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之後,北方大部分地區將進入嚴寒,隨著氣溫日漸下降,而新能源汽車又將面臨一年一度的「大考」——續航衰減。儘管最近一年時間,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持續攀升,但冬季低溫續航大打折扣的「魔咒」仍困擾車主。
夏天充一次電能開兩三天的純電動汽車,一到了冬天,一天一充也許都很難滿足車主日常通勤的需求。更令人苦惱的是,新能源車低溫下的充電速度也會變慢。大冬天出門尋樁充電,別提有多痛苦了。
因此,不少北方用戶,對純電動汽車持觀望態度,並希望隨著技術進步與發展,純電動汽車低溫續航「打折」問題能夠早日攻克。最不濟,也要等到充電設施進一步完善,冬季充電不再成難題時,再選擇購買。
然而,行業人士指出,今年上市的純電動汽車,在即將到來的冬季——電池衰減問題非但沒有明顯改善,續航「折扣」反而會更大,低溫續航「打五折」或許將成為常態。
那麼,這究竟隱藏了什麼玄機?
「 01 」
CLTC工況標準為何更「虛」了?
關心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消費者可能會發現,今年上市的純電動汽車,官方標稱的續航里程,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即便是年度小改款的純電動車型,其標稱續航在電池包容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提升了10%左右。
事實上,新車續航提升,並不是因為行業技術進步,而是續航測試標準之變:由原先的NEDC工況,變成了號稱是「更符合中國國情」的CLTC工況,從而導致純電動車續航突增。
「同一台電動車,CLTC工況下續航會比NEDC工況高不少,但也更虛。」汽車測試工程師李海洋(化名)表示,目前,國內消費者在購買純電動汽車時,都習慣將NEDC工況下的續航打八折,作為實際續航里程參考值。
但CLTC標準對純電動汽車而言,似乎更「友好」一些:
- 畢竟相比NEDC標準最高120km/h的高速工況,CLTC極速工況只有114km/h,且低速工況時長(測試里程)占比也比較高,平均測試速度低於 NEDC 標準。
- 事實上,CLTC工況模擬的更多的是走走停停、頻繁加速減速的城市路況,相比NEDC,更符合國內城市較為擁堵的用車場景,測試燃油車,其實際油耗、續航更準確。
但要知道,與燃油車高速省油不同,純電動汽車在低速工況下,其耗電量遠低於高速工況。據李海洋測試,純電動汽車在120km/h高速巡航的耗電量,是60km/h耗電量的1.5~1.8倍。
「經常高峰通勤、市區用車的車主可能會感覺,CLTC續航還是挺準確的,但只要跑幾趟快速路、高速公路,立馬會發現續航、電量掉得比預期的要快。」他坦言,消費者買了純電動汽車,不可能不上高速,一直在市裡跑。
因此,有不少車主也都抱怨,今年剛剛購買的純電動汽車,要比上一代(即NEDC工況下測試)車型的續航,更虛一些。若NEDC工況續航約等於實際續航里程的話,CLTC 續航就要打七五折、甚至七折才貼近實際里程。
換句話說——今年如果消費者仍以「八折」估算純電動汽車實際續航里程的話,有可能要吃大虧。原先計劃的「三天一充」也許會變成「兩天一充」才能滿足日常的使用。
「要是夏天標稱續航都要打上七折的話,冬天實際續航的落差也將更大。」李海洋坦言,與部分車企、新勢力不同的是,經過測試之後,他所在企業決定,目前在售的車型,對外所宣稱的續航里程值,仍以NECD工況為準。
至於原因,是避免純電動車冬季的實際續航,落差較大,遭車主用戶投訴,影響品牌的口碑。有行業人士指出,純電動車CLTC續航里程比 NEDC 更虛,可企業是依足目前現有的標準測試,並不存在造假或「忽悠」消費者的情況。
可今年上半年,國內新車銷售,純電動車的滲透率已經超過了21%,如此高的滲透率,加上消費者對工況續航偏低的抱怨也由來已久,為何行業的續航標準仍「向虛」而行?
「 02 」
電動車仍缺乏專屬測試標準
想要搞清楚,純電動汽車標稱續航里程為何「脫實向虛」,或許要從目前國內最主流的工況測試標準談起。事實上,不管是NEDC也好,CLTC也罷,全都不是純電動汽車專屬的里程測試標準。
NEDC全稱「新歐洲駕駛周期」,顧名思義,是行業早期缺乏相應工況測試標準時,工信部、行業普遍較為認可的測試標準。有行業人士透露,NEDC 在歐洲針對的測試車型是傳統燃油車,且測試得出的數據也並不靠譜。
更加貼合中國實際用車場景的CLTC,也並不是專門針對新能源、尤其是純電動汽車推出的測試標準,對燃油車而言,CLTC工況要比不靠譜的NEDC標準更加嚴苛。
但由於純電動汽車與燃油車在實際用車環境下,存在較多變量,純電動汽車套用CLTC 標準,無疑放大了測試續航與實際行駛里程間的差距。此外,無論NEDC或 CLTC,都是在實驗室中模擬用車工況,與現實環境均有偏差。
「NEDC和CLTC只是工況速度、周期差異,但都是在台架上完成測試。」李海洋表示,冬季低溫環境下,對於傳統燃油車油耗、續航幾乎沒影響的暖風,對純電動汽車影響巨大。
畢竟,沒有發動機餘熱可以利用的純電動汽車,給電池包加熱、乘員取暖用的都是電,即便是最先進的熱泵系統,也需要一定的電量予以驅動。但是冬天的暖風也好,夏天的空調也罷,類似的工況在NEDC、CLTC標準中,均未納入。
「既然標準行業內認可,車企自然不會在測試時加入變量,對自己不利。」他強調,純電動汽車在較理想的實驗室環境中,測試續航里程,結果本身就偏虛。一到冬天,鋰電池特性使然,續航將會衰減。
更何況,車主冬天開車出行,不可能跟在實驗室里一樣,不開啟暖風功能。可開了暖風,續航自然再打折扣。據李海洋估測,一旦北方氣溫低於零下7度,有很多採用了CLTC工況續航的電動車,實際里程將打五折甚至四折。
當然,在看了幾年冬季「裹棉被」開車的段子之後,不少准車主都學精了,在買純電動汽車之前,不看標稱續航,轉而研究起了汽車自媒體們的冬季路測,只選擇實際路測當中,冬季續航衰減最低的車型。
「但媒體要生存,自然不可能做到完全中立,測試車型表現肯定有所側重,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不同的媒體、平台,不同純電動車冬季路測成績的差異,會有一定差別。同樣的環境、里程,油門踩狠點,實際續航也會降低。」
李海洋坦言,目前純電動汽車之所以是「電動爹」,且一到冬季續航就成了一門玄學,都是因為當下行業缺乏有針對性的、能夠讓消費者了解產品真實特性的測試標準。
畢竟,測試標準就像大學裡的期末考試,在較為輕鬆的行業氛圍下,新能源車企自然會選擇更容易得分的「考卷」完成。至於成績,當然是60分、不掛科即可。
「 03 」
低溫測試缺位令續航焦慮難解
那麼,打算買新能源、尤其是純電動汽車的消費者,是否就無從了解產品的真實特性、冬季續航了呢?
今年以來,CLTC續航偏虛的問題,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討論。然而,也有行業大V認為,用戶抱怨CLTC標準下,純電動汽車續航太虛,實在是有些矯情。
該人士認為:從純電動車的角度看,WLTP、CLTC與傳統的NEDC標準,本質並無差別,消費者在選購新車時,只需給工況標準下標稱續航,乘以一個所謂的特定係數,即可得出較為準確的實際續航。
即CLTC*0.8、NECD*0.85,大概等於更貼近實際續航的WLTP工況。更直言,純電動汽車只是「拼個單」湊合用就行了,沒必要專門花人力、物力去改標準。
據公安部統計,截至9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149萬輛,占汽車保有量的3.65%。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926萬輛,占新能源汽車總量的80.56%。
再加上,電動化已然成為成為碳中和下汽車工業發展的大趨勢。如此看來,純電動汽車還只是「拼個單」般簡單麼?年年冬季面臨「大考」的純電動汽車,其適用測試標準,不該是「乘個係數」,再問一問車型的低溫口碑那麼草率。
(註:全球電動汽車到2025年的發展趨勢)
「消費者如果無法根據用車的場景,經常跑的路況,或所在的區域,透明、簡單地選擇合適續航里程的車型,就無法解決續航焦慮、充電焦慮問題,畢竟,合理規劃充電線路的前提,是知道電動車實際能跑多遠,冬季能跑多遠。」
李海洋駁斥道,尤其在目前,國內充電基礎設施的增量,已然趕不上新能源汽車增量的現狀下,消費者能夠清晰地了解純電動車在夏季、冬季,最低能跑多遠里程,才尤為重要。
這也是避免高速、長途出行時,純電動汽車因錯估續航里程,導致趴窩的關鍵。因此,制定更合理的電動車專屬續航標準,甚至讓測試「脫離」實驗室的台架,增加貼合實際用車環境的變量,迫在眉睫。
今年年中,中汽中心發布的《微型電動汽車專項評價規程》,將低溫續航、低溫充電,納入測試內容里。儘管規程針對的是微型電動汽車,但也期盼類似的測試內容,能在更多級別純電動汽車上,得到廣泛推廣及應用。
只有相關行業標準得到完善,才能從根本上,杜絕車企在電動汽車的續航測試上渾水摸魚,普通消費者也能更直觀地了解到,電動汽車在夏季、冬季環境真實的續航里程,從而選擇合適的產品。
【結束語】
如上所述,只有企業、行業標準、第三方檢測等多方因素都「務實」一些,讓標稱續航與實際續航的落差減少,消費者對「電動爹」的抱怨才會真的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