇情上,《掃黑風暴》始終圍繞著前警察李成陽和犯罪集團的鬥智斗勇展開。

情節跌宕,且戲劇性強,在滿足觀眾獵奇心理的同時,保證了戲劇張力。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劇中實力派演員很多,皮哥數了數,超過20位。

尤其吳越、王志飛、劉奕君等戲骨的表現可圈可點,飆戲場景層出不窮,讓觀眾直呼爽快。

當然,它本身也有不少缺點。

比如有些細節經不起推敲,孫紅雷表演用力過猛,張藝興撐不住場面,支線劇情太過離散,干擾了主線發展等。

但總體來說,《掃黑風暴》依舊是一部合格的「掃黑劇」,而國產影視劇的「掃黑熱」,也是自它而起的。

這也是為什麼,它僅有7.1的評分,但能進入這份榜單的原因。

第九名:《三叉戟》豆瓣7.5

相比於《掃黑風暴》,2020年上線的掃黑題材劇《三叉戟》,熱度就低很多。

如果說《掃黑風暴》聚焦在那些大案重案,黑惡勢力。

那《三叉戟》,則更多關注到了身處掃黑漩渦中的普通人民警察這個群體。

《三叉戟》,講的是三個警界老炮的故事。

全劇用倒敘的手法,先講述了三人因恩怨分離的往事,又循序漸進,從他們普通的生活里,尋找掃黑破案的日常。

三個主角,早就沒有了警界神探的心高氣傲,反而一個個都陷入了中年危機。

他們不僅歲數大,三個人抓一個人都費勁,還老氣橫秋,頹廢消沉。

可面對案件,他們卻依舊保留著一個正義使者應該具有的能力和信仰。

相比於其他掃黑劇,《三叉戟》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既關注黑惡本身,也關注警察形象的接地氣和人情味兒。

借用當下時髦的一句話:這三個滿身傷痕的中年男人,雖然自己過得不好,但還是盡力為這個世界縫縫補補。

除此之外,為了消解嚴肅的氣氛,劇中有不少幽默的橋段,讓人記憶猶新。

今年4月,《三叉戟》第二部開機,三位主演悉數回歸。

目前這部續集正在剪輯製作中,預計明年年初會和大家見面。

第八名:《神聖使命》豆瓣8.0

2011年,叔圈頂流張嘉益,曾出演過一部不溫不火的掃黑劇,名為《神聖使命》。

雖然看過這部劇的觀眾不多,但依舊斬獲了豆瓣8.0的高分。

甚至有不少觀眾認為,之後大火的《掃黑風暴》,也有借鑑了這部劇的一些橋段。

相比於突出黑惡勢力以及警務人員正義的掃黑劇,《神聖使命》有一種特殊的氣質。

它最大的特點在於,將背景設置在一個縣級市,將掃黑的鬥爭局限在了政法書記馬其鳴和當地官員和黑惡勢力之間。

卻通過跌宕起伏的劇情,不斷反轉的陰謀和錯綜複雜的掃黑鬥爭,將掃黑這個題材,與當時的經濟發展形勢結合了起來,揭露出了「黑惡」之所以為「黑惡」的一部分本質原因。

劇中,上到公安局局長,下到派出所所長,都與黑惡勢力沆瀣一氣,幹著知法犯法,培植黑惡勢力的勾當。

而馬其鳴表面對蘇紫的避讓,預計暗地裡對童百山等人陰謀的調查,也充滿了掃黑過程中的鬥爭和博弈味道。

不誇張地說,《神聖使命》即便放在今天,也是優質的掃黑劇。

24集的體量,也已經足夠講好一個精彩的掃黑故事。

從小處著眼,以小見大,是它獨有的特點,在掃黑題材並不火爆的2011年,《神聖使命》就像一顆真正的遺珠。

第七名:《黑冰》豆瓣8.0

2001年首播的《黑冰》,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因為王志文出色的表演,不少觀眾甚至以為,電視劇就是「紀錄片」,而最後被槍決的鏡頭,也是「真實」發生的。

這也是《黑冰》真正優秀的地方。

《黑冰》打破了國產掃黑劇的「臉譜化」特點,第一次深入挖掘反派人物和黑惡勢力的內心世界,真正展現了善惡這兩種人性,在同一個人身上的轉變軌跡。

聽起來,是不是跟《狂飆》里的高啟強有點像?

而這部劇的核心人物,是王志文飾演的郭小鵬,作為企業家,他擁有高學歷和高智商,談吐優雅,氣質不凡。

但同時,因為原生家庭的原因,他又性格扭曲,時時想著報復社會。

正因為郭小鵬的存在,以及他那一套足以說服所有人的邏輯,有的觀眾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不是壞人,甚至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這也讓警方對郭小鵬的抓捕和拆解過程,極具戲劇性。

劇中,王志文有一段長達10分鐘的內心獨白,堪稱「名場面」。

而他最後被槍決的「紀錄片」式拍攝,也讓《黑冰》成了我們提起掃黑劇,必會提及的一部國劇。

距離今天已經過去20年,但《黑冰》帶來的震撼和影響力還在,在很多熱門國產掃黑劇中,我們都還能隱約看到《黑冰》的影子。

也正因如此,這份榜單,一定會給它留一個位子。

第六名:《大江東去》豆瓣8.2

世人皆知李幼斌演過李雲龍,但不知道,2003年上線的《大江東去》里,他還扮演過一個著名的反派,名叫賀遠鵬。

《大江東去》是20年前著名的掃黑三部曲的第三部,其餘兩部《大雪無痕》《絕不放過你》也引起過強烈的反響。

劇情背後的原型案件,以及它呈現的,一個好乾部被逐漸腐化的過程,都觸目驚心。

本劇改編自曾震驚全國的「慕馬」案。

當時案件涉案人員多達100人,其中副省級1人,副市級4人,僅黨政「一把手」就有17人。

這樣的範圍和尺度搬上熒幕,就註定它會在國劇歷史上,被時間留存。

另外,大多數掃黑劇,都聚焦在黑惡勢力的發家或惡行,以及它們被繩之以法的過程。

而《大江東去》則注重展現,黑惡勢力對一個好乾部的拉攏和圍獵手段。

劇中黑社會頭子陸天宇,通過各種手段,將賀遠鵬拉下水。

過程中每一步的性質都看似並不惡劣,但實際上,對於想做實事的幹部來說,卻都是糖衣炮彈和陷阱。

被腐化的賀市長和沈副市長,原本覺悟很高,但依舊經不起家人這個「缺口」被打開。

影片最後沒有兩位官員被捕的過程,就像這部劇,並沒有給出如何避免官員被腐化的正確答案。

而如何將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體系,避免官員成為黑惡勢力的幫凶,直至今天依舊是值得研究的命題。

第五名:《人民的名義》豆瓣8.3

2017年,《人民的名義》大火,也將掃黑反腐這個關鍵詞,推到了頂峰。

為什麼它能掀起全社會熱議?在皮哥看來,無外乎這三個原因。

其一,是惟妙惟肖的人物群像。

劇中,除了過於偉光正的侯亮平外,其他人物的形象,可謂入木三分,尤其是祁同偉、高育良、沙瑞金、李達康、孫連城等。

因為人物太過出彩,導致《人民的名義》出現了不少「名場面」,像陳清泉被捉姦,趙德漢吃面等,至今還被網友熱議。

其二,是尺度。

從貪腐到涉黑,從官商勾結,到權色交易,《人民的名義》在掃黑命題上,拉得開,格局大,素材全,涉獵廣,基本涵蓋了所有掃黑反腐題材會涉及到的案件。

浮世群像各有所圖,各有所謀,人性與劇情尺度結合甚好,也讓它擁有了深刻的內核呈現。

其三,是劇情。

既然鋪得開,那難免會犯一些劇情方面的錯誤,比如太過零散,支線龐雜,不見主幹等。

但《人民的名義》卻並非如此。

在保留主線劇情的基礎上,劇中有不少細節和台詞,值得觀眾慢慢咂摸和回味。

《人民的名義》並非沒有缺點,但它第一次,讓尺度和深度有所結合,讓掃黑反腐不再流於表面,觸到了不少社會問題的癥結。

也正因如此,雖然已經過去六年,它依舊會頻頻被大家提起,被網友稱讚。

第四名:《黑洞》豆瓣8.5

與《黑冰》同時上線的,還有一部掃黑題材劇,名為《黑洞》。

兩部劇有諸多相同點,比如都是講述一位黑社會大佬從叱吒風雲到被捕入獄的過程。

但相比於《黑冰》,《黑洞》更具震撼力。

《黑洞》中,飾演黑社會老大聶明宇的,是陳道明。

他有一個當副市長的父親。

雖然是「官二代」,但因為父子關係問題,聶明宇仇恨社會,表面上是企業家,背地裡卻無惡不作。

《黑洞》的故事取材自真實案件,這給整部劇,蒙上了一層現實陰影。

而相比於王志文的精湛表演,陳道明飾演的聶明宇,更有壓迫感。

與郭小鵬不同的是,聶明宇的「黑」,站在了更高的維度。

編劇之一的張成功,曾經是一個警察,他甚至將自己同事的故事,也寫進了劇中,這讓《黑洞》的冷峻,更多了一層感染力。

除此之外,《黑洞》的導演管虎,在選角上用了大心思。

劇中不僅有陳道明,還有金雞影帝陶澤如、董勇、丁嘉麗等實力派演員,甚至馬伊琍和黃渤也有參演,也讓《黑洞》星光熠熠。

多重加持下,《黑洞》更具社會討論度,也更為精彩,劇中正反派交織的關係和糾葛的心緒,也讓掃黑劇多了一層擰巴。

這層擰巴,才是它吸引人的關鍵。

如果說《黑冰》是王志文的獨角戲,那《黑洞》的成功,是全方位的。

這種精彩能集中在掃黑題材劇中,也是整個類型的幸運。

第三名:《狂飆》豆瓣8.5

《狂飆》的熱度,已經不需要皮哥再強調了。

這部劇播出後,掀起了全社會的討論度,不僅讓張頌文一夜火遍全國,就連配角高葉、蘇小玎等,也都個個出圈,通告接到手軟。

那麼,作為並不怎麼火爆的「掃黑」題材劇,《狂飆》火的本質,是什麼?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製作、演技和劇情層面,皮哥覺得有兩個原因,不可忽視。

第一個,是共情。

《狂飆》很像《絕命毒師》,它展示了黑社會老大高啟強從一個賣魚小販到大佬的全過程。

因為出身底層,所以對觀眾來說,高啟強的所有經歷,很能讓觀眾共情,尤其是他早年間面對的那些生活的艱難和坎坷。

共情激發情感,情感導致傳播,傳播提高收視,這是《狂飆》火起來的底層邏輯。

而《狂飆》對他成長之路的刻畫,也有運氣和浪漫主義的成分。

但與其他反派不同的是,高啟強身上,也有一種獨特的人物表現,這也讓這部劇避開了「非黑即白」的臉譜化,有了一層宿命感。

經歷過生活毒打的中年人,對「宿命」這個事,都要信幾分,而看《狂飆》,這種相信會被加重。

第二個,是側寫。

看完《狂飆》的觀眾會發現,劇中很少有對犯罪的直白展現。

也就是說,《狂飆》的尺度,不僅僅在鏡頭的「不可播放性」上。

有很多張力,是在畫面之外的,而這種精準的留白,成了大家樂此不疲追劇的動力。

無論是一句「告訴老墨,今晚想吃魚了」,還是一出隔著車窗擦玻璃的戲,都是《狂飆》的名場面。

不誇張地說,《狂飆》就是這種名場面支撐起來的,這讓它有不同於所有其他掃黑劇的氣質。

當然,張頌文、張譯等實力演員的表演,功不可沒,但《狂飆》現象級的火,絕不僅僅因為表演。

我們當然也期待,在《狂飆》這陣風刮過之後,能有越來越多優秀的掃黑劇,乘風而起。

第二名:《征服》豆瓣9.1

「這瓜保熟麼?」一句台詞,時至今日依舊火遍全網。

這就是《征服》的魅力。

不知道什麼時候《征服》從一部掃黑題材劇,變成了國內犯罪暴力美學的代表,但從「掃黑」這個題材上來說,它絕對算得上一個巔峰。

憑藉「劉華強」這個角色,孫紅雷一夜爆火,他創造的很多名場面,也是當下網絡大家最喜歡調侃和剪輯的熱梗。

《征服》的大火,基於兩點。

第一點,是電視劇本身就改編自真實故事。

它的原型人物,是當年臭名昭著的「黑老大」張寶林。

除了劇中鮮明的人物特點,孫紅雷在塑造劉華強的時候,也下了很大功夫。

他將劉華強整個犯罪過程和人物複雜的心理動機,都呈現得極其精準。

而他之所以作惡,似乎也有不得不說的原因,比如保護不了想保護的人,或者身不由己。

這些原因,放在「惡」的前置條件里,在令人窒息的犯罪場景下,也能發人深省。

所以,孫紅雷才能憑藉劉華強一炮而紅,這個角色,也才能成為黑惡勢力的代表和經典。

第二點,是真實。

正義和善良,自然應該成為每個人道德的第一選擇。

但倘若經歷不允許,又該如何自處?這是《征服》留下的一道恆久思考題。

現實中,不乏類似劉華強這樣,犯罪行為背後,有不少悲慘故事的罪犯。

有時候,身在底層,想要活得有尊嚴,有價值,除了犯罪這種極端的途徑和方式之外,我們是不是有更多更好,更合理的選擇?

這也是至今為止,大哥劉華強沒有解決的問題。

分辨正邪,從來都不是《征服》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它想通過這個故事,給社會現實,帶來一絲絲改變吧。

第一名:《中國刑偵1號案》豆瓣9.2

我們都說,最極致的「掃黑」,是真正的掃黑。

而2002年的《中國刑偵1號案》,就全方位詮釋了這種「真正」。

豆瓣網友評價:它的真實,讓自己覺得是在黑人民警察。

也確實,面對白寶山這樣的悍匪,再厲害的警察,在追捕的過程中,也會有所失誤。

這部劇最大的優點,就是用紀錄片的手法,極其真實而且細緻地,展示了刑事大案的破獲過程。

它似乎沒有情感,沒有傾向,沒有任何技法,就是呈現,然後將一切交給觀眾來評判。

也正因如此,大多數觀眾以為這是一部紀錄片。

而飾演白寶山的丁勇岱,多年脫不開「白寶山」的影子,他飾演的這個惡人,也足以排進我國掃黑劇反派的前五名。

雖然沒有開上帝視角,也沒有其他掃黑劇中,對辦案人員的過多關注。

但正因為如此,在沒有DNA技術,沒有探頭,沒有嚴密的安檢措施,甚至沒有什麼有效技術手段的那時,每一個致力於掃黑除惡的底層警務人員,才值得我們尊重。

看《中國刑偵1號案》,看的不是白寶山,而是那些模糊畫面下,不顧生命衝鋒的軍綠色身影。

「掃黑」的本質,是讓我們知道,總有一道屏障,隔開了我們和黑惡勢力的距離,成為我們安全的保障。

而這道屏障,這麼多年來從沒變過。雖然警服的顏色由綠到黑,但那份莊嚴的使命感,依舊讓人淚目,不是嗎?

從今天回溯20多年,我們似乎能看到國劇的一個高潮。

讓皮哥高興的是,20年過去,我們的國劇並沒有退步。

這些年,神劇頻出,各類題材百花齊放,大家在小熒幕上,也感受到了國產優質劇的井噴和炸裂。

2023年已經將要過去,而《狂飆》帶來的「掃黑熱」,還餘溫味覺。

皮哥相信,不僅僅是掃黑劇,各個類型的國產劇,都正在迎來春天。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靜靜等待,靜靜欣賞,期待國劇的又一個巔峰。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蜉蝣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730bcedf534a89c392e76035f31b4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