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的能力確實非常強,他曾經指導過諸葛亮如何治理民政,可謂諸葛亮施政的啟蒙老師。這樣的一個人才在離開劉備後再也沒有回來,在主觀上是因為母親被曹軍擄掠而不得不回去,客觀上是徐庶已經在北方找到了實現他理想的地方。
為何這麼說,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一、徐庶其人其事。
徐庶原名叫徐福,之所以改名是因為年少的徐福在社會上混,乾了許多見不得光的事情,為了避免禍及家人,就改名為徐庶。這種事情在那個時候不少見,比如黃巾起義的許多頭領就把自己的名字叫得稀奇古怪,如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等,皆是如此。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官府追查到家人。
徐庶就是這樣一個混社會的人。
有一次,徐庶替人報仇後,為了逃避追捕,就在臉上塗滿白粉,並且披頭散髮的逃跑。結果,還是被官府的人給抓住了,官吏們就把他捆綁在樹上,號召百姓去辨認。許多認識的人不敢上前指認,因此官吏將他往上一級押送,在押送的路上被同伴救出來了。
這次死裡逃生後,徐庶認識到光靠混黑社會無法立足於世,於是改武學文,準備走正道了。
董卓入京專權後,天下更加混亂,特別是潁川一帶遭受涼州軍的禍害,因此徐庶就和同郡人石韜一起來到荊州避亂。
來到荊州後,徐庶結交許多好友,其中就有琅琊諸葛亮。
公元201年,劉備來到荊州,受到劉表的熱烈歡迎,而寄居荊州後招賢納士。許多有志之士要麼直接投靠劉備,要麼和劉備結交,徐庶就是在這個時候投靠劉備,成為劉備麾下的謀士。劉備見到徐庶後,見徐庶非常有才幹,對他非常器重。
公元207年,徐庶向劉備極力推薦自己的好友諸葛亮,並且告訴劉備,諸葛亮是一個臥龍,將軍你願意去見他嗎?劉備並沒有特別認真,就說道,你可以和他一起來呀。可是,徐庶卻說,他不是一般的人,你要放下身段親自去請他,他才會來。
劉備見狀,連續跑去見了三次才見著了諸葛亮,諸葛亮也被劉備的誠心所打動,決定出山協助劉備,一方面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另外一方是也是為了報答劉備的一片赤誠。
然而,好景不長,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劉表病死,而劉琮舉州投降。劉備帶著麾下以及百姓倉皇南下。許多人在紛亂中走失流散,再也沒有相見。徐庶的母親就是在這個情況走散,被曹軍所得。
徐庶見母親被曹軍所得,只得隻身返回,以求得和母親團聚,至此也結束了效力於劉備的生涯。
二、徐庶到底有多強呢?
徐庶走的時候,劉備非常不捨得,一方面是因為將近八年的團結合作產生了互相依賴的情感,另外一方面是對即將失去徐庶這個人才的不舍。
劉備而言,其麾下的人才確實非常少,除了諸葛亮外,也就徐庶,其他一些文士只能做一般的掾吏能夠做的事情,並不能為劉備做戰略上的分析和規劃。
而徐庶和那些所謂的腐儒不同的地方,甚至在某些方面和諸葛亮可以媲美,甚至曾經指導過諸葛亮,而諸葛亮從中獲益良多。
根據《三國志·董和傳》記載:
亮後為丞相,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弊蹻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啟誨,前參事於幼宰,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數有諫止;雖姿性鄙暗,不能悉納,然與此四子終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其追思和如此。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徐庶做事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是集思廣益,抓大放小。徐庶在劉備的麾下做事的時候常常和大家一起商量事情,能夠做到集思廣益,不獨斷專行,從許多建議中獲取更加適合的方式來做事。同時,也能夠做到抓大放小,抓主要問題而不糾結小問題,這樣著眼於大問題,那麼處理問題就會通暢而不糊塗。
可見,徐庶在處理政務上非常有一套自己的獨特方式,從而為劉備駐紮荊州的那八年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諸葛亮在和徐庶共事的那些年中,從徐庶那裡學到了許多處理政事的方式和方法,同時也接受了他的許多教誨。
因此看出,諸葛亮從徐庶那裡學到了許多知識,而此後諸葛亮從政也深受徐庶的影響,可以這麼說,徐庶是諸葛亮從政路上第一位指導老師。
而徐庶能夠和諸葛亮這樣的人為友,可見,徐庶確實非常厲害。
三、徐庶離開為何要告訴劉備?
徐庶的母親被曹軍抓走了,劉備見狀答應了徐庶要北去的要求,劉備雖然很想徐庶留下來,可是並沒有強行留下徐庶,反而成就了徐庶孝順的美名,同時也讓劉備仁德的美名更加升華。
徐庶其實不用跑來和劉備告別就直接北投曹操,畢竟在這個混亂的時刻,劉備連自己也顧不上,那裡顧得上少了一個人呢?可是徐庶依然跑來告訴劉備他要北上投靠曹操,顯示了他坦蕩蕩的胸懷,因為他也相信他的要求會得到劉備允許。一個坦蕩蕩的徐庶遇到了一個坦蕩蕩的劉備,君臣二人相得益彰,互相成就,從而美名遠揚。
畢湛的母親被呂布抓走了,畢湛就跑去告訴曹操,曹操說,忠孝不能兩全,你如果要去,你就去吧。可是畢湛唯恐曹操是在試探他,就慨然地說道,我自從跟了你,我這個人就是你的了,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我還是要忠於你的。曹操聽了大喜,於是讓畢湛離開。可是畢湛離開後就轉頭跑去投靠呂布了。
畢湛認為曹操不是一個坦蕩蕩的人,唯恐算計他,因此在他面前說了假話,可見曹操在其部下並不是那麼一個坦蕩蕩的人。
可見,曹操和劉備相比,在這方面差得遠了。
正是君臣相知,徐庶才在離開的時候要告訴劉備一聲,並沒有偷偷地離開。
四、徐庶為何沒有再歸劉備?
徐庶走後再也沒有回到劉備的身邊,即使他的母親去世後,他依然留在北方。既然他和劉備之間是君臣相知,為何又不願意再次回來呢?趙雲當年可是跑去奔喪而離開了劉備,可是七年之後,還是不遠千里迢迢跑來繼續追隨劉備,然而徐庶卻沒有像趙雲那樣鍥而不捨,反而留在曹操那裡,為曹操效力,主要是處於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徐庶是北方人,故土難離。對於許多人來說,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的緣故,幾乎沒有人願意離開自己的故土。徐庶離開潁川是因為董卓作亂,潁川一帶遭受兵災,因此徐庶不得不離開故鄉。現在北方已經安定下來,完全沒有必要再次遠離故鄉而遠赴他鄉去追隨劉備。
諸葛亮有四個好友,他們分別是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元直、穎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除了穎川徐庶最後一個離開外,其他三個人在曹操南下的時候,他們都追隨曹操而去了。
畢竟這些人都是北方人,可見故鄉對於他們而言,就是他們的根。
因此,徐庶不離開故鄉而南下投奔劉備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個原因是徐庶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長坂坡大戰失敗後,跟隨劉備南下的大部人都被曹軍擄掠北上,畢竟三國時期人口大幅度減少,人口自然是最為重要的資源,因此各方都在大力的採取各種措施吸引人員,這其中就包括擄掠。
不幸的是徐庶的家屬也在其中,這就包括他的母親。徐庶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當初變換姓名,從徐福改為徐庶就是為了避免牽連家人,又因為潁川戰亂而來到荊州躲避戰亂,他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給家庭包括母親一個安定的環境而已。
既然母親已經在曹操那邊,如果徐庶不回到母親那邊,往後的日子大機率是非常艱難的。畢竟,這些人此後大部分都被送到許都附近包括洛陽周邊去做屯田民了。比如幼年的鄧艾就是在曹操南下後,全族被遷徙到潁川一帶做屯田民了。徐庶如果不回去,他的家屬包括他的母親也一樣會送到北方去做屯田民,那麼以後的日子可想而知,有多艱難呢?恐怕是難以預料。
因此,徐庶離開劉備純屬自願,並非被曹操強迫。他離開劉備就是為了更好地照顧自己的母親。
此後,即使母親去世了,可是祖先的墳墓依然在北方,作為一個孝子,他又怎麼能夠遠離家鄉,離開祖先的墳塋之地呢?
這個也是徐庶離開劉備而不願意再次回來的一個很重要的緣故吧。
第三個緣故是徐庶和曹魏的君臣名分已定。離開劉備,對於徐庶而言已經非常不忠的行為,固然因為孝的緣故勉強為之,既然已經離開劉備,現在轉入曹操麾下,為曹操效力,那麼就自然形成了和曹操之間的君臣關係,名分已定。如果再次離開曹魏轉而投靠劉備,這對於徐庶而言,就是極其不忠的行為。
一開始就不忠於劉備,現在又不忠於曹操,那麼這和貳臣有什麼區別呢?對於一個像徐庶這樣至孝的而言,完全是無法做到的。
因此,在曹操君臣名分已定的情況下,徐庶是斷然不可能再次回到劉備身邊。
第四個原因是徐庶已經有發揮其才能的地方。在亂世中,徐庶棄武從文,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安身立命,當初順勢投靠劉備也是如此。現在來到北方,投靠曹操的麾下,曹操也給了他一定的待遇,雖然這個待遇並沒有劉備給予的那麼高,那麼豐厚,可是畢竟也是他發揮其才能的地方。
經過多年的努力,徐庶的職位也愈來愈高,最後做到了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其職位雖然沒有諸葛亮在蜀漢那麼顯赫,可是在一個人才濟濟,實力強勁,競爭對手眾多的曹魏,能夠做到如此職位也算是不錯的了。
而徐庶在他的這些位置上,也能夠發揮其才幹,做許多事情,這對於他而言,應該是感到滿足吧。
可見,徐庶來到北方後,找到了發揮其才能的地方,這也是他不願意再次回到劉備身邊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五、總結。
作為劉備早期的謀士徐庶的能力確實非常強,為劉備站穩荊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但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還為劉備如何治理民政提供了許多有利的指導。
而徐庶離開劉備後再也沒有回來,主觀上是因為徐庶孝順母親不願意離開故鄉,客觀原因是在北方同樣可以建功立業,實現人生理想。
因此,徐庶就再也沒有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