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成都60歲的仙女都在紅星橋旅拍

2022-03-21   成都Big榜

原標題:全成都60歲的仙女都在紅星橋旅拍

好看的春日賞花大片。

背後很可能是這樣弓步壓腿拍出來的。

本計劃故地重遊,去看看大榜2019年打過卡的紅星橋泡桐花,真沒想到,除了每年持續在年輕人的小紅書火爆,紅星橋也成為中老年女性攝影達人狂追的對象。

走幾步,就是拎著微單,手戴翡翠,三五結伴的姐妹。捅了中老年女性攝影愛好者在這個春天的老窩,掛沉重鏡頭的大爺,反而零散,單兵作戰,大多只對花狂拍。

河邊樹下的女人花,遠比紫色泡桐樹花更精彩。

「沒對,沒對,你身體應該是這個樣子」。

扎丸子頭,臉圓潤,身著黑色夾克,有點武術冠軍相的姐,一手扶相機,一手抓欄杆,腳穩穩站住,親身示範。「儘可能往後仰,眼睛斜起看」。

姐妹現學現擺,照完立刻圍住,回看效果如何。

「你看,是不是這個樣子要好得多嘛」。端相機的姐,說話面不改色,有一種對自己的指導真到位的權威感。

哪裡花好哪裡花多,就扎堆在哪裡。姐妹相約,你給我拍,我再給你拍。成都退休、得閒的中老年女性,本質是蜜蜂,心裡還住了仙女。

膽子是真的大,撐起梯子,就往上爬,選一個距花更近、更美的角度。旁邊就是錦江,女主拍照時候的表情顯示,一點也不擔心栽下去。

紅星橋邊,有水有不那麼常見的花,還可以遠望339電視塔。連續去了幾次,中老年女性打卡者,目測占總人數的八成。

純景觀愛好者,只對著景猛照。仙女阿姨嬢嬢們,則以「堆」為單位,幾個一組搭夥,專心城市微旅拍。著裝,比單純揮舞絲巾的嬢嬢要講究得多。

戴望舒的姑娘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嬢嬢換一把台式偶像劇慣用的透明傘,緩慢扭捏走動等攝影師抓拍,也打出油紙傘的感覺。

黃色的草帽不是為了遮大太陽,而是和蛤蟆鏡一樣,是最靚的裝扮。另一標配是手上的翡翠鐲子。

經典動作,嬢嬢不約而同、整齊劃一的來一套。側身,抬手,很難不讓人注意到手上一二三四五六七……只鐲子。

這一邊,我似乎看到了中老年的李子柒。阿姨們太拼了,帶著的茶水道具,在泡桐樹花下表演茶藝,想要拍文氣風格的照片。

春天裡的姑姑筵兒,令人意想不到的布置和道具,也不管別的,一窩蜂的人,舉著手機相機,借景拍個稀奇。

另一邊,不求人的姐妹團,帶了自拍杆,手機架好,靠藍牙控制,只想拍出每個姐妹都滿意的大合照。鼓搗了一通,查看了數次,永遠還得再來一次。

不到10棵泡桐樹,來到樹下,就自然進入一種都是自家人,都是姐妹的神奇磁場中。目的都很統一,自己拍出精彩的照片,以及幫助別人更加放光芒。

戴鴨舌帽的阿姨,習慣擺了個造型,隊友姐妹立刻指點,「你(拍照的人)幫她設計下動作嘛,我覺得她沒對」。相當嚴格。

先抬手摸一個帽檐。想了一下,阿姨自己又來了一個複雜的,手指相扣,腳尖交叉踩地。只要報幕員一聲令下,就可以登台表演。

眼睛瞟一眼,就可以跟到抄作業。抄得好壞與否,又是一門學問。「剛剛那個人的動作,我簡直做不來」。

高智商的、且做不來的會說,「我不喜歡她那個動作」。倒也不強求,攝影師一喊,「正面看到我……」一聲「唉,乖」,至少讓人當下很歡心。

男人只有默默配合。嬢嬢選好位置,指揮老伴兒按拍攝鍵,搭配極為默契。老伴兒台詞調度只有一句,「微笑」。

反覆重複,不帶任何情感,「微笑……微笑……微笑……微笑」。

每一個微笑後,嬢嬢麻溜地換一個姿勢,側面看手機,正面看手機……挑戰10秒能做多少個動作,冠軍非嬢嬢莫屬。

另一大叔,本來拉下樹枝,只是為了自家人好清楚地拍到花朵的特寫。結果,路過的人,一個接一個火速湊過來,借勢跟風拍。

克服阻力拉下來,並不輕鬆,拍的人又遲遲不散去,一時間,大叔不知道是該放手還是該堅持。孤零零一人站了三分鐘,終於堅持不住,撒手放開樹枝。

有好設備,會攝影的大爺,出現在河邊,將相當受歡迎。

戴小巧斯文金框眼鏡的阿姨,本來不想戴眼鏡拍。剛拍了一張,同行的馬上熱心腸諫言,「戴起眼鏡兒多好的,眼鏡兒給你增加風采」。

該死的風采,眼鏡阿姨尷尬而不失禮貌地戴上,幫忙拍照的大爺,不關心眼鏡兒,只想指揮,「把右手拿開」,然後再鼓勵兩句,「這樣子人都要顯得高些」。

大爺相機更高級,人看起也和善好說話,顯然是臨時被請來幫忙拍兩張的。拍完,幾人又有商有量,加上微信,等晚上回家導出照片傳過來。

走時,阿姨都不忘再讚美一句,「謝謝大師」。

大爺也不好回話,趕緊把高帽子揭來甩八丈遠,「大師?大師哪個來這兒拍哦」。但心裡肯定還是美。

「你要把她的qio(曲)線照出來嘛」,請別人幫忙拍,要求還比較多。

手持相機的人,有意無意在一次次指揮中,肯定會戳到嬢嬢們的缺陷。「你往後,肚子收一點」。收得過頭,多了點,馬上再加大音量使勁喊,「回去回去回去」。

比起花下熱火朝天的拍攝創作,河對面,始終傳來「嗶啊嗶」的露天唱歌聲。都是中老年人,但兩群人的快樂並不相通,是截然不同的畫風。

可能因為泡桐樹花下的人難得這麼多,來拍照的又看起來是會讀書看報的知識分子,推銷老年體育報的年輕人總在附近遊蕩。

賣毛筆的小車停在一邊,大概是找錯了地方。春天不是讀書天,嬢嬢群體不如大爺愛在街頭用自來水寫毛筆字。

還是拍照打卡,老公騎著小輪車,拉著老婆來,拍完,又轉場下一處,服務比專車還優質。環衛工大叔變身花仙子,掃盡枯落的梧桐花,保持一個好的拍攝環境。

於是,在同一座橋,同一片花下,無論男女,也無路老中青,都找到自己的快樂,共同組成春日的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