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費或降至百元?國產5.0T核磁共振問世,歐美的好日子到頭了

2023-12-18   戰爭史

原標題:檢查費或降至百元?國產5.0T核磁共振問世,歐美的好日子到頭了

檢查費或降至百元?國產5.0T核磁共振問世,歐美的好日子到頭了

「不檢查頭疼,一檢查心疼!」

數據顯示,全球超8成的醫療器械市場,皆由歐美主導,我國每年進口費用高達380億。素有「吞金獸」之稱的核磁共振,一台要價3200萬。檢查費因而水漲船高動輒上千元,也讓不少患者犯了難。

如今,國產核磁共振儀順利量產,我們甚至造出全球首台5.0T設備,一舉粉碎西方長達40年的天價壟斷。

一向趾高氣昂的歐美巨頭這下急了,連發數文怒斥:中國技術嚴重破壞市場!

01 一開一關,60萬蒸發

「中國進口醫療器械的費用,不知養活了多少外國企業。」

核磁共振儀,因能幫助醫生髮現早期病變、精準定位病灶,被譽為「尖端醫療明珠」。然而,早在40年前,相關核心技術就被歐美的西門子、GE、飛利浦「三巨頭」收入囊中,我們只能依賴天價進口。

仰仗技術優勢,西門子等巨頭竟將核磁共振設備的價格抬到3200萬/台,與歐美當地售價相比足足貴出10倍,每年從我國捲走超640億元。

不僅如此,由於缺乏核心技術,核磁共振的維護費用更是出奇的高,單次維修費用高達百萬元。而核磁共振所必需的液氮裝置,每重啟一次就需要花60萬補充,歐美廠商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

彼時,北京大學核磁共振中心的設備發生故障,德國公司坐地起價,派出的工程師竟以萬元為單位計時維修,額外索要23萬。而當我國科研人員問及故障原因時,他們竟以商業機密為由閃爍其詞,生怕失去我們這棵「搖錢樹」。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被它「吞」走的錢,僅次於半導體和石油。醫院斥巨資引進的設備,成本一旦分攤到普通患者身上,1次核磁共振檢查費用就在600至1000元不等,尖端醫療設備真正惠及民眾似乎越來越遙遠。

事實上,生命科技囿於天價進口的現象屢見不鮮。一台2500萬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開機一次就要10萬元;一台300萬的ECMO人工肺,每天的費用就要3萬元;而關乎男士「命脈」的「他蓓強」類口服科技,起初也因美日技術壟斷,以單粒4位數的天價收割無數國人錢包。

02 降價80%!國產器械打破壟斷

「關乎民生的生命科技,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敢看病、看得起病。」

中科院牽頭200家企業、數萬名員工,日以繼夜鑽研核磁共振設備的研發,終於橫跨那道長達40年的技術鴻溝。2015年,我國首台3.0T核磁共振儀面世,核心零部件國產率100%,成本下探80%實現大規模量產,檢查費跌至百元指日可待。

現如今,被西方壟斷多年的「手術機器人」,不僅實現了國產替代,還加載了更為先進的5G技術;一度被美企壟斷的男友力提振科技市場,國產「塔蓓強」也成功突圍,實現從0到1的突破。

世衛組織報告指出,我國有需群體可達1.4億人。在香港生科企TimeShop的助力下,我國團隊終於突破自研技術壁壘。

而不久前,全球首台5.0T高端設備也在我國成功問世,在掃描精度、成像清晰度等方面領先世界,有望實現量產普及。

據Frost & Sullivan機構預測,2025年我國健康製品市場規模將連翻3倍,高達996億。國產製品有望與「核磁共振」設備一樣,奪回國內市場。

03 國產加速崛起,終結天價醫療

近年來,國產核磁共振相關廠商迅速崛起,截至2022年,已經搶回22%以上市場份額。更有醫院在公開招標時直言:不接受進口設備。對此,外媒《金融時報》只能無奈指責:中國醫械嚴重破壞市場,已經威脅到歐美先進位造業。

現如今,國產技術正突破層層封鎖,核磁共振、心臟支架、手術機器人均實現價格下探。正所謂「技術發展的落腳點,是讓每個普通人都能享受到科技時代的紅利」。我們有理由相信,有關民生的每一個「角落」都會被曙光照亮。