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如果讓品史君形容對錢學森的印象,我始終都停留在這句話:「我寧願槍斃他,也不願讓他離開美國,他無論走到哪裡,都要抵得上五個師的兵力」,這句話出自當時美國海軍次長丹尼·金布爾之口。明知道錢學森不是回去種蘋果樹的,奸詐的美國為什麼還會放錢老回國呢?
很多人認為美國當時釋放錢學森,是我國用15名美方的飛行員換來的。對於五個師和15名飛行員,加上前者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是你你換嗎?所以從意義方面來講,美方自身比誰都清楚,單單拿這些戰俘來換,人家當然不會同意,那還有什麼別的「籌碼」嗎?
錢學森回國路
1935年9月,錢學森以留學生的身份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他的老師是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專家馮·卡門。在他的帶領下,錢學森參與了飛彈、火箭等相關課程的研究,甚至還參與了美國二戰時期的「回形針計劃」,大批技術專家和科技人員全部被轉移到美國。
多年的學習生涯,讓錢學森深深體會到了一點:國家只有軍事科技的發達,才談得到擁有獨立和主權。美方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掌握了在世界的「話語權」。我國近代史也恰恰證明了這一事實:落後就要挨打。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錢學森決定回國。隨後他找到了當地的人員進行溝通,表達了自己想要回國的願望。當月6日,錢學森和其他十幾名留美學生來到一個公園,商量回國事宜。此時他們的心中沒有任何想法,只想一股腦的早點回到自己的國家。
美方扣押錢學森
隨後錢學森收拾好了行李來到港口,美國情報局卻在這時把錢學森扣押了。在美方的一手策划下,錢學森被關到了一個叫特尼拉島的地方,24小時被美國特務監視。他的友人在得知這樣的消息後,紛紛到政府門前抗議,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錢學森回到了加州校園。
雖然讓他回到學校,但並不代表徹底釋放。當時隨時隨地都有美國的便衣特務,生怕錢學森有一點其他動作。錢老為了麻痹美國人,一頭扎進科研堆中,在這段被監視的時期里,錢學森還寫了一篇大約30萬字的論文。
1954年6月,一個偶然的機會,錢學森在報紙上看到陳叔通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在國家還有著任職身份,他決定給這位父親的好朋友寫信求救。在輾轉了許久之後,這封信終於來到了陳叔通的手中。只見上面寫著六個大字:請求幫助回國,落筆的署名為錢學森。
中方給出籌碼
周總理在看到這封信後,立馬意識到了問題的重要性。當時抗美援朝剛剛結束不久,兩國之間的關係正是「對立」階段。為了表示誠意,周總理大度地做出讓步:當即釋放扣押的美國飛行員,同時也要求美國停止扣留錢學森等中國留美人員。
這一要求很快被美方拒絕,我方人員利用輿論造勢,這些美國空軍俘虜的家屬知道後,集體跑到美國國會門前抗議。迫於壓力,美方只好妥協,並要求中方率先釋放美國的飛行員。在雙方的協商之下,我國釋放了抗美援朝中扣押的11名美方飛行員。
在我國政府的不斷努力下,1955年8月4日,錢學森收到了美國移民局的回國通知。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回國的願望終於實現。經過長達一個月的跋涉周折,1955年10月8日,錢學森一家回到了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
品史君說
表面上看是用十幾名扣押的飛行員換來的,可有幾個環節卻不可忽視,美國方面也絕非自願。他們對外一直聲稱自己是「人權至上」的國家,卻拒絕用錢學森更換自己國家的戰俘。一個小小的計策就抓住了他們的弱點,輿論壓力下,他們也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為周總理的智慧點贊。
我是品史君,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也對文化感興趣,不妨為我留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