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季的到來,一直下雨的南方真正的到了汛期。
從春天開始就雨水不斷,難得一見陽光的南方地區,更是被雨水澆得沒了脾氣。今年的雨水似乎格外充沛,一波接一波的強降雨席捲我國。
在降水的背後,除了副熱帶高壓和冷空氣活動的直接影響外,厄爾尼諾現象也被視為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它攪動了原本平靜的天氣系統的同時,還在某種程度上「搭線」了雨水帶,使得降雨更頻繁。
從5月10日開始,南方和北方都將受到降雨的影響,這標誌著我國雨水帶已經出現了北移狀態。但需要強調一下的是,南方依舊是降水的主戰場,北方的降水強度,尤其是持續性上,不及南方。
其中,南方的降雨主要集中在貴州中東部、江南、華南中北部等地,尤其是湖南、江西和福建,是降雨的重點區域,局部區域甚至可能出現大暴雨。最強降雨時段在5月10日夜間到11日。
這一輪降水過後,雨水規模會縮減,但從5月14日開始,又會重新發展起來。其中5月14日到15日,江南南部、華南、貴州會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5月17日前後,將會再掀起一輪強降雨過程。
整個5月中旬的10天時間裡,南方將會呈現出3波降水,很多地方會出現「泡在水裡」的感覺,多數地區則會一半時間在炙烤,一半時間在降雨的怪現象。
而北方則是分散性的大風和強對流天氣為主,容易觸發極端性的強對流天氣,這一點比起南方來,更值得警惕。預計在內蒙古、花唄、東北、黃淮等地,會下起中到大雨,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黃淮等地會有4到6級風,陣風7到9級。
在雨水充沛的同時,颱風艾雲尼的生成卻充滿了爭議。西北太平洋的雙颱風胚胎共舞后,雖然已形成了單個颱風胚胎活動,但其整體情況並不樂觀。儘管熱帶擾動活動在其周圍依然活躍,但颱風胚胎的風速僅為15kt,相當於每秒7.5m。是否有進一步的發展還有待觀察。
只是相對於去年的颱風數據,今年的颱風遲遲不能形成,時間上已經遲到快2個月了。而往年華南降水集中的「龍舟水」時刻,也並沒有來到。所以目前接力賽一般斷斷續續的降水,並不是今年「龍舟水」的樣子,很可能已經推遲,強降水的考驗並沒到結束的時候。
有氣象數據GFS預測,這個颱風胚胎可能在5月16日在菲律賓近海區域發展成為今年的1號颱風艾雲尼,但前提是這個胚胎的發展方向是偏西發展的。但也有研究機構EC對此持保留態度,認為其難以形成颱風。只不過從EC的「颱風線」圖來看,儘管其對於熱帶擾動活動的方向存在疑慮,但並未完全排除颱風生成的可能性。
今年1號颱風艾雲尼的生成仍充滿不確定性。其路徑和強度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引導氣流的不穩定性等,我們需要繼續觀察其發展趨勢,以便及時應對可能出現的極端天氣情況。
但從形成位置,以及附近擾動活動情形,外加多年數據來看,即便形成了1號颱風艾雲尼,對我國的影響也是幾乎沒有。大概的路線會緊挨著菲律賓近海,北上至日本方向,在這個過程中,強度下降,然後瀕於消亡。當然,EC還有自己的判斷,那就是有可能穿過菲律賓,到中國南海發展。可能這就是爭議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